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主张的回顾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从新课程改革前开始酝酿,新课程改革初期基本明确的一种思潮和主张,如今已经成为一线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人文性主张的片面张扬、工具性合理效用的隐退、现行语文知识本身的缺陷、应试主义对语文教学的束缚等因素共同造就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困局。我们亟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以弥补语文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缺失和不足。
  [关键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淡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7-0018-02
  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从新课程改革前开始酝酿,新课程改革初期基本明确的一种思潮和主张,如今已经成为一线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也就是说,“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教育理念已经被一线语文教师有意或无意地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理念还存在争议,语文教学实践中“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行为也给语文教学造成了不良后果(因对基础知识的忽略,使得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急剧下降),我们有必要对“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主张与实践进行回顾梳理和反思。
  一、为什么要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可以说,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一种基于学生自我语感领悟的教育,即靠学生个人的语言天赋在循环往复的多读、多写、涵泳中自然领悟阅读与写作的奥秘。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具有重语感体验的优势,但是也缺乏系统的操作体系,因此只适合少数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悟能力的人,不适宜用于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教学之中。清末民初语文独立设科之后,有关学者为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做了大量的探索,代表性成果是中小学课堂开设了“文字源流”“文法要略”“中国文学史”等语文知识课程。自此,语文教学一改传统的混沌玄妙、意会沉潜,变得明确具体,富有科学性,为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语文教育界明确了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双基”,其中“语文基础知识”被概括成“八字宪法”:(文)字、词(汇)、句(子)、篇(章),语(法)、修(辞)、逻(辑)、文(学)。这一内容被纳入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教学大纲中,并在教学内容中设“基础知识”条目。但问题在于,语文基础知识仅仅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媒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以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代表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功能定位应该侧重于它们“怎样”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出现了偏差: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是什么”的教学。在高考制度恢复以后受高等教育选拔考试的影响,出现了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学生所记忆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应试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为应试而教学这一理念渗透到语文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
  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讨论以及进入新世纪后开展至今的新课程改革,使语文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变化,除了接受诸如合作探究等新理念外,更明显的是人们试图淡化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凸显语文的人文性。在随后发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当中出现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之类的表述,并将原先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条目剔除,只以附录形式保留部分内容。这样的变化加剧了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淡化。
  二、能不能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有学者认为以“八字宪法”为代表的语文基础知识属于静态的内容性知识,即陈述性知识,缺少方法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也有学者认为上述说法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误解,语文基础知识在呈现方式上看似是静态的,但是它们在用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时候,更多体现为动态的,即用这些知识“做什么”,至于“怎么做”几乎是行动者自发的行为。也就是说,这些看似静态的内容性知识,其实在实践当中蕴含着方法与策略。更为重要的是,人们面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时候,不能区分这些知识在母体学科如语言学、文艺学等体系中的含義和其在语文课程中的含义,往往以前者代替后者,因而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上也就偏向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分析与讲解,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语言学家和文学家等,而最重要的语文能力培养目标却被忽略了,再加之学生应试的现实需要,使得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异化为对语文应试知识的机械训练。
  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践,人们开始围绕能不能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发现对此问题不能做出简单的判断。总体而言,争论的焦点在于淡化哪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不能取消的。但现存的语文基础知识到底哪些是“合法”的(即哪些是既获得学术界承认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哪些是“非法”的(即哪些是未能被学术界肯定,似是而非甚至过时应该废除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没能给出具体的意见与建议。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丝毫没有涉及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可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当中,不可能不教基础知识,那教哪些知识呢?市场中的各种教辅资料和考试资料中总结归纳的“考试知识”以及语文教师自行整理的语文知识在事实上代替了本由课程设计者梳理和归纳的语文基础知识。
  三、如何解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这一问题
  结合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在理论工作中,要厘清“语文基础知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对已存在的语文知识(尤其是应试知识)进行审视和整理,整理出来的成果要放置到相应的语文课程标准当中。
  在实践工作中,首先要分析语文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或者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时遇到的问题。大体上可归为三点。
  一是课标中传递出了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错误信息。这导致了有的教师认为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就是可以不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教学,这实际上是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片面张扬。
  二是语文基础知识的不确定性,这是目前语文基础知识存在的根本性缺陷。学术界对应该进入语文教学的具体知识内容没有整理的兴趣,而是热衷于空虚的概念思辨,在语文教师这里,就成了你说得再好,我还是不知道要教什么。
  三是应试教育对语文课堂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束缚。语文教师将语文基础知识片面理解为应试的内容,要求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和训练,没有从语文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角度去考虑和规划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迫切希望学术界能够整理归纳出比较完整和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以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即使由于工程复杂和浩大,退而求其次,也要整理出一个基本框架,不能让语文教师自行决定,以至于不知道要“教什么”。
  至于怎么教语文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很多具体策略,这些教学策略主要有:
  随文教学语文基础知识。这是目前最为普遍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形式。针对单篇选文中出现的知识点,语文教师参照相关资料,自主挖掘和教授。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时秉持文本内容与形式(知识)统一的原则,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模仿文本。这种方式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参考借鉴。
  总而言之,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不能淡化的,但也不能僵化。我们的核心工作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以弥补语文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缺失和不足。
  (责任编辑 农越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73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