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黄褐天幕毛虫防治方法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宇 谢坤 王辉 王明利

  [摘 要] 黄褐天幕毛虫易受天幕毛虫抱寄蝇、核型多角体病毒、白僵菌等寄生或感染。黄褐天幕毛虫在桦甸市主要分布于公吉乡、桦郊乡一带。经近几年调查,黄褐天幕毛虫有上升趋势,森防检疫部门已采取措施进行防治。本文详细阐述了黄褐天幕毛虫营林措施和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方法,为本市此虫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生产实践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黄褐天幕毛虫 防治方法 形态特征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132-01
  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北缘靠近北部边境线,南至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东面滨海,并由青海、甘肃折入四川、云南,止于东经100。附近。东北、华北部分地方,密度较大,是当地果木的主要害虫。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前苏联及欧洲、非洲。此虫易受天幕毛虫抱寄蝇、核型多角体病毒、白僵菌等寄生或感染。
  桦甸市总有林地面积148788公顷,其中杨树、榆树、柞树、果树面积合计得占总有林地面积的60%以上。黄褐天幕毛虫在桦甸市主要分布于公吉乡、桦郊乡一带。经近几年调查,黄褐天幕毛虫有上升趋势,森防检疫部门已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一、形态特征
  成虫雄成虫的翅展长为24-32mm,体长约15mm,全身呈淡黄色,有两条深褐色的细横线在前翅中央,颜色较深的部分为两线间,呈褐色宽带,缘毛褐灰色相间;雌成虫的翅展长约29―39mm,体长约20mm,褐黄色为体翅颜色,颜色较深的部位为腹部,有一条镶有米黄色细边的赤褐色宽横带在前翅中央部位。卵高约1.3mm,灰白色,呈椭圆形,卵壳非常坚硬,顶部中央凹下,黄褐天幕毛虫之所以称为“顶针虫”其原因为常数百粒卵非常整齐的围绕枝条排成圆桶状,形似指环状或顶针状。老熟幼虫体长50-55mm,头部灰蓝色,有两个黑色的圆斑在顶部。体侧有鲜艳的蓝灰色、黄色和黑色的横带,体背线为白色,气门黑色,亚背线橙黄色。体背黑色的长毛,侧面生淡褐色长毛。蛹体长13-25mm,黄褐色或黑褐色,体表有金黄色细毛。茧黄白色,呈棱形,双层,一般结于阔叶树的叶片正面、草叶正面或落叶松的叶簇中。
  二、生物学特性
  1~4龄幼虫白天群集在网幕中,晚间出来取食叶片。1年1代,以卵越冬,卵内已经是没有出壳的小幼虫。第二年5月上旬当树木发叶的时候便开始钻出卵壳来为害嫩叶,以后又转移到枝杈处吐丝张网。幼虫近老熟时分散活动,此时容易暴发成灾,因为幼虫食量大增。即在5月下旬6月上旬是为害盛期,同期开始陆续老熟后于叶间杂草丛中结茧化蛹。7月为成虫盛发期,羽化成虫晚间活动,成虫羽化后即可交尾产卵,产卵于当年生小枝上。每一雌蛾一般产一个约146-520粒的卵块,部分雌蛾产2个卵块。
  三、防治方法及措施
  1.人工采卵法
  一般林缘的阔叶林、灌木林虫口密度高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在阔叶林也是林缘虫口密度高于林内。且卵块在树枝的枝头上非常明显,因此,人工采集起来也较容易。
  2.灯光诱杀法
  可以利用黑光灯、频振灯在7月上旬到中旬期间进行诱杀黄褐天幕毛虫成虫。
  3.喷雾防治法
  可以利用仿生农药或生物农药,在黄褐天幕毛虫幼虫期约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减轻危害程度,降低种群数量,可用如Bt、阿维菌素、烟参碱、灭幼脲、杀铃脲等喷雾或喷烟的方法进行控制虫口密度。
  4.营林措施
  营造针阔混交林,合理密植,保持一定郁闭度,以抑制其发生。
  5.物理防治
  成虫盛发期可利用黑光灯、紫外荧光灯诱捕灭杀。
  6.生物防治
  利用白僵菌(80亿孢子/g粉剂,0.5kg/亩)实施防治。
  7.化学防治
  40%氧化乐果500-1000倍液喷杀幼虫;利用灭幼脲,25%苏脲1号胶悬剂3000倍液喷杀幼虫;2.5%溴氰菊酯乳油1-1.5ml/亩,喷杀幼虫。
  8.政策措施
  8.1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应成立普查领导小组,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普查工作,认真开展此虫的普查和检测工作。
  8.2为防止扩散,应在发现虫害木要及时进行剥皮或药剂处理,严禁调运虫害木,以加强检疫工作。
  8.3为控制此虫的发生和蔓延,应实行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纳入考核,加大防治资金投入。
  8.4应广泛宣传,提高认识。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参与此虫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政府领导和广大群众对其危害的认识。
  作者简介:张宇(1979-),女,吉林桦甸人,主要从事生产、森林保护方面的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66567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