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师爱浸润学生的心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要素。鲁迅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爱。”教育是一个“仁者爱人”的过程。只有爱学生的教师才能为学生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只有爱学生的教师才能不断涌动出教育的激情与智慧,也只有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执掌一把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师爱是一种唤醒。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呼唤。”教育,就是用爱的力量唤醒孩子们沉睡的心灵,唤醒他们内心深处那种人之为人的自信和自尊、灵性和欲求。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用心灵唤醒心灵、用高尚培育高尚、用渊博造就渊博的过程,因为一个健康的人首先表现在心灵的健康,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唤醒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成功、成人、成材的希望,使其成为一个心灵健康的人,一个能迎接挑战、创造成功人生的人。课堂教学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是火,可以温暖对方;情感是水,可以滋润心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的,即使再困难的学生。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共教育了137个最难教的孩子,最终使他们都转变了过来。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在他看来,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他不是把眼睛放在缺点和不足上,而是尽可能地找出孩子身上的优点或优势。他用一双善良的眼睛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美,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教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用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真正的师生互动。
  师爱是一种激励。师爱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敢爱、会爱。教师要爱学生的天真与幼稚,要爱学生的灵性与淘气,更要爱学生的闪光点与不足。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学生认知活动是与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心理倾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有效教学的秘诀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性格气质、目标指向等分类分层,顺着学生的天性去教育,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弥补缺憾,我们才能培养出各种有用之才,正如孟子所说的“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尽心上》),我们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人生快乐。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智力已不再是能力的同义词,现实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程度的提高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人不仅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具备合作能力、应变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等素质。让学生的人生“出彩”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学校教育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让学生个性化地发展、无拘无束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
  师爱是一种期待。美好的生活应该充满期待、惊喜与感激。教师不仅是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创造者。教育是花的事业,因此教育的境界就在于“静等花开”。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爱与期待,这种爱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把对花儿的爱蕴含于期待之中那样,俯身丛中,精心呵护,浇水松土,守候花期。课堂上,教师期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态、亲和的笑脸、从容和讲解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耐心与期待,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鼓舞与鞭策,促使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参与、乐于互动。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信,从而与学生共同营造平等信任、情感真实、互动流畅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乐其业”。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大关怀。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每一道习题,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对课堂时间精打细算。教师要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努力争取课堂时间效益的最大化。教师要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努力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思维的空间里飞翔,使个性在体验中彰显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积极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对学生的积极表现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328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