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注重“四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天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必须注意以下“四性”:
  
  一、提问的原则性
  
  1.具体性原则。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是从直观和表象开始的,是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具有直观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形象。如教学“余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可出示7个西瓜,提问:(1)这里有几个西瓜?(2)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怎样分?(3)正好平分了吗?(4)还余几个? (5)这剩余的一个叫什么数?通过这样直观演示,具体地提问,让学生在直观和表象中得出“余数”的概念,学生学得轻松,且易于理解。
  2.趣味性原则。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可这样设计一组问题:上课时教师出示3个包,有分放3个苹果、4个苹果和5个苹果。(1)谁能说出包里有什么?(2)哪个小朋友能把三包里的东西分得同样多? (3)你能用几种方法把3份不相等的东西分成每份相等? (4)平均分得的每份叫什么数?通过这样的问题引路,学生兴趣盎然地获得了“平均数”的概念。
  3.实时性原则。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当学生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不相等的几份数平均分成每份相等时,教师接着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如果要求我们班上全体同学在一次期中考试中的数学平均成绩,仍用刚才“移苹果”的方法行不行?那又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提问后,让学生自读课本,找出计算的方法。利用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问的阶段性
  
  1.铺垫引新,激趣见疑。我们的教学不仅要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更要注重学生内在的认识需求。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一开始,教师出示一支粉笔可写40个字,接着在黑板上写出“分数”两个字,然后出示以下一组提问:(1)这支粉笔已写的字占这支粉笔的几分之几? (2)还剩下几分之几? (3)剩下的还可以写多少个字?怎样求?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知识基础,引入新课,有趣有效。
  2.设疑授新,启发解疑。这一阶段是新授知识的开始,也是激趣见疑的继续。教师在这一阶段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保持并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思维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在“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新授阶段可继续提出以下问题:(1)怎样求剩下的粉笔还能写多少个字?(2)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3)各自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4)解题的关键是什么?在学生讨论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巩固新知,强化引疑。课堂提问要讲求渐进性,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深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方法后,接着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老师第二次写了这支粉笔的2/5,剩下的还可以写几个字?(2)第三次写了第二次的1/2,剩下的还可以写多少个字?学生在解答这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可能出现思维上的障碍,要通过学生讨论,作分析图,让学生深求解题的方法。
  
  三、提问的启发性
  
  1.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启发提问。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新旧知识有机组合,形成“知识链”。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师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2)怎样把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思路受阻处启发提问。教师应找准学生思路受阻的原因,作适当的启发提问,以使学生的思路上轨道。
  3.在探索知识的规律中启发提问。小学数学知识间联系比较紧密,有些概念的揭示,可通过学生的已有知识或通过计算来发现新概念和新规律。在学生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后,为了使这一性质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可继续提问:(1)如果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怎样?(2)商不变,若除数缩小了5倍,被除数又应怎样?(3)如果被除数、除数都增加或减少了相同的数,商会不会发生变化?
  
  四、提问的双向性
  
  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个性。课堂教学不能光有教师提问,学生的被动回答,而无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余地。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勇于提问,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一种积极提问的良好风气。
  2.突破疑难,诱发学生提问。有点问题由于学生捕捉不住要点而久思不解其意,教师可适当指点,使学生找到突破口,排除学生思路上的障碍,理清思维线索,让学生畅通思维,扩宽思路。如在六年级教学求积总复习时,教师出示不同规则的许多小石块,问学生是否能求出这些石块的体积总和,若学生不灵活运用所学过的求体积方法是不容易迅速解答出来的,这时可让学生讨论、提问题,请学生回忆“曹冲称象”的故事,这时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大家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了这个原本“无法解决”的“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