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1+X证书制度下高职新兴专业建设的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江兆银 曹云

  摘要:目前,“1+X”证书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通过PPP模式,政府向优秀的教育企业购买相关教育服务,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实现政府、学校、企业和受教育多方共赢的局面。本文首先介绍高职教育PPP模式基本内涵,然后论述高职教育PPP模式运用的价值和意义,最后重点说明高职教育PPP模式对“1+X”证书制度推行的作用,为职教新兴专业建设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1+X”证书制度;PPP模式;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9-0138-03
  1 引言
  “1+X”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我国教育行业在所有行业中属于较晚引入PPP模式的行业,且现有的教育类PPP项目仍以学校建设及改造等辅助性活动为主,且绝大多数是新建学校及配套基础设施,并未真正触及教育核心内容上,政府购买的实际是教学设施设备、学校后勤保障设施的供应,缺乏教育内容服务等软性服务投入合作。通过PPP模式建设新兴专业,践行了产证融合、知行合一,为探索“1+X”证书制度的实施,提供了重要途径。
  2 职育PPP模式内涵
  英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提出PPP模式,即公私合营模式,普遍用于公共设施的运作中。教育行业特别是职业教育近几年才引入PPP模式,尚未成熟。高等职业教育PPP模式指在公办高职院校的项目建设中,公共部门基于优化职教公共服务和职教资源配置而引人私人部门所形成的两个组织之间相互合作的模式[2]。职教PPP模式建设新兴专业(图1),既包括在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中,又包括在对教育内容的服务中,对于“1+X”證书的推广提供了教学平台与教学服务的支撑。
  3 职育PPP模式价值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必将助推职业教育改革走向深入[3]。正是在国家试点实施“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下,提出通过PPP模式,研究与实践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3.1 职校内部提升质量
  高职教育的PPP模式与“1+X”证书制度的融合,从内在层面解决了“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及时将“X”证书所反馈的最新市场需求融人教学过程中,有利于高职院校顺应新时期科技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从教师、教材、教法三点人手,引入PPP模式,与企业深度合作,解决“1+X”证书制度下,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对提升职业教育的精准性及高端化具有重要意义。
  3.2 职校外部纵深发展
  职业教育本身就偏向于实际操作,而专业的开设往往存在一定的社会滞后性。高等职业教育引入PPP模式后,企业带来优秀的师资,先进的实训平台,良好的实习机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纵深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多元发展,深化职教改革,服务当地经济。从外在层面:解决“如何提升办学品质”“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贡献了什么”“怎样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新兴专业的建设也非一门学科所能涵盖,高等职业教育引入PPP模式后,有助于推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为传统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4 PPP与1+X深度融合
  在“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通过PPP模式引入,校企深度融合实现“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更为合理的、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探索一条PPP模式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4.1 课证融通培养方案
  4.1.1 人才培养方案
  以市场导向与学生就业能力为抓手,拟定合理的培养方案。“1+X”证书制度着眼于制度框架下的人才培养及评价模式的设计。学校引入PPP模式,可以对企业的自研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式购买,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各类课程资源,既要符合职业教育普遍学历要求,又要发展个性化的职业技能,力争将先进的企业生产技术引入教学,用鲜活的企业案例生动呈现每一个知识点。以扬州市职业大学大数据专业建设为例,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墨桐花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扬州市职业大学一腾讯云大数据学院”,三方共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腾讯优秀的实验平台与墨桐花开的真实大数据企业案例,在人才培养方案前期制定中就纳入编写范围,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大数据知识体系。根据培养效果适时更新,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个性化与职业化人才。
  4.1.2德技双馨课程系统
  从专业整体着眼,引入PPP模式,企业整包式的课程体系或兼职教师参与的课程体系,为学校带来了师资、实训平台、实习场所等与学校不一样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与学校的文化进一步融合,“德”“技”高度相关、辩证统一的“大课程”思政体系,不仅提高了学习者的就业能力,也提升了学习者的职业素养。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德才兼备与德技双馨的复合型人才。
