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黎平县油茶产业建设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对黎平县油茶产业建设情况进行了概括,并对产业建设的初步效益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实施产业的主要经验及做法,找出了在产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促进黎平县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茶产业;现状;效益;经验;问题;对策;贵州黎平
  中图分类号    S794.4;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5-0242-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油茶产业建设现状
  1.1    抓机遇,强产业,助力脱贫
  自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黎平抢抓机遇,重点抓好油茶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大面积的示范基地,对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至今,黎平县油茶基地建设总面积达2.4万hm2,其中:老油茶林8 000 hm2,新造油茶林1.6万hm2,新造油茶品种主要是从江西引进的长林系列品种3号、4号、40号、27号和53号。经统计,2019年全县年油茶籽总产量18 687 t,油茶产业实现总产值44 848万元,受益农户达4.81万户、16.25万人,使1.1万户贫困户、3.6万人口得到增收、摆脱贫困。
  1.2    育良种,选优株,保障产业发展
  20多年来,黎平注重良种壮苗的培育,目前,已建有油茶良种采穗圃3处,面积逾33.33 hm2,穗条年产量1.5万kg,可供育苗1 000万株。已经取得贵州省林业局定点生产油茶苗木单位资质的有4家,为贵州省油茶苗木定点生产单位最多的县,良种苗木年生产量将稳定在800万株以上。为弥补本地没有油茶良种的不足,黎平县自2008年开始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选优工作,目前共选出油茶优树逾300株,复选出30个进行了收集保存、区域试验和测定,预计可认定20个本地无性系良种,为产业发展提供良种保障。
  1.3    扶龙头,创品牌,攥紧产加销链条
  县内有龙头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能力达9 300 t,还有油茶加工小作坊逾80处,油茶专业合作社26家。3家规模较大的企业是黎平县绿源油脂有限公司、黎平县霞宇油脂公司和黎平黔香园油脂有限公司,建筑面积共15 000 m2,具备年生产5 000 t精制茶油规模,是黎平的龙头企业,主要生产“侗乡牌”一二级压榨山茶油、全精炼高烹茶油产品。“侗乡茶油”获“名优品牌”和“放心油”证书,產品价格和销路均较好。2019年加工生产茶油1 500 t,年产值达15 000万元,每年加工生产可解决劳动力就业逾10 000人次。
  2    取得初步成效
  2.1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自2000年以来,黎平依托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从江西引种长林系列优良无性系13个进行试验示范。试验成功后,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种植新品种。20年来,通过油茶项目的实施,使全县主要公路沿线、河流两岸、景区景点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荒山空地得到了造林绿化。新增森林面积1.6万hm2,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1]。
  2.2    经济效益初现
  通过油茶林建设,广大人民群众逐渐获得经济来源[1]。自2000年实施以来,新建油茶产业基地逾1.6万hm2,已有4.8万户直接享受了国家项目补助资金逾1亿元。从产业经济效益来看,目前,已成林见效益的面积近1万hm2,年产值逾4亿元,利润逾2.4亿元,每户年增收逾5 000元农户的长远生计有了盼头。预计到2022年,黎平产业的发展对农民收入贡献率可由目前的32%提高到60%左右,基本实现产业化经营,充分创造就业机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果。
  2.2.1    油茶引种试验基地取得成功。油茶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于2002年3月营建,主要从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引进,为长林3号、4号、26号、27号、40号、53号、59号等优良无性系13个。通过10年栽培与观测,该基地3年开花、4年挂果、8年进入盛产期。从2008年开始连续4年测产,有3号、4号、27号、40号和53号品种表现出产量稳定、抗病能力强、果大皮薄、籽粒饱满等特点,平均干出籽粒达33%,种仁含油量达4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8.9%~89.3%之间,产毛油450 kg/hm2左右,产值、产量是老品种8倍以上。
  2.2.2    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黎平成功引进油茶精深加工企业2家,通过加工企业架通了资源与市场的桥梁,油茶价值迅猛提升。2006年黎平油茶毛油价格仅为15元/kg,2010年毛油价格升至65元/kg,2019年毛油价格升至120元/kg,较2006年增值105元/kg。以全县平均总量150万kg茶油计,仅油茶加工每年使农民增收1.5亿元。在积极引进油茶加工企业的同时,黎平县也积极引导资源培育企业,目前有黎平县枞集林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已在高屯镇鸠子坡一带建有油茶基地逾80 hm2。这将有力推动黎平县油茶产业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3    主要经验做法
  3.1    加强组织管理,明确责任
  为保障油茶产业的发展,黎平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成立油茶项目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产业领导小组。设立产业办公室在黎平县林业局内,明确有8名管理人员负责相关工作。二是签订责任状。县与乡、乡与村(组)、县林业局与乡镇林业站及监理人员、林业站与站技术员层层签订工作目标管理和技术服务责任状,林业站与农户签订《造林合同书》,建立了行政、监理、技术、农户“四位一体”的工程管理体系,有力地保障了项目建设的质量。三是抓典型示范引路。特别从2003年来,黎平大力抓示范点建设,至今已在全县范围内共创建示范点15个,面积逾333.33 hm2。示范点的成功创建,提高了林农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油茶产业的发展。
