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AK630 VS “密集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云

  在舰艇近防速射炮家族中,苏俄AK630与美国“密集阵”是两种被大家熟知的型号。由于它们都是转管炮,又代表着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的技术水平和不同设计思想,所以时常被人们拿来比较,在网上也时常能看到关于AK630和“密集阵”孰优孰劣的讨论。那么,AK630和“密集阵”各自的技术特点和设计思想是什么呢?在这些特点背后,又体现了当时苏、美两国面临的怎样的战术背景呢?我们就先从两种近防炮各自的研制历史说起,再从战术任务、火控系统布局方式、自动机原理以及弹药性能等方面逐一进行比较说明。
  研制历史:相差十年
  苏联AK630近防炮立项始于1963年,当时是作为AK230自动炮的换代产品研发的,而AK230又是为替代更早的2M-3高射机关炮而研发的。2M-3双管25毫米高射机关炮是苏联在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装备的一种舰用高射机关炮,该炮性能比较落后,用游丝瞄准具瞄准,人工脚踏击发,和舰艇防空指挥系统不交联,炮手只能通过耳机收听舰艇防空指挥所的语音报送空情信息,然后靠肉眼搜索敌机来袭空域,几乎一装备部队就已经落后。该炮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从海军作战舰艇上淘汰,取而代之的是AK230双管30毫米自动炮。AK230双管30毫米自动炮是苏联装备的第一种完全由火控雷达指挥的高度自动化的舰载防空火炮,在当时是相当领先的。为了达到高射速,AK230使用了转膛自动机和电击发,单管射速达到1000发/分。在大型舰艇上,每两座AK230炮塔由一部MR-104火控雷达遥控,该雷达由于外形特征被北约命名为“皮手笼”;而在小型舰艇上,则是一座AK230炮塔搭配一部MR-104火控雷达。AK230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转膛自动机的固有缺陷造成的,转膛自动机由于是多个弹膛、一个炮管,射速提高有物理极限,再要提高射速的话身管会严重过热,哪怕使用水冷也难以缓解,而且转膛自动机的转膛部分和炮管尾部有间隙,不可避免地存在火药燃气外泄烧灼机件、自动机寿命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AK230选用的弹药不尽理想,AK230配用的是使用电底火的30×210B炮弹,该弹初速1050米/秒,看似很漂亮,但这是靠275克的轻弹头换来的,初速高却存速能力差,而且由于弹头轻,杀伤榴弹装药只有30克,对目标的毁伤能力不足。
  花费不少笔墨介绍2M-3和AK230,是因为AK630和它们一样,都属于苏联海军舰艇内层防空火力。AK630项目是上述两个防空火炮的延续和继承,其设计指标有不少是针对它们,尤其是针对AK230的一些缺陷而提出的。因为AK230的转膛自动机有固有的缺陷,所以新火炮自动机改用一种独特的内能源6管转管自动机;因为AK230射速不够高,射速就从2000发/分(双管射速)提高到5000发/的水平;因为AK230使用的30×210B炮弹存速性能差、威力小,所以新火炮改用一种全新的30×165炮弹。而且AK630的作战模式和AK230也很类似,也是一套火控雷达遥控两门火炮齐射一个目标。这种设计思想和技术上的继承性在后文中还会提到。
