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季早稻旱育机插高产栽培配套集成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庐江县是安徽省双季稻的主要生产区之一,近年来因为栽培技术不够稳定导致早稻生产波动性较大,早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是当地农技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近些年庐江县双季早稻生产实践,对广泛推广的旱育机插栽培配套集成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推广该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双季早稻;旱育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9-0025-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双季稻是我国稻作区的主要作物种植制度之一,在粮食安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重视双季稻中早稻的生产对实现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实现农户增产增收意义重大[1]。庐江县是安徽省主要的双季稻北缘生态区,地处安徽省中部,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在1 600 h以上),降水量充足(降水量年均1 200 mm左右),有较长的无霜期,四季分明,年均温约16.5 ℃,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水稻栽植。近些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粮食生产水平,当地对早稻与晚稻品种的搭配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尤其是在早稻的栽培中通过实施双季稻绿色高产(高质)高效创建等活动,推广了旱育机插等配套高产技术,成效明显。旱育秧是一种集约化、专业化的育苗方式,具有秧龄短、长势旺、节省时间、效率高、便于管理、节省肥料及种子、增产增效明显等优点,近些年在庐江县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现结合实践,对庐江县双季早稻旱育机插高产栽培配套集成技术进行总结。
  1    科学选择早稻品种
  双季稻的栽培中,在选择早稻品种时要充分地对早晚稻的生产茬口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早稻成熟收获的时间与晚稻种植的适宜时间衔接起来,一方面要确保早稻充分成熟、不影响早稻的产量,另一方面又不能影响晚稻播种的最佳时间、确保晚稻安全高效生产[1]。适合机插的早稻品种,要求分蘖能力强、早中熟期、穗粒数充足、籽粒饱满且有较强的耐寒性和耐高温等,抗逆性表现较好。目前,庐江县在早稻的旱育机插技术中适合推广的高产品种有中籼108、中早25、浙辐203等。2017—2019年,在庐江县乐桥镇瑞生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项目的实施,推广应用双季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攻关展示和示范,选用早籼稻品种浙辐203,增产效果较为明显。
  2    播种育秧
  2.1    育秧时间选择
  育秧的时间及方法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栽植习惯科学选择[1]。在庐江县的气候情况下,双季稻中早稻旱育机插方式的播种时间适宜安排在3月中下旬,要求3月底前必须完成,可以实现对当地温光资源的高效利用。相比较直播方式,集中大棚育秧提高秧苗素质和减灾避灾技术应用,有助于早稻的高产稳产[2]。
  2.2    种子催芽处理
  播种前,先按照预定的播量对种子进行浸种消毒(为了降低早稻生产中恶苗病和立枯病等病害的发生,可添加适宜浓度的使百克、浸种灵等浸种)和催芽等处理;当超过90%的种子破胸露白后,将种子薄摊在阴凉处,4~6 h后种子表面的水分沥干即可播种[3]。
  2.3    秧田准备
  秧田要求选择土壤肥力水平高、避风向阳、排灌条件良好、田间操作管理方便的地块。在育秧前7 d左右进行整地耙田、开沟做1.4 m宽的畦,畦与畦之间的沟宽度控制在40 cm左右[2]。结合机插的本田面积,按照秧田∶本田=1∶40~60的比例准备秧田即可[4]。
  2.4    育秧方法
  近几年,庐江县水稻育秧中广泛选择了大棚暗化增温处理方式育秧,此种方法容易控制育秧环境中的水分、温度条件,防止早稻旱育秧中因环境条件不稳定而影响秧苗的质量。秧盘育秧方式下,水稻种子出苗具有时间快、苗势整齐、胚芽健壮等优点,因而采用水稻暗化秧盘育秧方式可以避免机插育秧中容易发生的苗不齐、出苗持续时间长等不利因素。播种后,整齐地将秧盘叠盘码在一起,覆盖1层黑色薄膜起保温保湿、遮阳暗化的作用,切记码放时高度不可过高,一般最多30盘,每堆之间留一定的空隙,保证通风和温度均衡。待芽鞘均匀出土1~2 cm后,即可转移到提前准备好的秧田内、拉线摆盘[5]。
