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不同时期预防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为探索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技术,于2019年4月开展了不同时期喷施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预防小麦赤霉病以小麦破口期、扬花初期和籽粒形成初期各施药1次效果最好,对小麦病穗和病粒的预防效果分别达到85.61%和89.74%;其次为小麦破口期和扬花初期各施药1次,对小麦病穗和病粒的预防效果分别为82.84%和84.62%。建议正常年份选用于小麦破口期和扬花初期各施药1次的省力节本方案。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预防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7-0104-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小麦是阜南县最主要、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hm2左右。阜南县地处淮河中游北岸、黄淮平原最南缘,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殊的气候条件。每年4—5月小麦孕穗末期至灌浆期,本地时常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导致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甚至大暴发,给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了极大威胁。迄今为止,我国还未培育出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超强抵抗力的小麦品种可供选择,及时施药预防仍将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控制小麦赤霉病危害、减少损失、提高小麦品质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1-4]。小麦赤霉病的预防效果与施药时间和施药次数密切相关,但从相关报道中却没有发现特别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见花喷药”似乎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5];也有人提出分别于小麦孕穗期、破口期、抽穗扬花期、籽粒形成期和灌浆期各施1次药[6],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施药成本和劳动量,也与当前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的现状不相符。探索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技术,在显著提高预防效果的同时,降低施药成本,减轻施药劳动强度,是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面临的现实课题。为此,笔者于2019年4月对该课题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作物:小麦,品种为豫农035。
  供试药剂:有效成分含量为30%的唑醚·戊唑醇悬浮剂。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于小麦破口期(全田约50%以上小麦植株已破口露穗)施药1次(A);于小麦扬花初期(田间见花)施药1次(B);于小麦破口期和扬花初期各施药1次(C);于小麦扬花初期和籽粒形成初期(扬花结束后3 d)各喷施1次(D);于小麦破口期、扬花初期和籽粒形成初期(扬花结束后3 d)各施药1次(E);于小麦扬花盛期和籽粒形成初期(扬花结束后3 d)各施药1次(F);于小麦扬花末期和籽粒形成中期(扬花结束后6 d)各施药1次(G);参照处理C的施药时间喷2次清水,不施药(CK)。试验采用大区无重复设计,每处理面积均为120 m2,将调查预防效果时每处理确定的3个调查取样点调查和取样考种的数据作为3次重复,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1.3    试验实施
  本试验选择在阜南县鹿城镇张堂村田庄组某农户的麦田进行。于2018年10月26日,用行距25 cm的宽幅式种肥同播一体机播种,播种量为225 kg/hm2,种肥同播施高氮复合肥(28-6-6)750 kg/hm2。2019年3月20日,小麦处于拔节孕穗中期,在雨天追施尿素112.5 kg/hm2。4月8日,小麦生长发育到孕穗后期,长势良好。施药采用二次稀释法,用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375 mL/hm2兑水450 kg/hm2配制成水溶液,均匀喷施于小麦穗部和茎叶上。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施药后,待各处理小麦赤霉病充分显症后,每处理3点取样,每点确定1 m2,分别数取小麦总穗数和病穗数,计算病穗率;于小麦成熟后,每处理3点取样,每点收获1 m2,脱粒后取1 000粒麦粒数取其中的赤霉病病粒数,计算病粒率。以病穗率和病粒率2项指标作为分析判断预防效果的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穗率
  从表1可以看出,各施药处理中,以处理E的小麦病穗率最低,只有2.08%,病穗预防效果最好,达到85.61%;其次为处理C,病穗率为2.48%,病穗预防效果为82.84%,仅较处理E低2.77个百分点;其他施药处理的预防效果均不是太理想,小麦的病穗率均超过3.70%,预防效果均未达到75%;CK小麦病穗率高达14.45%。
  2.2    病粒率
  从表2可以看出,各施药处理中,以处理E的小麦病粒率最低,只有0.40%,预防效果最好,达到89.74%;其次为处理 C,小麦病粒率仅为0.60%,预防效果为84.62%,较处理E低5.12个百分点;其他施药处理的预防效果均不是太理想,小麦病粒率均接近或超过1.00%,預防效果均未达到80.00%。   3    结论与讨论
  预防小麦赤霉病适宜的施药时间区间在小麦破口期至灌浆期,最佳施药时间分别为小麦破口期、扬花初期和籽粒形成初期。小麦破口期施药,主要可预防赤霉病菌从小麦穗颈节侵染危害,造成整穗死亡和霉变;扬花初期施药,主要是预防赤霉病菌侵染小穗,导致麦穗中的某一段或某一个小穗死亡和霉变;籽粒形成初期施药,可预防赤霉病菌进一步扩散继续侵染正常籽粒,增加霉变籽粒数,提高病指严重级别。本试验结果表明,于小麦破口期、扬花初期和籽粒形成初期各施药1次,对小麦赤霉病的预防效果略好于小麦破口期、扬花初期各施药1次的效果,但综合考虑用药量和施药用工成本以及目前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现状等因素,在正常年份,建议农户选择于小麦破口期和扬花初期各施药1次即可。
  从多年生产实践中發现,有些年份在小麦灌浆期如果持续阴雨、光照不足、田间湿度过大,赤霉病菌在田间仍然会形成二次扩散侵染,显著增加小麦病穗率和病粒率[7-8]。因此,遇到这样天气的年份时,即使到了小麦籽粒形成的中后期,甚至灌浆的前中期,都很有必要趁停雨间歇时段抓紧补防1次,以防造成更大的损失。
  4    参考文献
  [1] 潘燕,孔祥英,秦吉洋,等.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9(3):119-122.
  [2] 徐进.不同药剂及施药次数对预防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5):68.
  [3] 吴军.不同药剂及用药次数预防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5):104.
  [4] 贲秀兰,袁伯根.小麦赤霉病适期用药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2(5):115.
  [5] 倪卫东,周雪松.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2):71.
  [6] 余中红.崇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15(1):4-5.
  [7] 许光文.2019年合肥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原因[J].现代农业科技,2019(17):139-140.
  [8] 赵绍路,万林生,孙红芹,等.不同小麦品种和杀菌剂对赤霉病菌的抗性与防效[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8,35(6):40-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2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