  承接AK630项目的设计局主要有两个:中央狩猎与运动武器设计局负责火炮自动机部分,著名的图拉武器设计局负责炮架等伺服机构。很快,被暂时命名为TKB-025的样炮设计出来了,于1964―1966年期间被安装在代号为A-213的试验性炮架上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内能源自动机的基本设计是合理可行的,但是超过5000发/分的射速使得火炮身管加热问题尤其突出。图拉武器设计局想了很多种冷却炮管的办法,其中有一种很特别:在弹链上每隔几发实弹装一发内储冷却液的冷却炮弹,冷却炮弹被击发后弹头破碎,内部的冷却液在通过炮管时把热量带走。不过,这种做法没有实现,最终图拉武器设计局采用的是在身管外再套一个水冷套筒的办法,让冷却液在6根炮管与水冷套筒之间流动带走热量。1976年,火炮和火控系统完成定型,被正式命名为AK630系统,而火炮的自动机也被正式命名为AO-18。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AK630系统陆续安装在苏联海军的各型舰艇上。
  根据70年代的使用经验加上对反导性能的要求(后文详述),AK630系统进行了一次重大改进,改用初速更高的弹药、提高了火炮内膛抗压能力、改进了火控雷达的性能,用弹容量更大的2000发弧形弹箱取代了老式的方形弹箱,改进后的系统被命名为AK630M系统。目前,我们在俄罗斯海军舰艇上看到的AK630其实都是改进型AK630M。
  美国“密集阵”系统研发要比AK630晚得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它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以反舰导弹为拦截目标的末端拦截武器研制的。很长一段时期,美国海军缺乏拦截反舰导弹的能力,因此“密集阵”的开发针对性非常强,就是针对苏联的反舰导弹(后文详述)。该系统和之前的舰载高炮系统相比没有多少继承性,这点和苏联AK630系统有很大不同。“密集阵”的火炮部分直接取自海空军飞机通用的M61A1式20毫米6管加特林转管炮,该炮是一种典型的外能源转管炮,用液压马达驱动6根炮管转动轮流击发,射速达到3000发/分。因为该炮结构紧凑、射速高,短时间内能发射大量弹药拦截反舰导弹,因此被通用动力公司看中,设法改造成一种结构简洁紧凑的舰炮系统安装到了舰艇上,将其起名为“火神密集阵”(Vulcan-Phalanx ,后期将Vulcan去掉,就叫“密集阵”)。“密集阵”的第一台原型样机于1973年被安装在美国“国王”号导弹驱逐舰(USS KING ,DLG-10/DDG-41)的舰尾甲板上进行测试。随后,第二台原型样机被安装到“阿尔弗雷德・坎宁安”号驱逐舰(USS ALFRED A. CUNNINGHAM,DD-752)上进行了实弹拦截试验,试验的结果令人满意:“密集阵”样机拦截了多种反舰导弹。1977年,更全面的测试在“比格罗”号驱逐舰上进行( USS BIGELOW,DD-942),测试了系统在有干扰的情况下拦截的准确率,结果也相当出色。1980年,第一台批量生产型“密集阵”系统被安装在美国“珊瑚海”号航空母舰上(USS CORAL SEA,CV-43)。至此,“密集阵”正式服役,成为美国海军水面舰艇拦截反舰导弹的最后一道硬杀伤防线。
  战术任务:反飞机VS反导
  有一点经常被人忽略,那就是苏联舰载小口径速射炮的战术任务。对苏联舰载小口径速射炮性能大加贬低的人往往把AK630系统,甚至更早的AK230系统当做末端反导拦截武器来评价。其实,AK230甚至早期的AK630其真正的任务并不是反导,而是打击临空投弹的飞机,它们更类似于传统的舰载高炮,只是AK630设计时指标定得太高,把一部分反导的要求也包含进去了。只有到了80年代的AK630M,反导才成为主要的战术任务。苏联为什么这么定位?这就要从美国海军在六七十年代的反舰手段说起。
  直到上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海军的反舰手段仍沿用了二战中后期美国航母编队做法,反舰火力输出高度依赖舰载航空兵,而且反舰手段非常奇特(或者说奇葩)。他们准备用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敲掉苏联海军防空舰艇的火控雷达,然后投掷“小斗犬”空地导弹、“白星眼”电视制导炸弹甚至非制导普通航弹反舰。可是,这些手段的实际效果令人怀疑:AGM-45“百舌鸟”的被动雷达导引头截获距离很近,只有15海里左右,已经进入了苏联“波浪”舰载防空导弹系统(SA-N-1“果阿”)的杀伤区。