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本期话题:面对偏激的学生,教师怎么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期话题:面对偏激的学生,教师怎么办
  隔壁班有个学生,成绩不错,平时看上去也挺有礼貌,可前不久,他做了一件叫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学校传达室拨打110,状告老师处事不公!原因如下:上科学课的时候,他总插嘴,打断老师讲课。老师请他起立,他站起来之后仍然跟同学讲话,于是老师请他站到教室后面。站到教室后面后,他依然随意移动、讲话,老师只好请他出教室。于是,他开始发怒,不是因为老师罚他出教室,而是因为老师没有罚那几个跟他一起讲话的同学。因此,他报警的理由是老师罚站处事不公!据说,在报警之前他先给家长打了电话,说要报警,家长居然支持他,这真叫人匪夷所思!当然,事情发生之后,派出所联合教育局一起对此次事件进行处理,孩子的家长也来到学校,跟班主任以及老师一起平和地解决了这件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科学老师的同事,我心中不免戚戚。虽然事件末尾,在校领导让科学老师为罚站向学生道歉的时候,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向科学老师道歉,但是,这次报警事件给每一位老师都敲响了一记警钟!遇到学生捣乱,教师管还是不管?如果要管,该怎样去管?
  浙江省杭州市滨兴学校 姚贺国
  不站到学生和家长的对立面
  舞钢市第五小学 李冬丽
  提供案例的姚老师作为科学老师的同事,“心中不免戚戚”。
  “戚戚”大可不必,这是我们的工作。孩子,简单、透明、直接,却是“狗一天,猫一天,猫狗不是又一天”,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我们的工作就是无声无痕地引领孩子小心地穿越激流,朝着明亮美好的地方行进。所以,“遇到学生捣乱,教师管还是不管”实在不该成为我们的困扰。如果我们纠结于这个命题,只能说明我们的“怯懦”。
  我们更应该反思:为什么课堂中很常见的事最后会掀起一场风波?只是因为这个孩子“偏激”吗?
  这个孩子科学课上“总插嘴,打断老师讲课”,老师的处理是请他起立―站到教室后面―请出教室。在这里,看不到老师的宽容忍耐,也看不到一点教育技巧,只是简单粗暴的做法。
  孩子总打断科学老师讲课,他说的话和老师正在讲的内容有没有关系呢?如果他是对老师讲的内容发表看法,不正说明他在听、在思考吗?老师可以停下来,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想法。
  科学课的内容很有趣,我们班的孩子都很喜欢上科学课,科学老师带他们进行各种小实验,教他们完成很多科学小制作。这是很有魅力的美好的课堂。案例中的孩子也不大可能讨厌科学课,很有可能在课堂上他的思维高度活跃,总想对学到的知识进行一番评论。而老师为了教学任务能顺利完成,忽视了孩子的表达欲望。如果孩子的话和课堂教学内容无关,老师更应该把他跑偏的思维拉回来。
  这其实并不难。可以让这个孩子参与课堂环节,比如请他和老师一起做实验,或者要求他认真听讲,老师讲完一部分后要求他发言等。没有哪个孩子会拒绝老师的这些要求吧?
  可惜的是,案例中的老师没有这么做,而是 “请他出教室”。坐在教室里学习,这是学生的权利!把学生赶出教室,是因为在老师的意识里,自己是凌驾于孩子之上的,自己的权威不容侵犯。老师,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上。
  案例中提及家长支持孩子报警,用了“居然”和“匪夷所思”这两个词。这说明包括案例的提供者姚老师在内,依然站在自己的角度,并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家长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并不理解家长。即使是再顽劣、再愚钝、再邋遢的孩子,在家长眼里,也是懂事的、聪明的、可爱的。如果我们自己的孩子,不管什么原因,被老师赶出教室,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不是也觉得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天下父母一条心!
