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渗透化学课程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步志祥

  近年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怎样更有效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正是化学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追求的。基于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任务的特点,我试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方面尝试进行一些实践探索。但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发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目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缺乏实践的支持,往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比如,课前网上查资料或者课堂上课件的使用等等。实际上决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弄清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本质;没有弄清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操作步骤;没有弄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哪些新的要求;更没有弄清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盲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二者的有效整合有着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本质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绝非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以化学课程为出发点,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化学课程,使“教”与“学”趋于一致,使化学课堂教学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既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操作步骤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时尚,但大部分教师对实施整合的步骤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原则并不是很清楚。
  通过平时的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根据“教”与“学”的一致性要求,可以得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通常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情景导入;(2)探究并提出问题;(3)自主学习中分析问题;(4)讨论学习中解决问题;(5)深入研究问题。同时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真实的学习任务或学习情景的原则;(2)活动性原则;(3)交流、对话原则;(4)巩固探究性原则。真实的学习任务或学习情景是指教师利用知识的背景知识把知识表现为有意义的形式,它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趣、导学的作用,是教师主导作用最为重要的体现。活动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有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活动,它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成为现实。交流、对话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形式,是教师检查、反馈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促进学生高级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实施整合过程中不但需要先进教学理论的支持,更需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此提出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教学技能,更包括体现教学艺术的技术。掌握计算机技术是基础;掌握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技术是关键;掌握体现教学艺术的技术是整合得以升华。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特别是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最新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正在国际上迅速流行。建立在行为主义、信息加工理论基础上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成为现实,因而支持建构主义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知识分类技术。
  克服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盲点
  (一)模拟实验无法替代科学实验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这样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抽象的、微观的、危险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了许多繁琐的讲解过程。然而,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在科学性、趣味性上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二)屏幕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板书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展现给学生生动形象、富于启发、促进思维的画面。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板书被淘汰的时代的到来,相反,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无法替代的。传统的板书往往是老师思维过程的再现;是教师课堂教学随机应变的体现;是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的重要手段。
  (三)人机对话无法替代信息交流
  随着教学手段的网络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交互型的网络教学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机会。然而,人机交流仍然无法完成所有的信息交流过程。传统的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是一种畅通无阻的交流;是多向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传播和学习的交流;更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摸索解决的办法,去探求整合课的教学规律,把理念变为实际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贵在行动和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2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