况且“百舌鸟”的导引头不但没有目标记忆功能,对运动中辐射源的截获能力也非常低下,简单的间歇开机、关机战术都可以轻易使其失的。而且,“百舌鸟”的战斗部非常小,对有轻装甲防护的舰艇毁伤效果很不理想――说白了这根本就不是合适的反舰武器。“小斗犬”和“白星眼”一个是三点法无线电指令制导的空地导弹,一个是电视制导滑翔炸弹,这两个武器的投掷距离非常近,且不说已经进入了“波浪”系统的杀伤区,就连AK726、AK725这样的76毫米、57毫米中口径高炮都可以威胁载机。更不要提“小斗犬”使用的无线电指令制导模式投掷后,飞行员还要时刻瞄准目标直至命中,无论是遭到拦阻射击飞行员机动规避还是舰载电子对抗设备的主动干扰,都会造成导弹脱靶。至于临空投掷非制导航弹,苏联海军舰队一大波76毫米、57毫米、45毫米、30毫米高炮正在等着他们……
  正因为高度依赖舰载航空兵临空投弹,所以苏联海军舰载防空炮火作战目标也以临空投弹的飞机为主。苏联对舰艇防空比较重视,防空炮火有明显的层次,互相掩护,火炮的杀伤远界和舰空导弹的杀伤近界有重叠,火力密度大。AK630在这个火力体系中扮演的是最末端的拦截,主要打击 “波浪”系统和76、57高炮的漏网之鱼,拦截飞机时,只要保证每平方米有1发弹的火力密度就能有效拦截。很显然,该炮4500~5000发/分的射速加上4000米的杀伤斜距,完成这一任务绰绰有余。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装备反舰导弹,反导才成为苏联海军舰艇需要面对的课题。当时,西方国家的反舰导弹无论是法国“飞鱼”还是美国“鱼叉”,都是亚音速小型反舰导弹,弹体小、突防速度低,所以对苏联海军大型舰艇的威胁没有想象的那么大。AK630系统原来是对付飞机的,炮弹初速偏低(890米/秒),弹丸飞抵来袭导弹的时间偏长,拦截窗口时间过短,但是单炮射速4500~5000发/分,加上是两门炮齐射一个目标,火力密度大,只要适当提高炮弹初速和火控雷达的性能,拦截亚音速小型反舰导弹还是能够胜任的,这也就是AK630M出现的原因。和AK630相比,它的主要改进就是提高了弹头初速,达到了960米/秒。
  相对应的,美国海军的水面舰艇防空压力却要比苏联海军大得多。主要是因为在二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海军水面舰艇防空走了一段弯路。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二战后期至“密集阵”出现之前的美国海军水面舰艇防空火力。
  在二战后期,美国海军舰艇的防空火力由远、中、近三道防线组成。斜距6700~12000米的目标由被称为“5寸机关炮”的几种127毫米高平两用炮负责,该炮主要靠带有钟表时间引信或者无线电近炸引信的杀伤榴弹空炸破片拦截目标;斜距在6700~3000米的目标由著名的博福斯40毫米高射机关炮负责;3000米以下的目标由厄利空20毫米高射机关炮负责,后两种火炮发射的是以碰炸引信直接命中摧毁目标的杀伤榴弹。在太平洋战场上面对日军的俯冲轰炸机、鱼雷攻击机乃至后期疯狂的“神风”特攻队,这样的火力层次是基本够用的。据经历过“神风”特攻的美国二战老兵回忆,在轮机舱等处工作时看不到外面战斗的场面,只能凭声音来判断危险是否临近:如果是127毫米高平两用炮“轰……轰……”的轰鸣,说明敌机尚远,不必惊慌;如果听到了40毫米高炮有节奏的“咚咚咚……”声,说明敌机已经比较近,需做好准备;如果全舰的20毫米高炮“哒哒哒哒哒……”一起响起来,那敌机一定是冲着所在舰来的,马上卧倒、抓紧旁边坚固的物体,做好“神风”机撞击的准备。这种听觉上的直观感受也正好说明了三种防空武器的火力层次。
