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艺术设计教育的重新审视及特色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当前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未来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及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就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对如何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艺术设计教育 重新审视 反思 特色探索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反思
  近几年,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并大量招生,形成一股扩大办学的热潮。但许多高校都存在着办学条件达不到要求、师资结构不合理、缺少长期发展目标等诸多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值得广大设计教育工作者深思。同时,艺术设计教育在体制、理念、模式、实践等方面还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这些角度看,今天的设计教育距离21世纪所需求的设计与设计教育内涵,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师资力量不足
  艺术设计专业在各综合性大学不断涌现,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学科中有威望、有资历的前辈很难摆脱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而年轻教师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学习到概念设计,在教学经验和实战经验方面比较薄弱。在授课过程中,他们重理论,轻实践,存在教学手法单一、教学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水平大打折扣的情况。而来自一线设计岗位、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设计师还不能兼职补充到我们的师资力量中来。
  同时,教师聘用标准、奖励机制、业务水平提高的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例如教师研究创作经费不足,不能为年轻的教师提供更多走出去学习交流、培训进修的机会;专业课教师在一起交流教学方法、授课经验的时间得不到保障,学术交流、召开研讨会、作品展览的机会得不到保证,充足的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的组织。
  (二)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特色
  “传授型教学”和“灌输型教学”使设计专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单调乏味的授课模式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学生设计思维以及各项综合能力的提高。
  此外,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内容与社会各行业的需求不能衔接,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使得学生对设计分析、材料运用、预算、施工工艺流程等环节几乎全然不知,学生毕业后感到不能及时进入角色,缺乏信心。这种层次的设计教育面对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的迫切需求是十分不尽人意的。
  (三)课程设置缺乏内在联系
  课程设置是设计专业教学的中心环节。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延续传统的程式化模式,其僵化、死板的弊端日益显现。课程模块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各自为政;选课系统流于形式;授课过程中,缺乏对于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叉领域的思考与练习,只固守本课程的专业范围,缺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学生无法适应各课程之间的转换;学生的知识体系,不能够连续并且循序渐进地形成。
  (四)电脑辅助作业与手绘创作的不平衡
  电脑作为表达创意的工具之一,对其过分依赖使学生设计意识、设计思维、设计能力逐渐弱化,导致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匮乏、设计作品的肤浅空洞。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戈哈特・马蒂亚斯(Gerhart Mathias)认为,中国的设计教育状况表现之一,就是学生没有扎实的手上功夫,电脑代替了一切,电脑教学占据了教育的中心位置,导致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匮乏。
  
  二、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探索
  根据教育部对21世纪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于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教育应当适应时代的要求拓宽专业的口径,寻找新的切入点,这是设计院校自身生存发展、增强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国内外艺术设计教育学者的观点借鉴
  2007年,在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的黄建平强调,“设计教育应该提倡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减少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的同时,应该让学生进入公共设计实验室动手,要多多思考能做什么,并不是你能想什么。”
  四川大学美术学院陈小林认为,在艺术市场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于设计教育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与学中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设计故事,用自己的实践故事来引导学生。因为设计出的产品最后要面对的是市场,如果不了解市场,设计出的产品就会失去它本身的价值。同时艺术与市场的关系也是设计师所关注和研究的话题。
  国外的研究学者认为,中国的设计教育要仔细保护、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充分汲取本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设计实验+设计实践”的设计教育模式探索自己的设计发展之路。做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才是中国设计的出路。
  (二)国外具有借鉴意义的培养模式
  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以提供“教育与职业的衔接”而著称。学位课程社会化,教师和那些愿意去发展学生创造性技巧的商人、经纪人和企业家一起,打开设计产业的所有领域来吸引学生。他们相信,跨学科的方法将会产生横向思维的设计师。他们将灵感与技巧、非创造性及创造性的经验贯穿整个课程,随时让学生从设计概念的本原出发来表达和梳理自己的想法。
  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的目标是通过有趣的课程、活泼的课堂气氛和专业的教授来培养学生的特质。所设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成功作为首要任务。因此,课程包含成功商业经验或者学术实践的专业化内容,使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挂钩。他们的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兴趣、个性和独到见解被视作最宝贵的东西。
  (三)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探索
