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许多高校的管理学原理教学与管理实践相分,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有很多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时代要求。本文在解读当前高校学校管理学大纲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学现状进行了剖析,并进一步对该课程在教学中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校 学校管理学 教学改革
  
  学校管理是校园一种特有的管理活动,植根于现代校园实践需求之中,成为促进学校进步的内在机制。学习学校管理的首要原因,是为了改进学校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每个师生的切身利益。学校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学校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专业都开设《学校管理学》课程。
  一、《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有关规定简单解读
  1、课程简介
  大纲规定:《学校管理学》是教育系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范类)专业主要理论课程,课程性质为必修,是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主要课程。
  从大纲的规定不难看出,《学校管理学》这门课以学校管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论述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有关学校管理工作实务的知识。在教育管理专业、教育学专业、学校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中它被列为必修科目,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教育学、学校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2、教学目的要求
  《学校管理学》规定: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综合发展为目标,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学术前沿相结合、知识系统与精选专题相结合的原则,以学校管理活动及其规律为对象,学习和讨论学校管理的基本原理,在思想理论指导下,研究学校管理中的教学质量、德育工作、科学研究以及文化制度建设等,分析与批判现实学校实际问题。
  本课程就学生在基础知识、能力方面做了较明确的表述,尤其对学生的思想、理念更新也做了阐述。具体的可以表述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校及其管理理念,了解学校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深刻理解学校管理中所蕴含的权力、责任、伦理、价值的实质,领会学校管理理论与学校管理实践之间所存在的复杂的互动关系,掌握应对现实管理问题的相关技能技巧,强化并提高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大纲规定:本课程教学主要运用讲授法和谈话法结合的方法,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增强直观性和丰富信息。坚持启发式教学思想,改变传统以课堂讲授法为主的单一班级教学方式;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丰富、有趣;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当地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迈向社会,尽早适应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大纲可以看出:《学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要求做到多样化,教学手段要求做到现代化。即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个规定和设想无疑是正确的趋势,是当前一切学科所倡导的理念。问题是如何去贯彻、落实,如何操作,在教学实践中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目前《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生缺乏互动。目前在教学中,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关系对立。教师自认为拥有渊博的知识,相反,学生自认为一无所知。教师与学生是二元对立的,没有对话与交流。教师总是课堂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一切行为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之间很难交流。
  2、教学内容照本宣科。课堂教学中教材成为教学的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知识懂了没有,学生关心的是自己对教科书中的作业能否完成。当前这种把教材当“圣经”式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既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教师教育个性的发挥。
  3、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剥夺了问的权利,实际上课堂教学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应该来自学生,因为只有它才能反映学生的需要和困惑。
  三、《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探索
  《学校管理学》是教育系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发展中的科学,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要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迸发创新意识,达到教学目的,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与改革、总结与设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等。
  1、科学地安排授课内容
  《学校管理学》既有别于其它各专业课程,又不同于各种专门管理学,例如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学校管理学不是各种专门管理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它们的提炼和整合。根据教学实践与效果,本文认为,从学校管理者出发,通过管理职能系统研究管理过程这样一个思路来安排《学校管理学》的体系结构与内容,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方法。
  2、灵活地开展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虽然在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等方面“事实上不平等”,但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平等对话关系。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关系中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适时开展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目的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氛围。
  3、有效使用案例教学
  所谓学校管理案例,就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在对学校管理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一定的管理问题而对特定的管理情景所进行的客观的书面的描述。案例分析就是将这样充满疑问、问题的题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并能够分析多种可能性,比较评价,做出自己的决策。在这种高度仿真的环境里,学生很容易投身于其中,并且能激发兴趣,积极思索、相互碰撞。而且案例分析通常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切磋完成,因此又增强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参与。
  1、选择恰当的案例。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其一是案例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这样,在分析案例时才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其三是案例的呈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呈现简短的案例一般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口头表达等形式;如要体现案例的直观生动,可充分利用音频与视频相结合等现代技术。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选择呈现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组织好案例讨论。首先,教师要做到熟悉案例中的问题,并要对案例进行个人分析。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这样,教师很难做出评价,也不可能向学生提供信息,进而正确引导学生讨论。其次,在组织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教师既是教练,又是导演;既是顾问,又是联络员。不然的话,课堂讨论不是一锅粥,就是冷场。教师应在讨论中起“桥梁”作用,穿针引线,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挖掘深层的东西,将案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假设下分析透彻,要能引导学生从多种可能性出发做出各种备选方案,并评价主要方案,最后做出决策。
  3、适时总结和评价。总结与效果评价是案例讨论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然后可以由教师对整个案例做出全面的总结,为学生迸一步奠定广泛的知识基础,并对整个的案例分析过程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和所取得的进步,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案例所传达的信息。
  总之,《学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灵活选择,并加以综合应用。在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使本课程的教学更适应新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夏倩.“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尝试[J].中国农业教育,2000,(2).
  2.李红英.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3.陈立平.系统、商效的学习《管理学》[J].考试点拔(研究版),2004,(z1).
  4.杨文士.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蔡根女.关于《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作者简介:范雯芩(1970-),女,江西南昌人,小教特高级,南昌教育学院副院长,从事学校教育管理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096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