  扬州市职业大学大数据专业建设,根据应用型专科人才的本质特征,结合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自身特点、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构建基于技术技能本位的应用型专科课程体系(图2),在公共通识基础课和ICT专业平台基础课的基础上,设置与大数据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而按大数据技术所面向的岗位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给学生的学习细分专业方向,最后,通过企业级的案例实训,使得学生能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工作。
  4.1.3 三个课堂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要依托课堂教学来完成。引入PPP模式后,以职业教育特点为依托,创造性的推行现场教学课堂、线上网络课堂和企业实训课堂“三个课堂”教学模式(图3)。“现场教学课堂”由学校提供基本教学设施,校内教师讲授专业基础课,管理学生,企业对于专业核心课程提供整体式外包服务,前期选派优秀的双师在校兼职授课并对校内教师进行培训,待成熟的专业核心课程交付后,后期对于更新的课程仍然提供“增值”服务;“线上网络课堂”购人优秀课程体系与平台,拓展知识,拓宽教学途径;“企业实训课堂”提供实习锻炼机会,也可提前与学生双向选择定制,“提出”企业个性化技能证书要求,学生在校即可提前准备,毕业即上岗,学历证书与企业技能证书两不误。“三个课堂”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校企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PPP课堂教学模式。   4.1.4教材活页化发展
  职业教育教材要以能力本位作为重要的理念支撑,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所要达成的目标,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4]。依据“X”证书要求,对标相应模块的工作任务及其职业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并且通过PPP模式的校企合作,购人企业教材或者与企业合作编制,编制更符合市場需要的个性化技能教材。通过对最新职位需求的研究,完善就业标准,并以各项能力需求为主导划分学习章节。以实现教材“活页化”,将职业能力贯彻在操作过程中实现手册化[5]。同时,配套开发信息化平台、案例和教学项目,进而建立起动态立体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库。
  4.2 建设项目实践平台
  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教育有其强烈的实践操作性,故而决定了职业教育需要将学历证书与若干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衔接和融通[6]。引入PPP模式后,政府投入资金,学校选择实训场所,购买企业平台,三方共建,集教学管理平台、实验平台以及若干配套课程资源包于一体,满足学生现场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各岗位开发的实用技能,熟悉各岗位之间的协作关系,从而具备一定程度实战开发经验和技能。在资源闲置时,也可作为政府展示平台推广及企业课堂场所,大大节省平台投资成本,资源高效利用。既满足学生学历教育要求,又符合企业复合型技能证书的要求。
  4.3 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新兴技术类专业日新月异,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相关工作经历,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虽然通过短期业务培训或顶岗等方式能够了解一些行业的技术内容,但离专业教学需求还是有一定距离。而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
  引入PPP模式后,多方合作,“推”教师一把,一方面,与企业签订协议,让校内教师轮岗到企业一线学习实战,掌握更新、更贴合实际的技术,逐渐形成一支实战型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在专业层面整体式外包,请企业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与校内教师共同切磋上课技巧,并对校内教师培训,为校内教师“赋能”,具备后期自主教学的能力,并提供后续“增值”更新服务。
  5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引入PPP模式,对“1+X”证书制度在职业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高等职业教育的PPP模式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职业院校在选择PPP模式建设新兴专业时,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的借鉴显得尤为重要。当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多方资源,探索出一条适合本院校的PPP模式道路,为人才发展与人才需求提供沟通的桥梁,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吴伶琳,高职实施1+X证书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计算机,2019(29):64-67.
  [2]沈霞,卢海涛.高职校企PPP办学机制的选择与构建[J].职业教育,2018(6):191-19.
  [3]唐以志.1+X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J].福利中国,2019(16):5-11.
  [4]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教教材政策研究)与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活页式、手册式职业教育教材[EB/OL]. http://www. vae. ecnu. edu. cn/s/317/t/487/a2/d3/in-f0172755.htm.
  [5]首届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论坛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EB/OL].http://www.ed.ecnu.edu.c n/?p=24432.
  【通联编辑:王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58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