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增强目标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平 吴君民

  教学目标是一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课程标准目标,选取一定的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经过一定教学程序而达到的预期学习成果。教学目标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教学实际的统一。那么,如何构建目标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深入探讨。
  
  1 明确目标的决定意识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同时,教学目标也是最终检验课堂教学效度的标准。顾泠沅教授指出:“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钱梦龙也指出:“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标志。”教师只有明确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决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过程实施目标,使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2 提升目标的整体意识
  
  2.1 目标研究的层次意识
  教师首先要研究课程。按照“课程总目标(即课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包括省教学要求)→课时目标”的线路展开确定教学目标,使每课时目标为课程总目标服务,成为其最小的分支和依托。
  其次要研究学生。一是关注学生的即时目标与终极目标的关系,体现认知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二是确立学生的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关系,依据学生性质(必修与选修)确定不同程度的目标要求;三是确定学生的身心状况、知识背景(包括生活地、见闻等)、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
  再次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材是课程专家对课程标准解读的智慧结晶,是为实现目标提供的有效资源之一,是教师可利用的主要素材。教师在上新课前,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
  
  2.2 目标确定的整体意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小学生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也主要是据此来分类的。在目标的表述上,都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这是由教学活动本身决定的。每一个活动都有其过程与特定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所以过程与方法应该是三维目标的逻辑主线。
  
  2.3 目标表述的精准意识
  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必须对学生通过每一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后应达到的行为要求作出具体、明确的表述,再将这些表述进行层次化处理。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4个要素:
  行为主体―一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举例说出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描述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样写法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等,这些写法都将教师作为目标行为的主体,而不是学生。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操作和评价。目前教学中不少教学目标的编写不够合理,如使用“了解”、“认识”、“学习”、“欣赏”等。这些动词都是比较笼统和含糊的,是抽象的内在感觉,不具备可观察、可测量的特性,故不宜用来表述具体的行为,应避免使用。而“说出、提出、写出、找出、解释、复述、读准、默写、背诵、划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能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可操作性强,便于观察和测量。可见,行为动词的准确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测量标准。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陈述教学目标的语句当然要尽可能简洁精练,但是必要的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范围限制性词语是不可少的,它们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能用曲线描绘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利用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量的变化”等,其中的“用曲线”、“利用能量传递效率”、“自然生态系统中”即为行为条件。行为条件的确定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说出实验的各种变量,能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表现程度的要求不能太高,应在学生原有水平上提升,否则会使课堂教学失效。
  
  3 坚持目标的导向功能
  
  在教学调研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淡薄,存在着实际教学活动游离教学目标的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坚持以教学目标导学,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教学目标应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其导向功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 目标导趣
  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根据目标,创设新颖别致的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启发学生思维和想象,使课堂教学丰富、新颖、多面、立体,让学生在课堂中仿佛徜徉于知识信息园林之中,尽得愉悦之趣。如为了达成“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目标,特级教师蒋超英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向蒸馏水中不断加人食盐。学生对生物课堂做化学实验感到新奇,关注度较高,通过观察和分析现象,明确了出现晶体时,其溶解与析出也是同步的。由此引出溶解度的稳态,再迁移到生态系统中,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了初步的认同。
  
  3.2 目标导思
  赵占良老师说:“聚焦课堂关键是聚焦思维。”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景,引发思维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如在“遗传因子的发现”一节教学中,根据目标――认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性及其在近代遗传学上的地位――设置了如下问题:
  ①F1没有出现当时流行的融合遗传的现象,你觉得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②该怎样去探究矮茎性状的去向?
  ③F2中表现型出现3:1是偶然的吗?是普遍的吗?
  ④当实验现象与主流观点不符合时,你如何突破?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层层深入,在学生思维冲突处设疑,这样使学生真正认同孟德尔提出四点假说的伟大。
  
  3.3 目标导活
  学生活动是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正因为此,活动的展开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不能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如果将活动当成了游戏,而又不从教学目标出发,不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那么这样的活动就变成了“游戏学生”了,整个教学活动也因此变得空洞无效。在“细胞的有丝分裂”一节中,为突破难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实现目标――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重要特征,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在白纸上画出植物细胞壁,以剪好的纸带作为染色体或染色单体,以橡皮泥为着丝点,分组模拟出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
  
  3.4 目标导练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检测手段。教师要切实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科学地配置训练内容,切忌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题目都拿出来让学生分析解答;同时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学力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训练要求,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都有收获,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度。
  
  4 关注目标的生成意识
  
  由于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最初的教学预设不一定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或者学生的表现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因而不能把目标当成灯塔,要关注过程中的生成,及时修正,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如“基因在染色体上”,目标之一是“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对摩尔根的实验,笔者预设了利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探究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提出了“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或“白眼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的假说,正中下怀,即“成竹在胸”地按照事先的设计流程展开验证。但此时,学生提出了新的观点――白眼基因同时位于x和Y染色体上!这一生成的假说超出了教学的要求,但又确实是学生能够提出和接受的,因而不能就此放过。笔者及时表扬了该生的创新思维,并在黑板上图示了x和Y染色体的结构,指出同源区与非同源区,引导学生重新论证,才化险为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对于即时的生成,教师除了要有敏锐的教学机智进行捕捉,还要有强大的知识储备进行应对,即使不能解答,也要引导全体学生群策群力,促进新的目标达成,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2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