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专业需求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蔡茜 荆于勤

  摘   要:“计算机文化”作为大学必开的一门通识课,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就如何根据学校开设专业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分专业分级”设置上进行改革,以便该课程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的发展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分专业;分级
  近10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表《计算机基础教学白皮书》,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学基础课程地位。
  “计算机文化”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训练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信息素养,但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后续课程教师的座谈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实际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还未达到要求。来自后续专业课教师的反馈意见特别突出,认为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未能很好地为后续课程服务。因此,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中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补充“计算机文化”课程学习模块,明确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和作用,对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计算机文化”课程教学现状及诉求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在第一学期面向全校统一开设“计算机文化”课程,共计72学时,采用混合制教学模式,教师授课38学时(理论8学时),其余时间学生可在智慧学习港的“技能云平台”(技能云平台是一个专门针对计算机基础应用操作的自主练习平台)上进行在线自主实际操作练习,每次线上学习有教师现场指导和答疑。学习该课程的学生除计算机类专业,还包括机械加工类、电气技术类、汽车类、电子技术类、土建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类、会计类、艺术类、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全校学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同时对授课教师、各专业教师进行座谈调研发现,课程教学中有以下4种情况。
  1.1  学生基础差异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目前大部分有条件的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基本操作、网络常用知识以及scratch编程。但各地区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差异较大,使得课程开设及授课情况有所区别,同时该课程并非主要课程,老师、家长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属于大多数人眼中的“水课”,使得高中毕业生中大多数学生不能达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直接导致在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参差不平。
  1.2  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大学统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课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使用、演示文稿处理软件实用、网络知识及基本使用几大版块,沿袭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新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而该课程作为所有大学的一门通识课,却几乎没有对新技术、新应用的任何概念和应用介绍,导致很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够,对前沿科技發展的关注度不够。同时,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多媒体软件的应用也很频繁,例如视频编辑、图片处理、多媒体文档制作等应用软件和APP,这些内容在教材中也未提及。
  1.3  办公软件实际应用能力低
  作为信息化社会,办公软件的应用频率很高,可以说无处不在。办公软件主要包括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和演示文稿处理,这些内容在课程中都有重点讲授。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座谈调研发现,虽然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的操作没有问题,但是却无法编辑好一份简历、无法设计好一个班费支出表、无法做一个项目介绍的演示文稿、无法画好一个活动流程图。教师在授课时,也大多依赖教材内容和技能云平台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过多关注功能如何实现,而未教授学生如何去规划文档、表格和演示文稿的设计,缺少真实应用场景的设定,未能发挥课程的真正作用。
  1.4  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共开设了11个大类的专业,每个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后续课程和工作中的需求不一样,例如车联网的广泛应用要求汽车专业的学生应该对物联网概念和基本原理有所了解,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对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分析、筛选、函数等知识加强。目前,学校对所有学生教学采用统一教材,授课教师多是基础部的老师,对各专业的需求没有事先进行了解,导致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具备针对性,在后续课程中老师需要花一定时间进行必要知识的补充[1]。
  2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各专业大类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分析
  根据对2018年6月和2019年6月毕业的共10 874名学生参与的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各专业教师的意见发现,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学生对“计算机文化”课程的需求有3点。
  2.1  加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兴趣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文化”课程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改变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对最新的科技动态、信息技术进行了解。在课程内容中应该加入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资讯,例如近年来流行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需要有清晰的描述。除此之外,对新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向学生播放视频加以普及,例如无人机、智能物流、图像识别等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开阔思维,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更加关注科技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变化。   2.2  有針对性强化与各专业需求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由于各专业的后续课程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的不同,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在以教材为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需求定制不同侧重点的教学计划,以便课程内容能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契合。
  2.3  以项目导向方式加强办公软件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办公软件使用能力
  超过80%的学生以及全部参与调查的老师都提到一个问题:对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深度不够,大部分学生会操作但不会设计。例如在制作PPT时会设置字体、字号和颜色,但却不知道需要使用多大的字号合适、什么样的字体协调、什么样的颜色更适合演示文稿的主题。所有的教师认为应加强学生对Office等办公软件的实际场景应用能力,提出以实际场景应用的任务,例如用Word制作简历、制作班会主题活动演示文稿、制作学期生活费统计电子表格作为导向,同时引入对学生设计理念、逻辑流程、美学方面的知识[2]。
  3    “计算机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3.1  基于专业特色,制定分级分类(双分)教学改革方案
  分专业教学以专业为导向,兴趣为依托,重点强调计算机与学科专业的结合。例如:艺术类加强多媒体制作,酒店和旅游类专业强调办公自动化操作,会计类和电子商务类强调数据分析、数据库,汽车类和电子技术类强调基础编程理解等。分级教学则是在学生入学时进行摸底考试,教师在进行实践学习任务下达时,根据学生成绩进行任务的分级设置,同时建立分层教学的评价体系。例如让学生做一个“校园风光”的演示文稿,一级任务为完成基本内容展示,二级任务为使用自己设定的母版,三级任务为加入动画、背景音乐和视频。基础不好的学生完成一级任务即可,基础好的学生必须完成三级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调动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
  3.2  进行多平台融合,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制学习环境
  可依托学校的“互联网+”大环境,将重新整合后的分级分专业课程资源发布至“智慧课堂”和“技能云平台”学习平台,例如加入物联网基础、大数据概论、人工智能的一些热门咨询、加入针对专业的强化练习模块,使得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外能利用在线平台进行相应模块学习,为学生打造一个多维的一体化学习生态圈,迅速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保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3.3  按游戏通关方式,建立关键技能指标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改善“技能云平台”的练习模块,按游戏通关模式,按技能模块对学习内容进行分级划分,在每个模块中设定关键技能指标(Key Skills Indicators,KSI),在线开发课程资源时,将这些KSI埋点到在线学习资源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以关键技能及关键技能之间的递进关系为依据进阶过程,通过各阶段的检测和考核,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质量,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提供反馈,为学生改进学习提供依据。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所有大学生的通识课,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常见的计算机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分级分类”教学模式为学生基于专业特点的定制学习提供环境,线上教学和线下辅导相结合,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该改革若行之有效,可推广应用到其他高校,必定会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赖炼.对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45-47.
  [2]王宇英.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6):172-175.
  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Culture”
  basic course based on professional demand
  Cai Xi, Jing Yuqi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52, China)
  Abstract:As a necessary gener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the course of “Computer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students’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paper makes a study on how to adjust the content of the content appropriate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and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n the “sub-professional and sub-classification” of the course content so that the course can be better ser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alty, and it is worth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consideration.
  Key words:“Computer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specialty; classific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84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