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质特色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学分互认运行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郑恩让 李成涛

  摘 要 本文以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跨校选课的开展情况作为实践支撑,借助国内实践中的有关高校跨校选课的案例研究,根据研究分析结果,正确定位,找出国内高校跨校选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高校跨校选课的问题,针对高等教育资源特点,以具有地理位置集中、学校层次相当、学科专业优势突出且互补的两所高校为研究对象,结合陕西省高等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优质特色资源校际共享及学分互认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为高校间优质特色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学分互认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优质特色 教育资源 校际共享 学分互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1.00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 school course selec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as a practical support, with the help of domestic practice of the case study of cross school course sele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correct positioning, find out the prominent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oss school course sele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taking tw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centralized geographical location, equivalent school level, outstanding and complementary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advantag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ter school sharing and credit mutual recognition of high-quality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which is a high-quality feature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inter school sharing and credit mutual recognition of color education resources.
  Keywords colleg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ter school sharing; credit mutual recognition
  目前全球許多高校之间均已开展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及学分互认工作。但是这项工作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而且目前还存在如下问题:(1)高校优质资源校际共享意识还很淡薄,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不高;各高校和优质特色教育资源共享相关的制度还不健全,也缺乏统一的管理;优质特色教育资源共享范围较窄,层次较低,领域较单一,社会效益不好。(2)高校之间的差距明显,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分布不均衡。(3)教育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利用率不高。(4)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缺乏市场调节机制。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办学主要靠政府,忽视了教学资源的动态效果,缺乏市场的调节机制,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实现完全共享。
  本文拟以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跨校选课的开展情况作为实践支撑,借助国内实践中的有关高校跨校选课的案例研究,以具有地理位置集中、学校层次相当、学科专业优势突出且互补的陕西科技大学和西安工业大学为研究对象,结合陕西省高等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优质特色资源校际共享及学分互认运行机制,为高校间优质特色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学分互认提供参考建议。
  1 共享高校特色资源概况
  陕西科技大学和西安工业大学都处于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两校仅有一条马路之隔,而且两校均为陕西省“十二五”重点建设的省属高水平大学。在学科专业优势上各有特色,陕西科技大学是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的轻工、无机材料、食品、化工、服装等学科专业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而西安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军工特色的高校,学校在机械、光学、金属材料等学科优势较为突出。两所学校在学科专业上也可相互互补。因此,两所学校无论在地理位置、学校层次、学科专业等方面均具有十分有利的资源共享及学分互认等人才培养合作的优势。   2 研究内容
  (1)摸清两所学校优质特色课程建设及开设现状,探索优势互补空间。在课程开设方面,目前西安工业大学共开设校级公共选修课程240门,其中具有鲜明军工特色和建筑、人文艺术等与陕西科技大学学科特色互补的课程49门;陕西科技大学目前共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46门,其中具有轻工、无机材料、食品、化工、服装等轻化工特色的课程47门。
  (2)构建了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优质特色课程资源共享课程体系。依托西安工业大学具有鲜明军工特色和建筑、人文艺术等与陕西科技大学学科特色互补的49门课程和陕西科技大学具有轻工、无机材料、食品、化工、服装等轻化工特色的47门课程组成了“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优质特色课程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其中西安工业大学的课程共分为光学类、兵器类、建筑类、化学材料类等6个模块,陕西科技大学的课程分为轻化工类、生态与环境保护类、机械装备类、公民与社会类等6个模块。