  3.2    强化措施,保障项目规范管理
  一是制定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通过在项目实施中不断总结和吸收已有的林业生产经验,制定了《黎平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黎平县年度《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设及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工作方案》《黎平县高产油茶栽培技术》等管理方案和技术,为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技术保障。二是搞好技术培训。为了让农户掌握油茶造林栽植和管理技术,每年都由黎平县林业局派技术员入乡镇、村到现场对农户进行手把手的技术培训。20年来培训近150 000人次。通过培训,使项目建设做到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从而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3.3    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
  一是整合“涉农”资金。将林业、财政、扶贫、发改、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国土整治等相关涉农资金,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确保基地建设无偿投资不低于10 500元/hm2,较好地解决了国家投资油茶建设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设立油茶专项基金。2010—2025年,黎平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作为油茶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油茶林建设贴息贷款。使油茶造林农户和油茶加工企业得到部分小额贷款用于基地的管理,减少农户和加工企业的资金压力;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鼓励民间资金投向油茶产业。三是加大招商,使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黎平县通过招商渠道,共引进外来企业3家,现已完成精深加工厂建设2家,实现每年加工茶籽逾6 000 t的需求。四是结合产业建设,黎平县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干部职工采取参股、独资、招商等多种方式参与油茶开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领办营造6.67 hm2以上油茶林的,经个人申请、组织批准同意,可带职带薪参与油茶开发;期限为1~3年,开发期间,与在职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同时享受各项油茶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期满后回原单位工作;在岗人员通过批准,也可利用法定假日参与油茶基地建设,本着“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风险自负,责任自担。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产业发展资金短缺
  由于油茶基地建设从营造到初见成效,需要投入2.7萬~3.0万元/hm2,而国家对产业基地的项目补助资金不足总投入的30%,林农需要自筹70%~80%的资金十分困难;加上油茶有收入要5~6年,周期较长,由于群众在产业基地建设中自筹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与产业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建议:国家下达产业资金时,提高油茶项目补助标准,按1.5万元/hm2标准补助。另外,黎平县财政可适当采取林业贴息贷款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大户及外商等来投资发展油茶产业,从而解决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充分调动林农参与产业建设的积极性[2]。
  4.2    土地整合实施规模化经营管理较困难
  由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和深入,黎平90%的集体山林均以自留山、责任山的方式,把产权明确到户,地类复杂,涉及农户多。加上林农对产业认识偏差,产业发展观念不一致,思想难以统一,导致连片开发利用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要将土地整合进行规模化经营使用十分困难。建议:地方政府出台相应林业政策,对土地经营权已明晰到户而不履行造林绿化义务变成荒山的地块,如果属于农户责任山的,应由村组收回另行发包;属农户自留山的,应当每年收取一定荒芜费,促使林地使用权人积极参与林业产业建设。
  4.3    林业技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技术力量是保障工程高质量实施的前提,从产业实施情况看,林业技术队伍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一是要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工扎实工作的责任心;二是要加强业务技术培训,特别是产业后期培育技术、林产加工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加强科技投入,要提高工程质量,必须增加工程科技含量,而在产业建设中,推广使用良种壮苗和科技营林措施必将增加造林成本,这需要科技经费作为支撑[3-4]。建议:地方财政列支一定的项目科技支撑专项经费,加强科技示范和培训,提高林农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5    参考文献
  [1] 吴开勇,杨志,吴跃开.黎平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及问题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1(1):70-73.
  [2] 吴开勇,杨志,吴跃开.黎平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林业科技,2010,38(4):59-61.
  [3] 宋柯明,杨承荣.黎平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328.
  [4] 王引乾.贵州黎平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及其量化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93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