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由一篇“优秀”作文及点评引起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某重点中学在期末考试中,发现了一篇“优秀”作文,老师加以认真点评后准备推荐给学生作为范文。学生的作文是这样的――
  猫与狗
  当中国刚刚加入WTO,国人大呼“狼来了”,是时,国内企业是养尊处优惯了的“羊”,而强大的外国企业就成了令人恐惧的狼。
  其实这外国狼入侵之际,带来了它的狗兄弟,那便是外国的文化。
  人类的社会活动中,经济和文化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所以当外国经济涌入中国时,其文化自然也就悄然潜入。
  文化的影响没有经济那么迅速,可几年之后就可以看出它的厉害了。最为显著的是在节日上。过洋节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新时髦,每当情人节圣诞节之际,各大城市都是张灯结彩,人们过早地就在渲染一种节日的气氛。
  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节日都已销声匿迹,只剩下春节、中秋节等为数不多者还在苦苦支撑,何也?
  因为外国的文化是狗,而中国的节日文化是猫。猫见了狗,自然撒腿就跑。
  外国的节日大多来自宗教信仰,如感恩节、圣诞节、复活节等。这些节日虽与神有关,可一出现就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虽说是为了纪念神,可实际上它们却是为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了巩固人们的亲情、友情、爱情,它被赋予了更多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这就如同一条整日与主人形影不离、懂得主人心意的狗。
  中国的节日文化,多来自于古代的传统。初衷固然非常美好和高雅,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人中却演变成了“吃”的文化,似乎所有节日都离不开吃: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这固然与中国在封建时代落后的生产力有关,可到了现代,富裕起来的国人已不再愁吃喝了,那么建立在“吃”的基础上的节日文化自然也就难以维持了。中国的节日文化就如一只美丽的猫,高雅漂亮,可就是不能与你太亲近,除了吃饭时向你“喵,喵”叫两声,别的时候你压根见不到它的影子。
  面对这样的猫和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一条狗来养着。
  所以,现在不是光靠嘴皮子来阻止人们过洋节,最根本的是要赋予中国节日文化新内涵,让这只猫拥有更强的亲和力,依靠自身打败外国狗。
  [原点评]文章标题形象新颖,理解独特,把外国的文化比作狗,把中国的节日文化比作猫。开头引入话题巧妙,接着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外国节日与中国节日作对比,为下文写要宏扬中国节日必须增加文化内涵作铺垫,结尾生动且见解深刻,要阻止人们过洋节,最根本的是要赋予中国节日文化新内涵,让这只猫拥有更强的亲和力,依靠自身打败外国狗。通过论证让人们理解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此文初一读,确实有如老师点评所说的能给人“形象新颖,理解独特”的感觉,但是细一分析,问题似乎却是不小的,有的简直是原则性的。为此,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作文的题目要求吧: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2月25日是西方传统的圣诞节,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现象,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10位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国人慎对圣诞节。
  要求: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通过认真审题,我们不难看出这则材料主要是讲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问题,而根本不是像学生作文和老师点评所讲的什么要谁“打败”谁的问题。考生只要扣住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问题来作文就是了。认真分析“韩流”形成的原因、中国年轻人热衷过洋节的原因,强调摆正心态,认清中国节日文化,推而广之到“中国文化”深沉的内涵深厚的根,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
  对这篇所谓“优秀”作文尤其是老师的点评,笔者倒有如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揣浅陋,说出来权作为引玉之砖。
  一、文章是由“狼来了”引出议论的,可是“狼”在文中只成了一个点缀,着力点却是在说“狗”;且在狼、狗之间的辩证关系还没有能说清楚的情况下,就贸然下结论:狗兄弟,那便是外国的文化。这就使人费解了:狗是外国的文化,那狼又是哪国文化?这种前后不照应的说理过程,乃写作之大忌也。“羊”和“猫”的关系,同样也是没有交代清楚的。所以老师“把外国的文化比作狗,把中国的节日文化比作猫”“开头引入话题巧妙”的点评文字显然是有点言过其实了。这样的写作指导,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恐怕是没有多少作用的。
  二、文章说“外国的文化是狗,而中国的节日文化是猫”,这说法(包括点评者的点评)是在偷换概念,“文化”与“节日文化”怎么能相提并论、彼此一比呢?偷换概念也是写作之大忌,而把犯有这样写作大忌的文章当作范文推荐给学生,显然是一种指导失误。
  三、从学生文章的整体来看,对“狗”是赞美的,这里且不说这种赞美把握的度是否恰当,因为中国节日并不是像小作者说的那样如“猫”似的“不能与你太亲近”,中国节日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只是不像外国节日那样张扬而已。按理说,中外节日文化(推而广之到“中外文化”)是可以也应该共存、互补的,根本不存在也不应该出现谁“打败”谁的问题。可是,文章的作者特别是点评者的点评竟然提出什么要“依靠自身打败外国狗”,这样的世界还能和谐吗?点评者的点评甚至还说,“要阻止人们过洋节”,我不知道这样说的理论根据是什么?泱泱大国,没有点包容心态怎么行?
  我们平时结合有关写作材料和学生作文、老师点评,进行认真分析解剖,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好的文章、什么是不好的文章,无疑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好路子,但把这样明明不怎么样甚至是有严重缺陷的文章硬说成是好文章,并且作为范文向学生推荐,尽管主观动机也许是好的,但这确确实实又是一种误导,因为学生是相信老师的眼光、相信老师的评判的。故教师的这种误导对写作教学、高考复习所造成的危害,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将是十分巨大的啊!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用什么标准来品评、指导学生的写作的问题就涉及到指导老师的评判眼光问题了。
  当然,我们不想也不能就一次作文的指导,便说某老师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地进行作文教学。但这种情况的出现,又不得不促使我们去认真思考“要给学生一瓶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一江水”的问题了。我们常要学生写出能使阅卷老师眼睛一亮的好文章来,这要求大抵是不错的。但问题是学生的文章中还没有使人眼睛一亮的东西,而我们阅卷老师的眼睛却已经毫无端由的“亮”了起来,甚至把学生作文中明显的失误当作亮点大加赞赏,这就很不应该了。说他是误人子弟吧,也许是言重了;但说他眼力不济或者功力不足,恐怕该是恰如其分的吧。所以,要掌握好品评、指导学生写作的标准,老师认真修炼内功、增加自己的人文涵养就显得十分地必要了,尤其是高三毕业班的作文指导老师。
  走笔至此,我们要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提出“要掌握好品评、指导学生写作的标准,老师认真修炼内功、增加自己的人文涵养”要求,这也是我们自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走了坎坷之路后的一点粗浅的心得体会。所以,写这篇文章绝不是在批评哪位老师,事实上我们也没有水平批评哪位老师,而只是真心想以战斗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同行身份与大家探讨共勉!
  
  邵正堂,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江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20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