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咀嚼细节,痛并快乐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学背景】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鼓舞。毕业从教,适逢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从最初关注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到关注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再到关注包含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在内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我的教学观在反思中不断地接受洗礼、不断地得以提升。
  咀嚼科学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如何使学生真正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下面对自己教过的《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一课进行解剖,并结合其他学校刘程两位教师的《水和食用油的比较》同课异构进行比较,咀嚼着课堂的细节,反思着自身的科学素养,痛并快乐着。
  【教学片段比较一】
  我的课堂设计片段:
  水和食用油的感官观察(出示:水和食用油)
  T:谁知道老师手中哪杯是水,哪杯是油?
  S:右边的是油。
  T:你是怎么知道的?
  S:家里用的油都是黄色的。
  T:你用眼睛观察到了颜色不同来判断水和食用油,除了用眼睛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你们桌上的水和食用油呢?
  S:把筷子放进水和食用油里,哪个会浮,哪个会沉?
  S:把油倒进水里观察。
  刘老师课堂设计片段:
  (出示黑色纸袋包装的水袋和油袋)
  T:猜测里面装有什么呢?
  T:在不打开的情况下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呢?
  S:用眼睛……手……
  我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说出用各种感官来观察水和食用油,学生并没有按照我设想的回答,原因是我对提问的细节不够重视,提问目的性不够明确。如果提问时加“感官”两个字可能就不会出现歧义的现象。“T:你用眼睛观察到了颜色不同来判断水和食用油,除了用眼睛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你们桌上的水和食用油呢?”
  而刘老师的设计,没有多余的话语,简短的引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利用自己身上的感官来推测老师手中的两个袋子中的物体,接着再让学生去观察一杯水和一杯油。这是一种学生真正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反思一】学生作为行为主体的细节把握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喜欢动手,对科学实验器材充满着兴奋与好奇。如何引导学生有组织,有目的地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探究,还需要老师从细节指导上把握,培养学生掌握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与习惯。
  我的教学设计试图直接引导学生用感官来观察,例如提问:除了眼睛,还可以用什么观察?从学生的回答来看,这样的引导似乎有点生硬。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知道了用眼睛、耳朵、手、鼻子来观察水和食用油后在接下来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做到有目的、有序的利用感官去观察吗?我们发现一般的课堂上学生只关注了他们感兴趣的方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于是反思我的教学教会了学生什么?最近参加科学课程培训,收获到这样一句有感触的话:通过孩子自己的活动得到的结论是属于孩子们的真正的科学,它所蕴涵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知识。
  刘老师的设计通过直接视觉上的冲击,简单的一个包装,就让学生兴味盎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孩子脑子里荡开思维的波纹,学生就能够利用自身的各种感观进行观察,继而能模仿着用自己尝试的方法去观察新的事物。
  完美的课堂细节把握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语言的启迪,因势利导,进而水到渠成。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了。可惜的是我很多时候没有意识到去抓住学生有价值的回答与发现,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更多地关注了自己的教学流程能否及时完成。教学流程后面各部分有并列关系,并不用完全按照流程进行,如果我能按学生的发现、回答抓住关键的闪光点,安排教学版块,便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学生在用感官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特点时,提出了水和食用油的轻重问题,如果此时能直接抓住学生的发现,进而研究轻重问题,对学生来说也会有成就感,更是自然的过渡。课堂教学应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结合体。实现“预设”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出现“生成”才是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也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
  【反思二】科学探究活动价值的细节把握
  科学课活动内容比较多,而一节课的时间却很有限,需要教师具备处理教材的能力和选择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探究式的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为了使探究活动更有成效,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于是我在反思后,对“比较水和食用油的液滴”的观察活动环节进行了改进和确定。
  需要材料:报纸、玻璃片、蜡光纸。玻璃片和蜡光纸两者的实验现象有相似性,选择其一。报纸与玻璃片上的液滴实验选择其中一个重点,讲述实验方法。
  以下是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我们来做两个小实验:
  (1) 将两种液滴分别滴到玻璃上看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一样?
  温馨提示(操作方法)……
  (2) 将两种液滴分别滴到报纸上比较他们扩散的速度快慢。
  在学生探究科学活动的开始阶段,作为教师就应开始训练学生,为开展探究活动作准备。这样,学生在提问、观察、倾听、交际交流以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大为增强。有了实验操作上的必要指导,在报纸上对液滴观察,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我想这是很好的方式。探究的本质,在于课堂内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频繁互动。
  科学探究始于细致的观察。因此,教师要设计一定的教育载体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质疑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中心环节,我们科学教师应善于在课堂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以此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观察者和善于提问的人。当然,在真正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许多的科学活动技能是要综合运用的,才能真正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
  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教学细节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却有举轻若重的功能和作用,就像一面放大镜,一面多棱镜能够以小见大的折射出教师的道德理念、教育行为、教育智慧和教育情怀。精彩的细节能够营造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诱发和创造教学现场的高潮,能够提升教学品位。精彩的教学细节会给我们带来意外和惊喜,会使我们感到教学的意味深长和回味无穷。
  珍视教学细节,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可以是对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出错时的包容……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
  作为一个小学科学老师,应当具备一份咀嚼课堂细节的心情与能力。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是一种智慧。注意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细节,才能做到为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思考细节,才不会为了细节而细节。
  咀嚼课堂细节,反思着自身的科学素养,心灵痛并快乐着……
  (永嘉县瓯北镇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82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