  二战结束后的50年代,美国海军的防空火力比起二战时期并没有很大变化,唯一不同的就是用76毫米高炮取代了杀伤斜距偏近,并且不能使用无线电近炸引信榴弹的博福斯40毫米高炮,而20毫米厄利空高射机关炮则降格为打杂的地位,基本退出防空火力体系。76毫米高炮也是二战时期的设计,目的是延伸中层防空火力的杀伤斜距,与127毫米高平两用炮的拦截近界更好衔接,提高对轰炸机和“神风”机的拦截率,由于设计太晚,等到服役二战已经结束了,所以没有赶上参战。到60年代,美海军第一代舰空导弹“3T”(RIM-2 Terrier “小猎犬”,RIM-8 Talos“黄铜骑士”,RIM-24 Tartar“鞑靼人”,打头字母都是T,故称为3T)出现在海军大型舰艇上,它们作为防空炮火的延伸扩大了防空火力掩护范围。防空导弹火力外围,则交给航母编队的舰载机――其实和二战时期的航母编队防空圈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可是一样东西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那就是苏联反舰导弹。   反舰导弹出现后,攻击方的战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挂载导弹的空、舰甚至水下平台可以在防区外发射反舰导弹。而且在远海,美国海军面对的还不是亚音速、射程80千米的P-15“冥河”,而是拥有上百千米射程、能够超音速飞行的P-5、P-6、P-35等远程超音速重型反舰导弹。虽然美国在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是对超音速反舰导弹,还就是没有什么办法。舰载航空兵F-8“十字军战士”战斗机加速性能弱,面对1.7马赫的P-5反舰导弹时根本追不上,迎头拦截又因为火控系统性能低下而无能为力;F-4“鬼怪”战斗机速度虽然能追上,但是中距拦射一次只能射击一个目标;AIM-4“猎鹰”远程空空导弹性能很差,性能较好的半主动中距拦截弹AIM-7D/E“麻雀”同样力不从心,只能对自控段(反舰导弹发射后保持固定高度固定速度直线飞行的巡航段,飞行完全由导弹飞控预先设定的方式飞行,几乎没有机动能力,雷达开机截获目标后的末端弹道则称为“自导段”)飞行轨迹死板的反舰导弹碰碰运气。
  航空兵拦截指望不上,当时的美国舰空导弹和舰载高炮一样指望不上,3T系列舰空导弹动辄几十千米的射程指标是针对苏联临空轰炸的伊尔-28轻型轰炸机的,对低空突防的反舰导弹哪怕是亚音速的P-15“冥河”杀伤远界将急剧压缩到12~15海里,拦截窗口只有10秒左右,况且早期舰空导弹拦截掠海低空目标的能力非常差。76毫米高炮杀伤斜距在9000米多一点,此时导弹早已进入自导段(P-15换装单脉冲雷达后,雷达开机距离是25千米)。自导段的反舰导弹其飞行轨迹是复杂的拟合机动,足以干扰高炮射击指挥仪测定诸元造成高炮脱靶。所以,在类似“海麻雀”这样的点防御舰空导弹和“密集阵”这样的末端拦截速射炮出现之前,面对苏联海军的反舰导弹齐射,美国海军舰队几乎是在“裸奔”。幸亏苏联海军当时能发射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大型舰艇数量少,一次齐射的导弹数量也少(58型“肯达”级导弹巡洋舰一次只能齐射4枚),图-16作为空中导弹发射平台也不是很理想。否则一旦爆发战争,美国海军舰队的结局还真的不堪设想。
  在“裸奔”了十多年后美国人终于觉得不对味了,开始研制点防御舰空导弹(成果就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的“海麻雀”点防空导弹)和“密集阵”。所以,“密集阵”一开始就是一种目标单一的纯粹的末端反导武器,针对性极强。早期的“密集阵”甚至连人工遥控射击海上低速目标的能力都没有,只能反导,要到BLOCK1B型才加装了光学和红外摄像机,能够人工介入遥控射击海上低速目标。相反,AK630系统一开始就在火控系统中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游丝瞄准具,安装在一个柱子型台架上,炮手可以人工瞄准,遥控火炮射击海面目标,这在前几年俄海军参加亚丁湾反海盗护航行动中得到了表现。
  火控:分立式VS一体式