  (3)组建了“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优质特色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在对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优质特色教育资源共享合作达成共识后,组建成立了“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优质特色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双方高校教务处长、分管副处长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优质特色教育资源共享的范围、模式、管理办法及学分互认等问题,制定跨校选课方案。
  (4)制订跨校选课方案。在摸清两校两所学校优质特色课程建设及开设现状后,经过双方讨论决定在合作开展初期,每所高校开设5门具有学校优势特色的课程供对方学校的学生选修,共同研究和制订了《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优质特色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学分互认管理规定》(讨论稿)、《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校际选修课课程修读承诺书》,指导学生进行跨校选课。
  (5)开展跨校选课教学。自2015年9月,每学期均进行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优质特色教育资源校际共享试点工作。试点初期中每所学校为对方学校的学生各开设5门具有学校优势特色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每门课程的选修名额暂定为20人。在每学期开学前2周内,各学校制定选修计划并及时通知对方教务处及学生,各学校教务处负责各自学校学生跨校选课的通知、名单汇总并报对方教务处、相关课程上课地点及任课教师安排等。经过2学期的试点,跨校选课工作开展顺利。自2016年9月起,双方学校供学生选课的课程门数扩大至近20门。
  (6)优质特色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学分互认研究。课程结束后,由开设课程的学校组织考试,成绩合格者由该校教务处教务管理人员在学分互认系统中向学生公布课程成绩,并给予相应学分,同时通知学生所在学校教务处。学生可登录学分互认系统查看选课成绩和获得学分情况,并可在选课学校和自己所在学校申请学分互认。教务管理人员根据《校际学分互认协议》,对学生的申请进行审核通过后,两校对于学生跨校选课所获得的学分给予相互承认。
  (7)开展跨校选课学生问卷调查。为了进一步做好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优质特色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学分互认工作,在2016年3月份,双方教务处共同开展了一次“優质特色校际共享课程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开展优质特色校际共享课程的选修动机、满意度、上课安排、上课方式、意见建议等。问卷结果统计显示,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开展高校间的优质特色课程共享非常有意义,对所参加的课程内容的满意率为100%(其中“满意”为86.4%,“基本满意”为13.6%),认为参加校际共享课程有收获的比例为90.91%,学生的整体评价都比较高。同时,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或建议,如反映课程开设的宣传力度不够、上课时间都是在晚上、建议开设更多的特色课程以及推行更深入的合作等。
  3 实践效果
  三年来,双方实现了校际间106门优质特色课程的开放共享、近200位任课教师的共管共用,总计受益师生近万人。通过开放共享,优势互补,扬长补短,学生获得了更多优质特色课程资源,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扎实地推进了高校校际优质特色资源共享的合作,实现了不同高校课程的优势互补,改善了不同类型高校课程设置的局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保证本项目顺利开展的因素分析
  本项目得以顺利开展,主要解决了优质课程共享中存在的如下问题:(1)地理问题。以往国内其他高校之间也曾试点开展优质资源共享,但遇到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高校之间在地理位置上存在着高校之间相距较远,学生跨校上课造成很大的困难。本项目选取的两所高校只有一条马路之隔,基本不存在学生上课面临的距离、时间以及安全问题。(2)学校层次问题。以往其他高校之间曾试点开展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高校间层次有所差异,因此就存在着学生选课“一边倒”的现象。本项目选取的两所高校同为陕西省“十二五”重点建设的省属高水平大学,学校层次相当,学生生源水平也相当,因此学生选课时两校之间较为均衡,也保证了本项目的顺利实施。(3)学校件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互补。本项目选取的陕西科技大学在轻化工学科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而西安工业大学在军工系统学科具有明显优势,两所学校间互补性较强。(4)共识是关键。在本项目筹划之初,两所学校的教务处就有很强的合作意愿,在合作共享方面有着十分一致的共识,大家的唯一目标都是希望通过相互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 今后设想
  (1)在前期进行的通识教育选修类优质课程校级共享的基础上,今后可以尝试进行部分专业课程的校级资源共享,如陕西科技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西安工业大学涉及光学方面的专业课程;西安工业大学的化学、生物、材料类专业可以修读陕西科技大学相关专业课程。
  (2)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将现在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化、平台化,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的网络学习共享+课堂的教师辅导互动,逐渐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质资源共享新模式。
  (3)将优质资源共享的课程范围进一步扩大,并进行条理化、模块化,逐步打造两校间课程群的优质资资源共享。
   课题: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优质特色教育资源校际共享运行机制研究》(15BZ33)
  参考文献
  [1] 矫庆军,金方艳,陶施雯.区域大学联盟内教学资源共享调查与机制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4).
  [2] 张金学,张宝歌.建设地方区域高校联盟全面加强教育资源共享[J].中国高等教育,2013(8).
  [3] 魏晓彤.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4).
  [4] 郑存库,俱国鹏.区域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路径选择——以陕西省属12所本科高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77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