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水稻胡麻斑病又名胡麻叶枯病,是水稻病害中分布较广的一种病害,一般土壤瘠薄、缺肥导致水稻生育不良时发病较重。胡麻斑病在我国水稻种植区虽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发生,但一般不足以造成严重损失。一般由于缺肥、缺水等原因,引起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山区冷浸稻田和晚稻秧苗发生较多。主要引起叶片早衰,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和米质,一般造成减产10%,严重时可达30%以上。
  
  1.症状
  
  胡麻斑病从苗期到收获期都可发病,以叶片发病最为普遍,也可发生在穗颈、枝梗、谷粒等处。
  叶片发病,先发生褐色小点,以后发展成椭圆形病斑,大小如芝麻粒,有深浅不同的同心纹,病斑中部变褐色或灰白色,周围有时有黄色晕圈。严重时,在1片稻叶上病斑可达200~300个,有时互相联合呈不规则形的大斑。当稻株缺钾肥时,病斑较大,略呈棱形,轮纹更加明显,称为大斑型病斑。特别感病的品种,叶片上产生近长方形病斑,初呈水渍状灰绿色,后变褐色,1叶上有数个病斑,即可导致叶片枯死,此称急性病斑。叶鞘上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斑形较大,形状不规则,边缘清楚,发生较少。穗颈和枝梗受害变暗褐色,与穗颈瘟很相似,穗颈部色泽较浅,为棕褐色,变色部较长,比穗颈瘟发生期晚,大多出现在后期,谷粒受害迟的,其病斑形、色泽与叶片上很相似,受害早的病斑灰黑色,可扩展到全粒,造成瘪粒,空气潮湿时,谷粒表面产生黑色线状的霉层。
  
  2.病原
  
  水稻胡麻斑病病原菌为一种真菌,无性态为月Bipolarisoryzae(Breda)Shoem,是无性孢子类平脐蠕孢属稻平脐蠕,有性态为Cochliobolusmiyabeanus(1to etKurib)Drechsler etDastur.,是子囊菌门旋孢腔菌属宫部旋孢腔菌,有性态仅在人工培养基上发现。分生孢子梗常2~5根成束从气孔伸出,基部膨大,暗褐色,往上渐细色渐淡,不分枝,顶端屈膝状,有多个分隔。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长圆筒形,弯曲或不弯曲,褐色,有3~11个隔膜。菌丝生长温度为5℃~35℃,最适为28℃,分生孢子在8℃~33℃都能形成,以30℃左右最适,萌发最适温度为24℃~30℃。
  
  3.侵染循环
  
  菌丝体在病稻草和颖壳内,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和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在干燥条件下,病组织上的分生孢子可存活3~4年。
  病种子上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病稻草上越冬菌丝产生的分生孢子,可随风传播,引起初次侵染,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次侵染;黑龙江省6月下旬、7月初即见病斑,7月末为盛发期,8月中旬基本停止蔓延。
  
  4.发病因素
  
  稻胡麻斑病的发病因素,一是肥力。土壤瘠薄、积水、缺水、缺肥时发病重,特别是缺乏钾肥时更易发病;二是土壤。一般酸性土、沙质土发病重;三是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同一品种在苗期易感病,分蘖期抗病性增强,分蘖末期以后抗病性又减弱;抽穗至齐穗期抗病性强,随着灌浆成熟,抗病性逐渐降低。
  
  5.防治方法
  
  本病发生时期,侵染循环与稻瘟病相似,故防治措施与稻瘟病相同。应注意的是酸性土缺肥要增施基肥,合理配合使用氮、磷、钾肥,并做到排灌及时,以减轻病菌危害。
  由于此病为气流传播为主,多循环病害,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具体方法为:
  5.1 选地或改良土壤:避免沙质土壤、泥质土壤亡栽培水稻,并进行土壤改良,如沙质土可多施腐熟的堆肥作基肥,酸性土可施石灰。
  5.2 消灭菌源:种子应消毒,病稻草应烧毁或深埋沤肥,以减少与消灭菌源,减轻发病。
  5.3 稻田应及时灌水:防止过分缺水而造成土壤干旱,但也要避免田中积水,减轻病情。
  5.4 合理施肥:一般要增施基肥,及时追肥,并做到氮、磷、钾适当配合施用,尤其钾肥不能缺乏,一旦缺乏,可引起赤枯病发生。
  5.5 药剂防治:
  20%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00克,加水喷雾;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00克,加水喷雾;
  25%施保克(咪鲜胺)乳油,每公顷1500毫升,加水喷雾。
  为了保证药效要注意以下事宜:
  配药方法要科学。因为防治此病药剂均为可湿性粉剂,所以应用少量水将药剂充分搅拌后制成母液,然后再多次加水配成悬浮液,以防过早沉淀。
  喷药过程要注意经常搅拌,以免过早沉淀,使药液中浓度不匀,影响药效。因为人工喷雾所用喷雾器无搅拌器,所以要经常进行搅拌。
  遇到下列天气不能喷药。阴雨天不能喷;风大时不能喷;中午炎热时不能喷;有雾、有露时不能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040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