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只有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训实习条件等内涵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双师型;实训实习条件
  作者简介:方春城(1981-),男,广东惠来人,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与计算机中心,讲师,中山大学软件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275)主要研究方向:电子、电气、计算机教育与科研。(广东 揭阳 522051)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在数量、质量、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截至2006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有1091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9%,在校生713万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7%,高职(含高专)院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43万人增长到2006年的355万人。[1]
  经过最近几年的不断调整,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逐步向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内涵建设转变。国家也提出大力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当前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距,掌握的技能滞后于技术的发展。这些因素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变化的需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用的高技能人才。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积极推行“工学结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紧密结合形势的发展,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强化“工学结合”制度,推进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是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服务地方经济及区域经济建设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校企合作,常见的方式有订单式培养,即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向学校“预订”毕业生,在毕业生中选择合适的人才;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就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开设与这些企业所需岗位相关技能的课程,制定人才评价标准。[2]校企合作,其目的就是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优质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互惠互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模式革新
  高职院校必须切实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发展状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来规划专业设置。这既体现了职业岗位的需求,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
  专业设置上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体现特色。课程体系必须充分体现职业性,摒弃传统的体系结构。首先是课程开发主体实现多元化,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与企业、行业联合,争取企业、行业参与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其次,课程目标从培养基本技能转向培养职业岗位技能,形成“基础知识――职业能力――岗位技能”的有机结合;再次,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更加重视实践环节,实施模拟车间或生产实际教学等教学方式;最后,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填鸭式”转变为“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 [3]
  由于现阶段高职教育扩展速度过快,总体上存在几个关键问题:办学理念相对落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实习实训条件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制约着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予以正视和解决。
  1.更新办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实行校企联合办学、工学结合等模式,采取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基础办学能力的办学模式。[4]在教育模式上,要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转变,强化学历教育与职业岗位技能教育相结合,实行“双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加“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学校需制定一套相关制度,鼓励支持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办学形式上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与地方、区域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有条件的还可以与国内外500强企业联合办学,实施形式多样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一为高职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二为企业的先进设备与技术等优质产业资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既可以满足高职教育及企业员工培训的需要,又可以为社会其他人员提供相应的教育及培训机会(如农民工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转业军人技能培训等等),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各专业的具体实际,实行弹性学制;教学内容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课程切实做到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比例,并且有一定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如半年等),同时确保见习、实训、顶岗实习每一环节落到实处。
  2.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师资队伍是关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高技能人才”,只有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好,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作为高职院校提高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或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的机制,可采取强制性措施,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定期到相关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以提高专业素养、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课程建设、校企合作项目、企业科技服务等方式,提升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一批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强、能全面把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又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双师型”教师。另外,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5]
  3.完善实训实习条件
  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要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安排,以龙头专业建设为立足点,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配套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场所的设备设施,如校内须建有生产性实习车间或仿真教学的实训场所,融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建设符合工学结合特点的开放性实训实习基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提高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水平。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建立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同管理和使用的基地,探索和创新基地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5]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争取与联合办学的企业在校内共同建设专业实训室,通过共建实训室,学校既可以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又能为企业的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使校企双方达到双赢。其次,校方可将实训场所建在联合办学企业的生产车间,将部分实训课程放在企业生产一线授课。在实训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岗位标准和技能要求,又是对企业未来员工的岗前培训。
  与企业联合,加强实训实习条件建设,结合地方特色,发掘优质资源,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既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可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将继续深化调整,对人才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内涵建设,以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实训实习条件、校园文化等软硬件,而前三者则是重中之重。因此,只有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实习条件建设,才能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劲松,肖智清.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的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6.
  [2]满红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的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1-153.
  [3]刘显泽.试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教论坛,2008,
  (4):26-28.
  [4]梁红梅.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8,
  (3):45-47.
  [5]王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刍议[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5-97.
  (责任编辑:麻剑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72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