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哈溪林区森林草原防灭火现状及火灾预防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介绍了哈溪林区的资源现状和森林草原防火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基层森林管护单位防灭火现状,提出了森林草原火灾预防策略,以期为森林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森林草原;防灭火;现状;预防策略;哈溪林区
  生态环境的维护,森林资源的安全会由于火灾的发生而受到极大的威胁。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见性,祁连山的建群树种为青海云杉,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呈现出极其猛烈的趋势,加之山大沟深,及时扑救极为困难。面对基层森林管护单位防灭火的现实条件,本文着重分析了哈溪林区森林资源分布和防灭火现状,阐述了加强火灾预防的策略与方法。
  1    哈溪林区资源现状
  哈溪自然保护站位于祁连山东部(东经102°01′~102°51′、北纬37°16′~37°45′),海拔在2 400~4 874 m之间,属于高中山地貌。全站总面积128 970 hm2,林地面积81 150.67 hm2,林地面积中:有林地17 458.31 hm2,灌木林地62 987.22 hm2,疏林地293.85 hm2,其他林地411.29 hm2,活立木总蓄积量251.15万m3,森林覆盖率54.19%。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为春季干燥,夏季凉爽多雨,秋季多阴潮湿,冬季干燥寒冷。林区年平均气温1.8 ℃,年降水量350~400 mm,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6%,年蒸发量1 234.2 mm,无霜期110 d。辖区内分布着哈溪、大红沟、毛藏二镇一乡,24个行政村,有藏、汉、回、土、蒙等民族。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林区东部浅山沟谷地带,以农业和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农业主要种植小麦、油菜、洋芋、豌豆等,牧业以养殖牛、羊为主。
  2    森林草原防火现状
  2.1    林区可燃物多,火灾隐患突出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林业生态保护工程等项目的深入实施,森林和草原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加之近几年夏、秋季节降雨较多,林草植被生长茂盛,草高林密,林内枯落物增多,可燃物载量大幅度增加,森林草原火险隐患多,防火形势十分严峻。
  2.2    人为活动频繁,火源管理难度大
  辖区森林草原点多面广,森林、草原和农田交错分布,坟滩、鄂博、畜圈遍布林区,林区内人员活动频繁,存在很大的防火安全隐患,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入林区旅游人员和车辆不断增加,同时林区外地务工返乡人员逐年增长,这部分人员进入林区后防火意识不高,火灾隐患突出,野外火源管控难度大[1]。
  2.3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虽然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扑火机具,但林区山大沟深,大部分林区防火道路不畅,通讯覆盖率低,大型灭火机械无法实施灭火,只能在预防上下功夫,无法达到扑救森林大火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要求。
  2.4    防火期气候干燥,火险等级高
  哈溪保护站林区气候干旱且降水分布不均,降水集中在5—9月,促进了植被生长,森林草原可燃物积累增多,而自11月进入防火期以后,降水量骤降,植被干燥,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尤其更新造林区、封山育林区、退耕还林区等重点区域因管护力度加大,草本植物生长茂盛,易燃物多且多与林缘相连,火灾隐患非常大[2]。
  3    森林草原火灾预防策略
  3.1    加强组织领导,靠实防火责任
  为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对森林防火工作有效管理,变被动扑火为主动预防,使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实现一体化,上下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严格落实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个人,从行政一条线实行县长—乡(镇)长—村长—组长,从业务一条线实行局长—保护站站长—管护站站长—管护员的“双线四级”管理责任,做到定人、定岗、定山头,层层签订责任制,靠实工作责任,使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形成 “山有人看、林有人护、火有人管、责有人担”的工作格局,以责任落实促进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
  3.2    加强防火宣传,增强防范意识
  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因而宣传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都了解到相关的森林草原防火知识,提升防火意识,才能有效地避免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将重点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固定宣传与流动宣传相结合、传统宣传方式与创新宣传方式相结合,突出宣传重点,丰富宣传内容,增强宣传实效。可采用警示教育、登门串户、召开群众会议、刷写墙头标语、悬挂防火警示旗、悬挂宣传横幅、张贴政府防火令、出动宣传车、发放森林防火宣传册、制作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品、在主要入山要道两侧修筑宣传碑牌等方式进行宣传。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可以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报道及微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宣传森林草原防火知识。同时,可采取在辖区交通要道、集贸市场、人员活动密集场所张贴政府严禁野外用火的通告,在学校开展森林草原防火知识讲座,积极发挥扩大宣传范围,形成人人重视森林草原防火的氛围[3]。