  进入21世纪,中国的设计教育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起点,是契机,更是挑战。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基,正是有了这种根基,才使我们勇于看到自己的不足,站稳脚跟、找出差距,让我们的前进步伐迈得更大、迈得更快。设计教育工作者应共同努力,让设计教育尽快走上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1.打破学科界限,整合专业资源,规划学科体系
  在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设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设计学科的理论研究和教育规律的研究。针对艺术设计教育的自身规律、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的需求进行系统研究。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支持,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要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整合专业资源,形成系统化学科体系。
  2.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合理化课程体系
  借鉴国外艺术设计院校的先进经验,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不同方向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合理化课程体系。第一年,应在学习专业设计基础课的同时安排多种专业课程体验,增加学生对各个专业方向的认知度,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逐渐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第二年,应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咨询、市场调研以及到艺术设计研究机构中实习,利用非课堂时间参观展览、交流学习调研体会;第三年,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项目,接触实践课程,增加项目设计、专题调研、工程预算等内容;第四年,加大毕业设计的力度,结合应用性项目、研发性项目、企业课题项目等,让学生参与设计与实践不同环节,完成毕业设计。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强调以设计为中心,以系统的项目为核心,以项目教学来代替课程教学,有机地将系统设计所需的知识,通过项目教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得以消化和吸收。学生在项目设计跟进的过程中,学习和造就综合的设计能力,包括艺术设计、技术设计和市场设计的相应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设计比赛活动,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组织能力,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总之,要打破以往艺术设计教育的单一模式,更加注重实践的各个环节,使设计艺术学科的高等教育更加完善。
  3.实行弹性学分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获得学分的方式
  为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教学管理上必须更加灵活,更富有弹性。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进学院内艺术设计研究机构中去锻炼自己,在真实的项目中完成自己的调研报告、模型制作、设计方案等来获得学分。还可以选择参与学术论坛、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设计展览、参加设计竞赛等形式获得学分,完成学业。
  4.实现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
  艺术设计专业的最佳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反复进行,采取“实践――理论――实践”的形式,让学院、学生、社会三方面的资源达到共享。校企联合,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带进社会并创造价值,同时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找到不足,丰富自己,为将来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1)可根据不同院校的地域特色和专业特点,选择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走出去,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提高。在设计的实践中,学生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而又不断地在实践中获得解决,从而使他们的自身素质和设计层次获得提高。通过实践,让学生贴近专业、贴近企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这样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将提高,责任感将增强。
  (2)可将艺术设计研究机构引入到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学院中,为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一个平台。以专业为依托,密切联系社会,了解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宝贵经验,提升设计能力。研究机构按所研究的方向划分工作室,成员一起承接任务、考察调研、设计讨论方案、编制预算、购买材料、组织施工。这样不仅能强化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还能不断提高师生的调研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经过这样长期锻炼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更容易被用人单位认可。
  5.创造性思维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不竭动力
  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艺术设计教育不应只满足于培养具有设计技巧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更应向着培养具有思想张力的创造型人才的目标进发,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如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罗伯特・M・赫金斯(Robert M Huchins)所说:“教育不是教授具体的事实、理论和法则……而是能促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因此,创造性思维成为艺术设计教育关注的重点。
  
  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虽历程短但发展迅速,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充分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我们的设计教育只有将办学思路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创建社会真正需要的学科。艺术设计专业只有在磨练中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设计师。
  参考文献:
  [1]陈宣宏.艺术设计教育之“谈”[N].美术报,2007-12-1.
  [2]彭建祥.创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探讨[N].视觉同盟,2006-12-7.
  [3]杨洪发.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魅力中国,2010.
  [4]李娜.对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理论的初探[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5).
  [5]杨启春.从设计概念引发的设计教育再思考[N].美术报,2008-3-25.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0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