  大棚旱育秧时,结合大田的面积,备足营养土或选用营养土与育秧基质按1∶1配比混匀;先在秧板上各施入适量壮秧剂和复合肥90 g/m2,之后将软盘整齐紧密地依次在秧田上铺好,按照横、竖向各排2行,秧盘的边缘排放时可以互相重叠,秧盘的排放要压紧,确保与秧床表面贴合紧实[1]。采取精量播种的方式,避免出现漏播、重播现象。对于常规稻,一般干谷播种量为110~130 g/盘,秧盘数量约为650个/hm2 [5]。
  2.5    加強秧苗期管理   实现早稻的高产稳产,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即为加强秧苗期管理、培育壮秧。因此,要在秧苗期进行科学管理。一是温度和湿度管理[2]。做好膜内温度、湿度管理,为苗齐、苗壮打好基础。当秧苗出土后、长出2叶1心时,适时将黑膜揭开,延长膜内通风透气的时间(具体的通风时间可结合气温变化情况而定),进行炼苗,确保机械插秧时秧块不会断裂开。旱育秧时膜内温度适宜控制在25~30 ℃之间,避免秧苗出现烧苗、腐烂等问题[5]。秧田期时田间保持秧板的湿润状态即可,不可灌深水,避免长期水渍导致秧苗根系沤烂。二是肥水管理。移栽前的3~5 d在傍晚施入尿素60.0~67.5 kg/hm2作为送嫁肥,具体用量结合秧苗的生长情况而定,施肥结束后浇1次水[1]。三是病虫害防治。秧苗期水稻容易出现立枯病等病虫害,影响秧苗的健壮生长。因此,可在水稻进入1叶1心或者2叶1心时选择敌克松600~800倍液、15%多效唑等药剂进行病虫害的化控。具体的防治药剂及用量可结合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在机械插秧前整体开展药剂综合防治1次,确保带药移栽[4]。
  3    科学移栽
  经过秧苗期的精心管理,在秧龄处于25~32 d、叶龄3~4叶、苗高在12~18 cm时即可适期移栽。旱育机插秧的壮苗标准为:秧苗没有病虫害发生、长势粗壮、根系粗壮且白、秧苗生长均匀、群体质量比较均衡[5]。
  机械插秧前做好整地工作,待土壤充分沉实后进行机插,一般整地后2 d左右即可。对于常规早稻品种,机械插秧的株行距为10~12 cm×25 cm,栽植密度以33万~40万丛/hm2为宜,确保苗数为3~4本/丛,折合机械插秧的基本苗密度达到90万~120万株/hm2为宜。结合具体的早稻品种,栽植密度可适当调整,在行距不变的基础上,对机插的株距、每穴苗數进行调整,进而确定具体的机插取秧量,确保大田移栽的基本苗密度适宜。机械插秧要求漏秧率不得超过5%。机插结束后灌水,为秧苗尽快返青创造条件。
  4    肥水运筹管理
  大田需肥量按照纯N 210~240 kg/hm2、P2O5 80~100 kg/hm2和K2O 150~220 kg/hm2。底肥将全部的磷肥和1/2左右的氮肥施入;移栽之后,待秧苗充分活棵施入氯化钾90~120 kg/hm2、尿素120~135 kg/hm2。晒田后及时恢复水层,之后根据苗情长势和叶片转色情况合理运筹肥料。
  移栽后水分管理坚持浅水促分蘖和中后期干湿交替管理的节水灌溉原则。当水稻植株长出第2片新叶时,田间保持浅层水即可;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左右时实施晒田,待田边开小裂、田中现白根时即可恢复田间的水层,之后保持田间的浅水层一直到水稻进入抽穗扬花期;稻穗开始勾头时,水分管理上保持干、湿交替即可。断水时间不可过早,一般在收获前7 d为宜。
  5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有针对性地选择高效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水稻进入分蘖期后,要密切关注、必要时及时防治二化螟等危害;水稻进入孕穗期后易发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要及时防治;进入破口期后,重点防治稻瘟病、二化螟、稻飞虱;水稻灌浆后易发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要注意防治。杂草可在施分蘖肥时选择适合的除草剂进行达标防除。
  6    参考文献
  [1] 周永和,钟石仑,龚跃群,等.早稻塑盘旱育小苗抛栽的生育特性及其配套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1997(1):18-20.
  [2] 朱秋芳.早稻塑盘旱育抛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17.
  [3] 毛国娟,唐天明,纪国成,等.早稻塑盘旱育抛栽的生育特性和增产机理[J].浙江农业科学,2001(1):26-29.
  [4] 张福田,周诚,王治国,等.塑盘旱育大苗抛栽水稻的生育特点及高产配套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1996(2):7-11.
  [5] 王龙.双季稻塑盘双育双栽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4(7):87-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18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