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鄱阳湖区狭叶香蒲人工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宜如 邹峥嵘 高光林 沈宝云

  摘要 简要介绍了狭叶香蒲的生物学特性,并就鄱阳湖地区狭叶香蒲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摸索,从种植地选择、整地、定植、繁殖方法、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 狭叶香蒲;特性;人工栽培技术;鄱阳湖区
  中图分类号 R282.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72-01
  香蒲(Typha)为香蒲科香蒲属植物,我国有11种,南北广泛分布,以温带地区种类较多[1]。香蒲属植物为多年生沼生、水生或湿生草本,经济价值较高,是重要的水生经济植物之一。生长于池塘、河滩、湖滩、渠旁等潮湿多水处,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寒,喜光照和浅水湿地,适应性强[2]。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作为香蒲属广泛分布的主要种之一,表现出极高的药用、食用及环保价值,拥有广泛的用途,呈现出巨大的开发潜力,尤其在污水治理、人工湿地开发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虽然狭叶香蒲在我国分布广泛,植物资源丰富,但资源利用率低。为进一步加强狭叶香蒲的开发利用,笔者结合鄱阳湖区域良好的湿地环境,从白洋淀水生植物种植园购得狭叶香蒲分株种苗进行人工栽培技术的摸索,现将相关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生物学特性
  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又名水烛、水蜡烛、蒲草,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根状茎乳黄色、灰黄色,先端白色;地上茎直立、粗壮,高1.5~2.5 m,叶鞘抱茎,叶片狭扁平条形,中部以下腹面微凹,背面向下逐渐隆起呈凸形;花单性,雌雄穗状花序远离,雌花基部具有1枚叶状苞片,花后脱落;雄花序轴具褐色扁柔毛,单出或分叉;果序圆柱状。小坚果长椭圆形,长约1.5 mm,具褐色斑点,纵裂;花果期6—9月[1]。
  该种分布较广,植株高大,叶片较长,雌花序粗大,经济价值较高。性耐寒,喜光照,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1]。
  2 人工栽培技术
  2.1 种植地选择及整地
  香蒲尽管适应性强,对土壤和水质要求不严,在砂壤土和黏土中均可生长良好,但以保水和保肥性好的黏质壤土为佳[3]。叶 春等开展的基底条件和栽培方式对芦苇和香蒲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基底条件和回填土处理对单株种植的狭叶香蒲成活和生长发育影响不大[4],进一步验证了狭叶香蒲的强适应性。针对狭叶香蒲喜温耐肥、宜选择肥沃水田或河塘浅滩栽种的特性,在赛阳镇东林村陈家选取了一块弃耕水田作为种植试验地,有效保障了水肥的供给。
  由于所选种植试验地长期处于弃耕状态,田间长满了杂草,在种植前先需将杂草清除,并垒埂蓄水。同时,根据所选种植地的面积(约50 m2)基施牛粪约100 kg,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2.2 繁殖方法
  香蒲的繁殖方法有播种和分株2种方法,但栽培过程中多采用分株法。
  2.2.1 分株法。具体时间因各地气温变化规律而定,一般在气温达到15 ℃以上时,将狭叶香蒲地下的根状茎挖出、洗净,用利刀截成带3~5个芽的茎段,分别定植即可。
  2.2.2 播种法。多于春季进行。播种前先进行催芽处理,然后播于苗床,注意保持苗床湿润,夏季小苗成形后移栽[3]。
  2.3 定植
  香蒲耐寒,喜光照,气温5 ℃以上即可种植,春季气温回升至15~20 ℃时较佳[5-6],根据鄱阳湖地区气温季节变化的规律,宜在3月底至4月中旬选苗种植。种植时选取每丛带3~5个芽且生长健壮的种苗插入泥中,栽植深度一般10~15 cm,株间距保持约50 cm。栽植时如种苗叶片过长,可适度剪去部分以防风吹摆动。
  2.4 养护管理
  2.4.1 水肥管理。狭叶香蒲喜浅水环境,栽培时要保持水层适中,栽植初期保持10 cm左右的水深即可,有助于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种苗生长;随着植株长高水深也可适度加深。栽植过程切记不可缺水出现干旱。
  为给种植后的狭叶香蒲提供充足的养分,在种植地整地时要施足基肥。为保持其生长旺盛,可在栽植1个月后追肥1次,主要施用农家肥;同时,为使肉穗充分发育增强观赏性,可于花期前后及花序膨大期追施磷酸二铵[3]。
  2.4.2 病虫害防治。栽培过程中狭叶香蒲不易出现病害,主要易受蚜虫危害[3,5],为有效预防蚜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天气晴朗时适时喷洒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进行预防;二是及时清除黄叶、病叶,并对其过密处进行修剪,保证植株通风良好[3]。
  3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8卷 [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1-12.
  [2] 余红芳,杜丽丽,刘晓秋,等.香蒲的综合利用[J].中国现代中药,2007,9(9):31-38.
  [3] 郝洪波.优良水生植物——香蒲[J].河北农业科技,2004(10):16.
  [4] 叶春,于海婵,宋祥甫,等.基底条件和栽培方式对芦苇和香蒲生长发育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1):59-63.
  [5] 雷永庆,惠胜敏,牛建民,等.蔬菜新贵——象牙笋及其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6(8):24.
  [6] 李双梅,柯卫东,黄新芳,等.蒲菜的高产栽培技术[J].蔬菜,2009(2):32-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733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