  3.3    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扑火组织
  为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草原火灾,应不断增强全林区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做到组织有序、行动迅速、预防有效、扑救有力,切实保护好辖区森林草原资源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林区实际,积极与辖区乡镇协调沟通,进一步完善《森林草原火灾扑救应急预案》,全面落实森林草原火灾扑救的组织指挥、人员调配、机具装备、通讯联络、后勤保障等工作,调整充实辖区护林防火委员会,与辖区乡镇积极联系,组建应急扑救队伍,定期对扑火队伍进行业务培训和开展实战演练,不断提升火灾应急处置和协同作战能力,并定期检查、维修保养灭火机具,确保能随时取用。同时,保护站要组建一支由年轻职工组成的半专业化森林消防队伍,一旦发生火灾,可以快速進入火场,进行联合扑救。   3.4    严格控制火源,提高防控能力
  火源是引发森林草原火灾的首要因素,严格控制火源是消除火灾隐患的关键所在。按照“预防为先,防扑结合”的原则,下大力筑牢用火审批、入山检查、日常巡护、联防联保4条防线,强化科学防范水平,不断提升火源管控能力[4]。进入防火期后,对更新造林区、封山育林区、退耕还林区等重点区域加大巡护和督查力度,延长巡护时间、增加巡护频次、扩大巡护范围,发现的隐患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并建立整改档案,实行重点管理,重点监控;在农历初一、十五、春节、清明、五一、国庆等防火紧要期,要增派巡护人员,蹲点守候,严看死守,跟踪防范,对入山作业、旅游和扫墓、祭祀人员加强管理,实行重点防范,从根本上消除火险隐患;对中小学生、痴、呆、傻、放牧人员等重点防范对象,落实专人监护,签订防火责任书,明确监护职责;与林牧区内的施工单位、鄂博、坟滩、畜圈等主要负责人,要逐一签订森林草原防火责任书,落实好防火责任,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3.5    加强排查整治,消除火灾隐患
  进入防火期要组织人员开展火隐隐患排查,重点加大对退耕还林区、封山育林区、工程造林区、林缘区等重点区域的隐患排查力度,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对存在火灾隐患最为突出的坟滩可采取化学药剂喷洒除草、人工割草等方式消除隐患,有效阻止杂草的蔓延生长;在部分林缘区可采取开设隔离带的方式,彻底消除火灾隐患。
  3.6    加强预警能力,提升响应机制
  按照早发现、早扑救、早消灭、早处理的指导思想,以现有的森林草原防火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在主要入山路口架设视频监控探头,随时对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实时观测监控,通过观测监控,进一步了解掌握森林草原防火重要地域、重点地段的防火动态,有效提高辖区森林防火预警能力,并及时收集、整理上报森林草原防火动态信息,信息传递及时、迅速,确保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万无一失,做到防控、预警常态化。
  3.7    发布预警信息,增强防范意识
  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大气湿度、温度以及林区状况制作的森林(草原)火险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林区群众发布火险预警信息,在主要交通要道、机关驻地、人员活动密集区等醒目位置升挂森林草原火险预警标志,用以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
  3.8    完善通信设备,确保通讯畅通
  防火通讯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通信网络建设和信息化建設,将大大降低火灾的损失。因此,对通讯覆盖低、信息不畅的部分林区管护站点要拉设互联网,配备一定数量的卫星电话,确保信息通畅。
  3.9    严格落实值班制度,信息上传下达及时
  防火期严格实行24 h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各级防火办公室安排专人值班,值班人员要保持值班电话24 h畅通,信息上传下达及时,做好预防和扑救火灾准备工作。在24 h值班期间,带班领导按照值班安排表做好带班工作,负责处理日常值班事务。值班期间值班人员严禁脱岗、漏岗、顶岗、电话呼叫转移等现象发生。每天向管理局、同级地方政府汇报当天林区动态信息和森林资源安全情况,缺报、迟报将追究值班人员责任,防火期内全站在职职工手机保持24 h畅通。将值班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相结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负起防火责任。
  4    参考文献
  [1] 达国秀.华隆自然保护站森林防火现状及预防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9,18:58-59.
  [2] 杜丽.哈溪自然保护站森林保护和经营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9,17:91-92.
  [3] 石光应,谭子幼,黄承忠.张家界七星山旅游区森林防灭火体系建设[J].林业调查规划,2019,44(5):71-76.
  [4] 黄志国.临洮县森林防火工作分析与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14):68-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28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