  火控系统的布置方面,AK630系统和“密集阵”系统也有很大的区别。AK630系统一开始就是作为舰艇防空系统的一个分系统来设计的,强调单个防空火炮系统在舰艇防空全系统统一指挥下作战,故采用火炮-火控雷达分开布置的形式。舰艇上层建筑平台或者桅杆上布置MR-123火控雷达,因为其外形被北约形象地命名为“低音帐篷”,火炮系统则单独另行布置。而且除了一些小型舰艇外,AK630系统使用的是一套火控雷达搭配两门火炮的做法,在舰体同一侧,AK630火炮的数量总归是MR-123火控雷达的两倍。和AK630不同,“密集阵”使用的是一体式布局,类似一个独立的安装插件包。在每一座“密集阵”单元上都有一部K波段搜索雷达和K波段跟踪与炮瞄雷达,装在顶部的白色圆柱形雷达罩内,和火炮部分成一体化布局。单独一座“密集阵”就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元,集搜索、跟踪、射击、毁伤评估于一体。整套“密集阵”系统所有设备被整合在一个MK72底座内,安装时也不需要在甲板上开孔,只需要一个5.5米直径的回旋空间,接入440V 60Hz三相交流电和115V 60Hz交流电为其供电,并提供舰艇航向输入,以及30升/分钟、2千克/立方厘米压强的海水冷却。
  关于近防炮系统火炮与火控单元到底是分立式布局还还是一体式布局好,网络军事爱好者发挥想象力做出了很多“研判”。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一体式布局独立作战能力强、安装条件好,火炮和火控单元同轴,射击精度好等等。而对于AK630系统的分立式布局则诟病较多,网友们总是指责它火控、火炮不同轴,射击精度差,独立作战能力差等。这样的评价有一定道理,至少反映了一部分事实,但是评价AK630和“密集阵”火控系统的布局方案并不是这么简单。
  “密集阵”的一体式方案固然有雷达-火炮同轴、射击精度好、安装条件好等优点,但是这也导致了它的缺点:早期“密集阵”和舰艇之间仅有电力和冷却水连接,火控系统是不交联的,“密集阵”不能接受舰艇防空作战指挥中心的空情信息,是单打独斗作战的。在作战中,舰艇的空情警戒雷达发现目标后并不能分配给“密集阵”,无法向威胁空域“预瞄”,也不能在一艘舰上数套“密集阵”之间分配目标,只能坐等“密集阵”那部K波段搜索雷达自行发现目标后攻击。这个问题一直要到“宙斯盾”系统上舰服役后,用数据线把“密集阵”系统接入舰艇作战指挥中心(CIC)才得到解决。但是,“密集阵”的一体式方案也有好处,那就是可以方便地改装旧式舰艇,不需要对其防空指挥系统做大的改动,舰艇上只要有安装“密集阵”的甲板空间,能够提供电力和冷却水即可。
  在这一点上,AK630系统的火控部分要比早期“密集阵”合理得多。MR-123火控雷达并不是单独作战,而是全舰防空火力体系的一部分。战斗中舰艇防空指挥所可以给每一套MR-123火控雷达(如果全舰不止一套MR-123的话)分配目标,做目标指示,分配射击空域和时节,每一套MR-123雷达只要在自己负责的空域内出现目标一律歼灭。火控雷达和火炮分开布置,在射击精度上固然和同轴布置相比有一定劣势,但是别忘了AK630系统是一套火控雷达遥控两门火炮,双炮集火射击,完全可以用火力密度弥补射击精度的不足。“密集阵”如果是首尾布置的话(如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在全舰自动化防空系统干预下也能够两门炮集火射击。但是“密集阵”使用的是大闭环校射,是靠对弹群散布与目标之间的偏差校射的,当两门炮发射的弹群弹着点接近、时间相近时,系统会把另一门炮发射的弹群误认为是自己发射的弹群去修正,会增大大闭环校射的误差,杀伤概率不是两门炮杀伤概率的乘积,反而会使两门炮的系统效率都打折扣。   自动机:内能源VS外能源
  AK630系统的火炮部分,也就是AO-18自动机是一种内能源转管自动机。和常见的外能源转管自动机不同,它是利用火炮射击产生的火药燃气推动活塞,再把活塞的往复运动变成圆周运动完成自动循环的,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这种自动机的动作原理。
