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因材施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因材施教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教学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私学教育中,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研究,现如今它已演变为教学原则。在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领域中,因材施教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论研究者们将其称作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他们正在以各种理论为依据寻求着因材施教的策略,探讨着因材施教中“材”的主体及其指称对象,而教学活动的实践者们把贯彻因材施教称作为“千百年来教育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并且在理论研究者们的指导下做着各种尝试以实现其“目标”。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根据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针对传统的一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所谓智能是指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九种智能因素: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存在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的智力的认识,这似乎为因材施教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正是在了解和认识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因材施教的运用。
  
  一、因材施教思想
  
  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教育瑰宝中的一个颇具特色的教育理论,由孔子创始,历经历代教育家继承与发展,现成为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之一。在此,主要通过孔子的教学实践活动来认识因材施教。孔子在其教学实践中,运用因材施教主要着眼于学习者,其考察的范围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年龄特征及其兴趣爱好。
  (一)智力水平,即孔子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习者实施不同的教育。
  孔子从学习者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习者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在实施教育时,也要做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他们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依据学习者智力水平的高低,采用相应的方法,教给他们相应的知识,同是“问仁”,针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习者,孔子的回答不尽相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刃。”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二)个性特征,即孔子针对学习者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认为,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在《论语・先进》中可以佐证: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由于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要求他克制自己的行为,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的意见再行动,由于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更多的鼓励,使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
  (三)年龄特征,即孔子根据学习者的年龄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几乎包括了少、壮、老三代,既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秦商、子路,也有与孔子相差一代的颜回、子贡。孔子正是依据每个学习者的年龄特征施以不同的教育。
  (四)兴趣爱好,即孔子从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出发,实施不同的教育。
  每个学习者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存在很大的区别,正如孔子所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孔子还依据学习者的兴趣将他们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即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依据对他们兴趣爱好的划分,因材施教,使他们的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多元智能理论
  
  19世纪英国思想家赫伯特・斯宾塞第一个把“智力”这一术语真正引入科学心理学的范畴之后,心理学领域就开始了智力理论的科学探索。传统的智力理论,如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都认为智力是以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这种智力理论对教育尤其是英才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它所信奉并测试出来的能力是单一、狭隘的,它把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等同于综合智力,等同于智力的全部,依此为理论依据的因材施教会仅仅考察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教学就会仅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最终导致的就是课堂教学的单一化和学生的片面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根据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针对传统的一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所谓智能是指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其核心和衡量的标准并不是传统的智力理论中仅有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全部能力以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所运用的所有能力。就其结构而言,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并非传统智能观所认为的一两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如前所述。加德纳认为,智能的多元结构系统是开放的、发展的,智能的分类并不限于此,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鉴别出更多的智能类型,或者对原有智能分类进行修改。
  
  三、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材施教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贯彻因材施教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扩展了“材”的范畴,至少在学生的智能方面较之先前的理论更为全面,而且研究了评估“材”的策略和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实施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传统的智力理论,假若我们在贯彻因材施教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那么因材施教必然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加德纳在阐述“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模式时指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发现、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其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在加德纳看来,学生因其智能结构不同而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学习,这些事实是可以辨别和观察的,倘若教师们允许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同一内容,甚至是同时运用多种方式来学习同一项目,这样将会使具备不同智能结构的各类学生都会有最佳的表现,使所有的学生的所有智能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依据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和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因材施教应分为两个步骤开展,首先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评估学生的智能结构,即依据多元智能评估学生的“材”,然后以学生的智能结构和特点为依据实施不同的教学,即因多元智能实施不同的“教”。
  (一)依多元智能评估学生的“材”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对每一个学生的智能结构做全面的评估,分析每位学生的智能优势和劣势,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性条件。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从对智能的界定来看,多元智能理论非常强调评估的情境化,即通过学生在生活和实际或类似实际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各种任务的表现来评估、了解学生。它不能再像传统的智商测试那样,把测试设置在虚幻的情境中、测验内容与真实生活不符的环境中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德纳等人开始实施评估学生智能特点的试验,其中在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研制了一种“多彩光谱项目”,为我们评估与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和特点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此我们根据对多元智能理论、各种评估实验的理解和认识,研制出一种新的评估模式,即多元智能试卷、评估系统,它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即人类的智能有九种智能整合而成,设计九份试卷,分别是语言智能试卷、数理逻辑智能试卷、音乐智能试卷、空间智能试卷、身体/运动智能试卷、人际智能试卷、内省智能试卷存在智能试卷等,这些试卷的设计要以展现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能力为评估目标,以现实的生产和日常的生活为评估情境,以每项智能的核心内容为命题方向。多元智能试卷评估系统的基本程序:教师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分析特定阶段学生的智能表现―设计九份多元智能试卷――在真实的情景中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各种智能表现――将各种智能表现输入学生多元智能档案――明确每位学生的智能结构和特点。通过这套多元智能试卷评估系统,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和特点,这就获得了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
  (二)因多元智能实施不同的“教”
  在依多元智能评估学生的“材”之后,就要因多元智能实施不同的“教”,它是指教学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能结构和特点来进行教学,既可以鼓励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内容,也可以使学生同时用多种方式来学习同一项目。当然,这九种智能的学习方式不可能同时运用同一个学习内容或学习项目上,这也不能牵强附会。这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认真关注学生个体间智能表现的差异性和个体内智能发展的不均衡性,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情境。
  在此,我们以一个案例进一步说明因多元智能实施不同的“教”。
  案例内容:鸡兔同笼:今有鸡兔同笼,上有八头,下有二十二足,问鸡兔各几何?
  案例解析:这是对《孙子算经》中记载的数学问题进行改编所得到的。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2只脚。求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是一道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按照常规的解法只能运用数理逻辑智能,但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除了数理逻辑智能之外的其他智能。教师既可以使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可以使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一般情况下,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更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在合作学习小组内,教师可以依学生的智能结构和特点引导他们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
  对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教师应首先引导他们把这道数学题用清楚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使所有的学生都知晓题目的内涵。
  对空间智能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在图纸上划出不同数量的鸡和兔,如:学生甲画一只鸡和七个兔,学生乙画两只鸡和六个兔,学生丙画三只鸡和五个兔,学生丁画四只鸡和四个兔,依此类推,在学生画完后要求学生分别数出鸡与兔的脚的数量,将二者加起来,最后正确的答案就会出现。
  对身体/运动智能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每组中的八个人分别扮演不同数量的鸡和兔,由一个学生来计算腿的总条数,这样答案就会在学生的活动中展示出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6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