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教师队伍现状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月凤

  我国加入WTO后,要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必须从源头抓起,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这一切都取决于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我国加入WTO后,要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必须从源头抓起,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这一切都取决于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堪忧
  
  学历偏低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三改一补”转型而成。这些转型类学校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任职资格,与《教师法》要求的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存在着较大差距。如从2007年4月份开展的对江苏、辽宁、湖南、陕西和四川五省40所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本科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大学(简称“五类”学校)师资调研的结论分析,比较发达的江苏省高职高专的教师队伍中,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1.27%,取得硕士学位教师比例为8.14%。五省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平均比例为7.13%。调查还显示,在这些省份的高职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教师极少,专业带头人更是奇缺。其中辽宁省三类学校(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1.70%,江苏省为2.28%,四川省为2.30%。而这种情况在陕西这样的西部省份体现得就更为明显,以陕西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全院在职员工435人,专任教师204人,教师所占比例47%,聘请校外教师8人。教师基本情况如下:
  
  动手能力差 由于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教学上比较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谈不上。从而导致了教师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教学基本功差,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生产实际;而学生也就既学不到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又不能掌握实践技能的尴尬局面。据调查统计资料表明:落后地区高职教师中平均只有23.53%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曾下厂实践过的仅占6.32%,且大多还是在外校聘请的兼职教师。仍以陕西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双师型”教师和实训教学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目前十分突出。
  在全部204名教师中,双师型素质教师48人,占24%;非双师型素质教师156人,占76%。在现有的20名实训教学指导教师中,有高级职称者1人,中级职称者13人,初级职称者6人,占全部教师的比例分别0.5%、6%、3%。
  而造成“双师型”教师短缺的原因在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课和专业知识课教师普遍缺少进入企业或生产单位进行职业培训的机会,而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技师和高级工则难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编制。
  教学积极性不高 导致高职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地位低。目前,社会还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认为高职教师是低层次教师。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局组织博士后调查团,对北京、山东、重庆、广东、河南、安徽、山西、大连等省市的32所职业院校进行的调查中,各类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毕业院校歧视被放在第二位,其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比例最高,为56.94%。在高职文凭与高职院校被歧视的大背景下,高职教师的生存境遇与社会地位便可想而知。
  教育教学水平不尽如人意 当前,部分高职教师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认识还很模糊甚至茫然,表现在行动上主要是教学工作中只注重理论讲授,以单向灌输为主,不能适应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定需要。而这些恰成为当前课改的瓶颈,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调查显示,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是高职教学的薄弱环节,要求加强实习实训环节是学生问卷出现频率较高的“希望”和最“强烈”的呼声。“多给我们实践实习的机会,总是在课堂上学习,内容太死了。”“多一些实践,能够边学边用。”“给我们多一点动手做的时间。”学生们纷纷在问卷中提出建议。
  职称评定政策不配套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相关政策,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套用的是“本科标准”,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量化考核。诚然,这对保证教师的学术水平或许有好处,但其最大的弊端是与高职教师应具有效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相悖,无法从职务评聘的导向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那些具有一定教学和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往往评不上高级(特别是正高级)职务,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挫伤了一部分“双师型”教师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重压之下寻求突破
  
  改变观念,消除歧视 从政府各部门开始,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学生观,并以正确的观念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还技能型人才应有的地位,维护职业教育应有的尊严。
  加快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师资培训和学历提高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的,为此,各部门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专业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而优化结构,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大力引进工厂、企业里的高级人才,聘请他们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反过来,要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这不仅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院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除此之外,还要建立教师到企业中实习、考察的制度,将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选派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提高。
  深入课堂改革,实行课程项目化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课程项目化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它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而且从职业人才的角度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使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的综合培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课程项目化是造就高职师资队伍的需要,教师通过课程项目的研究开发、项目教学与成果转化,可以做到与行业接轨,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做到“教最新的”,保证让学生“学有所用”。
  
  出台针对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政策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尽快出台与高等职院教师工作相适应的职称评聘标准,其中要把技能考核等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同时,高职职称评定还要实行双轨制,既要求有相应的教师职称,同时还要具备初、中、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评聘与待遇要挂好钩,使其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调动和保护好高职教师的积极性。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和高职教师的歧视,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促使职业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2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