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柴祥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有了强烈的兴趣,也就有了专注知识的心向,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以积极的情感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才能爱学、会学、善学,变苦学为乐学。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谈几点个人做法。
  
  一、巧设导语,引导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中,其开始部分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在每节课开始时,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导语,以吸引学生注意,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之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比例尺”时,就对学生说:“我们现在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城市间的距离、河流的长度、楼房的高度等,这是为什么呢?”这样,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使他们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从而自主地去学习、探求,并努力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当然,导语的设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成功地使用这门艺术,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力和熟练的教学技巧。
  
  二、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运用新颖有趣的故事,成功地把他们吸引到了教学情境中来,使之兴趣盎然,并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求之中,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便用猪八戒分桃子的故事来加以引申: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看望大师兄孙悟空,可巧悟空不在,猪八戒便让20只猴子去摘桃子来吃。20只猴子摘来130个桃子后,为了便于分配,猪八戒用除法算式130÷20=13÷2=6(个)……1(个)来计算,然后,他对猴子们说:“你们每人吃6个,我是叔叔,所以只吃余下的这一个。”猴子们都非常高兴地拿着桃走了,猪八戒吃了个饱,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悟空回来后说:“孩子们,你们都上当了,你们的八戒叔叔不止吃了一个桃子。”猴子们听了都抓着脑袋吱吱乱叫起来,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算算八戒叔叔究竟吃了几个桃子?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并找出了原因。
  
  三、巧妙质疑,发展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新颖的方法设疑,使学生一开始就有疑而问。由于孩子天性好奇,他们一旦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思考,从而提出质疑,并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我们要倡导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但设疑要做到有目的可循,而不能盲目地问,要把学生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此外,问题要深浅适度,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这样他们才敢大胆猜想、推理,从而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到新知的探求中。
  
  四、重视操作,调动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教学内容,事先设计好教学方案,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操作,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索、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知识”时,为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分数概念,教师可在强调“平均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并拿出折好的纸片正反都看一看、摸一摸,以感知这两份大小,形成表象思维,进而把纸片平均分成4份、8份等。就这样简单地折、看、摸,使学生对“平均分”加深了认识,并形成了正确、完整的分数概念,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即分数是测量和平均分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是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他们轻易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应用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增加记忆,并形象具体地揭示数量关系,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教材的重点和分散难点。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笔者动手做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并把它们拼成了一个平形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接着,笔者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梯形,并鼓励学生用割补法推导其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将梯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等高,然后就用求这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则把梯形割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等等。多种训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兴趣也更浓厚了。
  又如,笔者在教学“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再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们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在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出了新的知识点,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享受到了发展的愉快和喜悦,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学习数学的效率。
  六、培养速算能力,发展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适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速算能力。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后,多数学生都感觉特别枯燥,于是就给他们上了一节速算课,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上课,笔者先给学生们布置了两道题:“65×65=,43×11=”要求他们计算,并计时。结果大部分学生都用了1分半左右。然后笔者再计算结果,大约只用了3秒钟。同学们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以为笔者是事先算好的答案。于是,笔者便和同学们交换角色,让他们随便说出一个个位是5的两位数,由笔者计算这个数与它本身的乘积,一个个同学争着出数,他们的话音刚落,笔者就说出了结果,同学们再一一验证,都想知道笔者是怎么算的,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可以教教我们吗?”笔者就笑着问大家:“你们想学吗?”“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道,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个个都眼中放光。于是,笔者便抓住时机,告诉他们速算的方法:用十位上的数乘以比它大1的数,在积的后面再添上25就可以了。如65×65就应这样计算:6×(6+1)=42,在42后面添上25就是4225。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致,同桌之间抢着问答,互相指导,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这种方法,并尝到了“神算”的甜头。接着又让他们自己找出43×11的方法,发现规律的同学都急于把自己的成果讲给同学们听,整节课上,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对计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教材,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达到预想的效果。这样,不仅让学生尝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感受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9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