  AO-18自动机的6根炮管中间也就是转轴位置有一个汽缸,汽缸中间有一个活塞,6根炮管都各有一个导气孔和汽缸相连,其中1、3、5号炮管的导气孔在活塞后方,2、4、6号炮管的导气孔在活塞前方。由于火炮炮管是按照1、2、3、4、5、6的顺序射击的,1号炮管射击产生的火药燃气把活塞向前推,2号炮管射击产生的火药燃气又把活塞向后推,3号炮管又向前推……如此交替,活塞就在中心汽缸内前后往复运动。活塞的后端连接着炮尾的一个曲轴,通过曲轴活塞的往复运动就变成了曲轴的圆周运动,再通过齿轮带动炮管组尾端的齿圈,整个炮管组就绕轴旋转,持续射击。从其动作原理看,AO-18自动机其实是一个火药燃气动力的二冲程发动机。火炮的供弹系统也由内能源自动机提供动力,由旋转的炮管组带动,拨动弹链给火炮持续供弹。供弹系统和火炮之间有一个离合器,不射击时离合器可以将供弹系统与火炮自动机断开。
  “密集阵”的火炮部分直接取自M61A1航炮,是一种典型的外能源火炮。其特点是火炮自动循环不依赖火药燃气动力,而是由一台液压马达提供,液压马达让炮管组旋转,火炮的6个炮管就轮流击发。“密集阵”的供弹系统也是由液压马达驱动,它是一种无链供弹系统,炮弹不是装在金属弹链上,而是通过一套类似输送带的柔性供弹装置从弹箱内送到炮膛的,柔性供弹装置的输送带包在一条封闭的柔性管道内。无链供弹系统的好处是可靠性高,省去了除链节的动作,特别适合高射速武器。
  两种火炮系统自动机的区别也带来了很多话题,比如,究竟内能源自动机好还是外能源自动机好?外能源自动机的优点是转速均匀,转管武器只要转速均匀,其射弹散布也是符合规律的,转速越快,弹群散布就越大。所以,只要合理地调整液压马达的转速,就可以方便地获得理想的射弹散布(高射速末端拦截武器的射弹散布不是越小越好的,大小适中的射弹散布能正好覆盖导弹航路,如果射弹散布过小,对系统精度要求就太高,相反如果射弹散布太大,弹群就会稀疏,导弹就容易漏网)。这是“密集阵”一个很大的优点,而这一点恰恰是AK630的内能源转管自动机的缺点。内能源自动机的射速是固定不可调的,而且活塞的往复运动是有前后死点的,导致的结果就是内能源转管自动机的转速不是匀速,而是速率曲线呈波浪形的波动,对火炮的射击精度来说是不利的,这在短点射的时候尤其明显。网上有一段俄海军舰艇用舰炮射击索马里海盗船的视频,AK630火炮每一个短点射的射弹散布都很大,这就是因为短点射当中火炮自动机刚刚起转就停转,转速还没有稳定下来,所以导致射弹散布变大。
  但是,苏联人在解决工程问题上的思路是很宽的。既然内能源自动机转速不均匀,短点射散布大,那么在拦截的时候干脆用长点射,点射时间拉长后转速不均匀的“波动”就可以平均化,对射击精度的不利影响就变小了。而此时,自动机转速波动带来的射弹散布正好可以利用,提高覆盖效率,加上是两门炮集火射击,单炮射速又比“密集阵”高出约一倍,短时间内发射大量弹头封锁来袭目标航路,歼灭目标后再转向下一个目标航路。所以结合AK630的射击方式来看,内能源自动机的缺点并不突出。
  而且,内能源转管自动机也有优点,一个是启动速度快。同样是30毫米口径转管炮,荷兰“守门员”系统的GAU-8/A型火炮从零加速到最大转速需要0.55秒,中间有个逐渐加速的过程;而AK630从零加速到转速峰值只需要0.2秒,短时间内发射的弹头更多,这对拦截高速目标更有利。内能源转管自动机的另一个好处是自动机工作不依赖舰艇电力,这对动力有限的小型舰艇来说尤为适合。所以,我们能看到AK630系统广泛装在苏联各种500吨以下的小型舰艇上。
  弹药:榴弹VS脱壳穿甲弹
  AK630系统和“密集阵”系统的弹药区别也很大,我们先分别看一下两者使用的弹药种类和参数。
  AK630系统使用的是苏联30×165系列小口径炮弹,该弹在外形尺寸上和陆军2A42、2A72战车炮、“通古斯卡”自行防空系统的2A38双管自动炮,以及空军的Gsh301、Gsh30-2航炮相同,但是互不通用。海军和空军的30×165炮弹使用电底火,陆军的30×165炮弹使用机械底火。海军和空军的30×165炮弹因为初速不同、弹头长度不同,也并不通用。最初AK630系统使用的30×165炮弹初速890米/秒,到了AK630M因为强化了反导性能,炮弹初速提高到了960米/秒。由于现在列装的都是AK630M,所以就以AK630M系统的弹药说明。