  孩子上课插嘴,打断老师的讲课,这原本是课堂上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最后发展到孩子打110报警,我们不能指责孩子,因为他毕竟还是孩子;我们也不能指责家长,因为这样无助于合作教育好孩子。
  如果我们要从中吸取一些教训的话,我认为就是不要站到孩子和家长的对立面。
  不站到孩子的对立面,记住孩子的年龄,蹲下身子,用和孩子一样的高度、一样的角度去看问题。不站到家长的对立面,理解家长的爱子之心,由衷地感谢家长把孩子送进这间教室,交给我们。
  不站到孩子和家长的对立面,我们在工作中才能弹奏出和谐美妙的旋律。
  教育要深入学生内心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夹河中学 王 刚
  笔者认为,对这名学生的教育:沟通为上,警告为中,惩罚为下。按事件发展过程,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了解该生为什么插嘴。课堂上该生总是插嘴,教师要分清情况:如果是质疑老师或与教学内容有关,想出风头,大可不必在意。如果是故意阻挠老师讲课,可以询问他插嘴的缘由,让他把理由说出来。老师为了不耽误上课,对他的理由无须评论,但可以当堂告诉他,随意打断老师讲话会影响其他同学听课,有意见下课再交流。从心理疏导的角度看,学生把心里话说出来,就会减轻心理压力,不再有异常的举动,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不愉快了。
  第二,转移注意力。对待插嘴的学生,可以改变教法,如请他代替老师讲一会儿;或者请他和与他对话的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比如一起回答问题,一起上台板演等。将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悄悄地转移到课堂的正题上来。
  第三,提醒和警告在前,惩罚在后。如果上述两步无法奏效,惩罚不可避免。但在实施惩罚前,至少应宽容一次、提醒一次和警告一次。比如该生起初插嘴时,老师可以定睛看他一会儿,不说什么,自觉的学生此时就会打住。如果他不听,提醒一次:“你再这样,就请你站起来!”如果他还这样,老师就必须让他站起来。如果站起来还这样,再警告他:“再这样就站到教室后面去!”下面的事情以此类推。根据经验,学生在被提醒和警告后,一般都会收敛自己的不当行为。
  案例中的情况是:学生插嘴后,老师没有宽容、提醒和警告,直接采取罚站手段,先站立,再到教室后面,最后到教室外,步步升级。这种惩罚方式,激起了学生的叛逆和对抗行为,从而使事情越来越难以收拾。   设想另一个场景:上课的地点换成某党校,“学生”皆是后备干部,有一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插嘴”,教师该如何处理?罚站?把他赶出教室?如果有教师这样做,那才真正叫作“匪夷所思”。
  同样的行为,为什么学生的身份发生变化,做出的判断就如此天差地别?
  问题很清楚,在面对未成年学生时,教师头脑中的威权意识根深蒂固,不可撼动。在他们看来,惩戒学生的不当行为不仅正确,而且必要,更是教师的权利。因为居高临下,所以常常随意任性。
  也有清醒的教师。北京铁路二中的资深班主任代佳琦就在一次学生言而无信的表现之后,从难过愤怒逐步转入冷静反思,进而内心自省,意识到在面对学生时,自己“骨子里的权威感和集权意识仍然余孽未消”。
  毋庸讳言,当我们还是以知识传授与应试成绩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时,教师自然就追求并选择短平快的教育方式了。可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人格健全”呢?就这个案例来说,教师维护了课堂纪律,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效率可能显著提升,然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品格形成会带来伤害,这种伤害即是我们所称的师源性伤害。
  对学生适当的惩戒无可厚非,关键是处罚者在实施处罚的过程中所表露出来并被学生敏锐捕捉的情感因素,是平和还是暴躁,是出于爱还是恼羞成怒,这些都随着惩戒行为深深地刻进学生的心里。
  惩戒是一种高技巧的教育手段,如果能让被惩戒者心服口服、心生愧疚,那是最好的结果。但惩戒往往伴随着当事人的恼怒、对立甚至冲突,副作用很难避免,因此,年长的教育者往往会选择更为谨慎的做法――宽容。
  宽容,是相信人心向善,每一名学生都有努力变好的愿望,相信他们会更好,他们就一定会变得更好。
  宽容,是以自身品格的力量,去感染熏陶学生。我们希望学生未来长成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就努力先做一个这样的人给他看。
  宽容,是一种价值的坚守,它可能短期无效,也可能被功利的同行嘲笑,然而具备宽容心态的人内心一定充满了喜悦平和,那些不宽容的人,岂止对别人不宽容,对自己才真正的不宽容。
  换作一个宽容的老师,此事的处理方式可能就不会那么偏激:要么善意提醒,稍作停顿;要么改变教学模式,给学生以展现的机会;要么课后个别沟通,达成约定。即便孩子当众失控,我们也有胸怀做他情绪宣泄的容器。
  在我的一位同事眼里,一个被践踏了自尊的孩子,不反抗是没有血性的表现。他说,那些小时候叛逆心很强的孩子,长大后也有更大的勇气与决心去面对挑战。
  遇到偏激的孩子怎么办?我想说,其实我们教育者自己可能更偏激。当我们自己病得不轻时,却让孩子“吃药”,有用吗?
  (本栏责编 卢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532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