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创新人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从“政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内涵入手,以江苏沿海某地方高校为例总结了地方本科院校“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实践与探索成果,分析了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0-009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0.050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一直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自1998年中國高等教育开始扩招,进入高速发展期,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1],人才培养数量明显提高,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逐渐脱节。因此,如何提高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从最初的单一培养模式,经历“产学研”培养阶段,发展到“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方式,再扩展到“政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强调的是通过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和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2],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本文首先阐述了“政产学研用”结合培养人才模式的内涵,然后以江苏沿海某地方高校为例,介绍地方本科院校“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实践与探索成果,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1 “政产学研用”结合培养人才模式
  “产学研用”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坚持以企业、用户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利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用户各自优势与教育资源,对人才培养采取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参与科学研究启发创新思维、参加企业实际工作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具有系统理论知识、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3-5],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6]。高等院校、生产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从“产学研”结合升级到“产学研用”结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从本质上明晰了产学研结合的本质,“产学研用”结合进一步强调应用和用户,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各方具有共同的利益。高校的利益是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毕业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声誉;产研用各方的利益在于降低人才培养成本,获取适应本单位要求的创新人才,这是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得以长期发展的共同利益点[3]。
  由于人才培养具有正外部性、流动性与外溢性,“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下参与人才培养的“产研用”各方往往不一定能够得到全部被培养人才,通常会出现其他单位“搭便车”的现象。因此,“产研用”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参与的兴趣、力度与愿景往往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介入必不可少,“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升级为“政产学研用”结合培养人才模式。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政府和措施,给予“产研用”单位一定的优惠政策,以激发他们参与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12]。政府是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的推力。
  2 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江苏沿海某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就业和考研率也明显提高,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一是师资数量、构成以及应用培养能力不足。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000多人,专人教师1200多名,生师比为17:1~18:1。同时,新聘任的年轻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无法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培养。因此,建立一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实践创新人才迫在眉睫。
  二是学生考研与“产学研”和“协同创新”脱节。为了提高学校声誉以及招生吸引力,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考研工作,积极发动宣传,并给予了考研学生各种照顾政策。考研学生几乎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到考研复习上,对非考研理论课程不重视、实践课程不动手、参与项目科研无精力、校外实习不积极。虽然近年来毕业生考研人数和考研升学率逐渐提高,“产学研”和“协同创新”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但考研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却逐年下降,录取院校对江苏沿海某地方高校考研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评价普遍下降。因此,必须制定各类政策,早日为学生分配专业导师,吸引低年级本科生参与各类“产学研”和“协同创新”项目,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布置文献、专著等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三是课堂教学仍采用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传统,缺乏创新,无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通常,学校更新教学方法主要依赖于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他们会将原来所在学校的教学方法引入工作单位,促进教学方法的融合与更新。但江苏沿海某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主讲一门课之前,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新开课、开新课试讲”,由教学督导组成员把关。“试讲”制度的实施,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但由于督导组成员全部为已退休、年级比较大的老教师,具有很强的思维定式,使得很多青年教师不敢轻易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对学校教学方法的更新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必须改变教学督导组成员构成,选择一些年富力强、具有名校或多校背景的教授、副教授加入教学督导组,使得年轻教师敢于实践新的教授方法,提升学生课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是校内实践课程单一,验证性实验太多,创新性课程几乎没有。目前,校内实践性课程主要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主要就某个特定问题、结合相关课程知识开展,学生按照步骤一步步进行计算、设计或作图,严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而课程实验开设项目几乎都是验证性实验,不仅实验项目老旧,无法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训练,且课程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台套数普遍不足,经常出现几个学生在做、十几个学生再看的场景,使得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不明显。因此,必须结合“产学研”和“协同创新”项目,及时开设和更新相当大比例的具有启发式思维的实验项目,加大经费投入,补足教学仪器台套数缺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五是校外实践基地少、实习经费不足,实习大多流于形式。专业系与相关企业联系实习时,企业出于安全考虑,且专业系出于经费考虑(现行的实习经费标准已10多年未更新),往往会将学生实习时间限制在很短的范围内,学生只能进行“参观式”实习。由于实践基地少,经常会出现同批學生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单位相同的情况,缺乏新鲜感,降低了学生实习热情。由于实践基地开拓困难,真正愿意接受学生驻厂实习的单位较少,很多单位都是多年前联系的老企业、老行业。以江苏沿海某地方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学生驻厂实习单位基本固定在水泥厂或者玻璃厂。但21世纪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考研升学率逐年上升(2016年已超过25%),未考研学生大多进入混凝土搅拌站或者各种水泥混凝土外加剂单位工作,加上部分毕业生考公务员、选调生以及出国留学等其他就业方式,每年进入水泥厂或者玻璃厂工作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学生进入水泥厂或者玻璃厂实习的意义已不大。根据就业状况和形势,调整学生实习单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已迫在眉睫。
  3 结语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基本任务,也是高等院校各项工作的落脚点,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声誉以及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知识化时代社会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应努力破除自身阻力,借助国家相关政策,积极联络产业企业、科研院所,面向用人单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实践创新能力。总之高校应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综合政府、产业、研究机构和用人单位各自的优势和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践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隋志纯,蒋婷婷.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经管类人才研究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5,36(12):101-102.
  [2]余冠仕.产学研扩展为政产学研用结合[N].中国教育报,2011-03-05.
  [3]姜鸿,王卫星,王永利.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模型及其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3,(9):54-57.
  [4]朱路甲,刘迪,王宝军.新时期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2):28-32.
  [5]肖贵平,郑宝东,庞杰.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64-68.
  [6]周权锁,李荣,徐国华.推进深度“产学研应”合作、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60-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69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