  AK630M使用的弹种主要有两种:OF-84杀伤榴弹和OR-84曳光杀伤榴弹。OF-84杀伤榴弹弹头重390克,内装48.5克A-IX-2黑铝炸药,配有MG-32弹头触发引信。OR-84曳光杀伤榴弹弹头重388克,因为弹头后部有大型曳光管,所以炸药量较少,为11.5克A-IX-2黑铝炸药,引信同样是MG-32弹头触发引信。在外观上,OR-84曳光杀伤榴弹的主要特征是弹头中部有一段较细的缩小段,这是和OF-84杀伤榴弹的主要区别。OF-84杀伤榴弹和OR-84曳光杀伤榴弹都使用钢药筒,药筒表面为镀锌加铬酸盐钝化处理,外表呈灰色略带黄绿色,炮弹电底火的型号为EKV-30或改进型的EKV-30M。
  “密集阵”系统使用的是源自M61A1航炮的20×102炮弹,黄铜药筒,电底火。M61A1航炮主要用于空战,配有杀伤榴弹,而“密集阵”出于反导拦截的需要,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MK149脱壳穿甲弹。MK149脱壳穿甲弹弹头内有一硬质弹芯,周围有轻质弹托,不装弹头装药,靠弹头动能直接摧毁目标。早期“密集阵”BLOCK0使用贫铀弹芯的MK149Mod0和MK149Mod2,到了BLOCK1则改用钨合金弹芯的MK149Mod4,以减轻环境污染的压力。自BLOCK1B开始,“密集阵”改用新型的MK224Mod0脱壳穿甲弹,又称杀伤力增强弹药(ELC)。该弹药结构与MK149相同,也是塑料弹托加钨合金弹芯,但使用的钨合金弹芯更重,弹头重量达到105克,膛压和初速也有了大幅度增加,初速达到1175米/秒。为了适用这种新弹药,BLOCK1B使用了更长更重的身管。
  从数据来看,MK224Mod0的初速非常可观,远高于AK630M的OF-84杀伤榴弹,这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地方,由此还推导出“密集阵”弹道性能更好等结论。但是,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炮弹,MK224Mod0是脱壳穿甲弹,而OF-84是杀伤榴弹,弹种不同,比较初速意义就不大了。“密集阵”之所以用脱壳穿甲弹,是因为20×102杀伤榴弹威力实在太小,103克的弹头、装药量11.3克,初速只比OF-84略高,为1030米/秒。而苏联的超音速重型反舰导弹主要舱段都有轻装甲保护,用20×102杀伤榴弹拦截根本不能摧毁。必须使用脱壳穿甲弹,靠弹芯直接命中用动能毁伤目标才有得一打,这是由于“密集阵”应对的目标特性决定的。
  反过来看AK630系列,一开始是拦截飞机为主的,到AK630M才考虑反导。可是西方国家的反舰导弹大多数都是小型反舰导弹,虽然30×165炮弹初速960米/秒,不如MK224Mod0,但是它弹重占优,重390克,存速能力天生就比20毫米脱壳穿甲弹强。比较千米速度降(1000米距离上弹头飞行速度的下降量)的话,20毫米脱壳穿甲弹是255米/秒,而30毫米榴弹是265米/秒,加上弹重优势,它在1500~2000米距离上存能反而远高于20毫米脱壳穿甲弹。另外,由于杀伤榴弹还有48.5克炸药,面对西方国家的小型反舰导弹,在弹道终点的毁伤概率要比20毫米脱壳穿甲弹高很多。所以弹种的优劣并不能单纯比较初速,如果从弹道终点存能,单发弹药毁伤概率以及两种近防炮针对的不同目标来分析,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结语
  综上所述,单纯地挑出一两样单项性能比数字的办法,并不能反映AK630系统和“密集阵”系统的综合性能孰优孰劣。事实上,这两种系统研发的年代不同,针对的目标也不同,只能说各有千秋,分别适应了苏联和美国海军各自不同的战术需求。分析一件武器的优劣,不能仅从表面性能数据去比较,然后“脑补”出似是而非的结论,如果这样做那就偏离了研究武器装备的专业思维,是我们平时需要避免的。
  (编辑/栀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6799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