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教学视频中教师体语符号的认知平衡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就教学视频中教师的体语符号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并具体分析了各类体语符号在构建学习者心理认知一致性时起到的作用,从体语符号所引发的心理效应角度进一步确认了其认知平衡价值,最后提出关于体语符号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视频;体语符号;认知平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027-02
  在以全球化、信息化和资源共享为背景的教育环境下,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在全球迅速兴起。本文所讨论的是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中的教学视频,其组成因素可分为画面视觉语言和画面听觉语言两部分,笔者着重讨论的是画面视觉语言中的拍摄主体,即主讲教师,其体语符号在以网络精品课程为媒介的教学过程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认知价值。
  一、教学视频中教师的体语符号
  教学视频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利用摄录设备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以便在之后再现过程中能真实反映课堂教学情境以及学生学习情况。鉴于教学视频本身的特点,其画面内容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多情况下镜头里只出现主讲教师,此时,教师的体语在辅助传递教学信息、促进学有效生建构心理认知系统以及与教师达成认知一致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体语符号的概念。人在交往过程中,除了使用语言符号传播信息外,还会通过表情、动作、手势、身势、服饰等非言语信息来辅助信息传递,表达情感并展示态度,这些与人体有关的表情、动作等就是体语符号。体语符号通常不单独发生,而是伴随着语言符号一起出现并带有一定语义,既可以对语言信息进行补充和强化,也可以否定语言信息,在一些特殊的传播环境中,甚至可以替代语言符号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中教师赞许的目光、表扬时翘起的拇指带来的鼓励远远大于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而教学视频镜头里的教师,面带微笑,声音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则能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
  2.教学视频中教师体语符号的本质和类型。教学视频分为以优质课为代表的表演型和以课堂教学全过程真实录制的重现型,不论哪种形式,教育性和科学性都决定了教学视频的镜头画面将以主讲教师形象为主,其面部的每个细微表情及身体动作都会通过镜头得到放大,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反应,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参照艾克曼对体语的分类,教学视频中的教师体语可分为这几类,一是象征性体语,即教师用来传递明确信息的具体表意符号,和言语具有对译关系,如点头代表的就是肯定、赞同;二是解说性体语,即教师用来解释说明言语信息的辅助表意符号,如讲到物体的运动时,手迅速从身前划过的动作就是为了加强对运动的描述;三是情绪表达性体语,即显示出教师情绪状态的体语动作,如教学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的教师,能让学生感觉亲切,促进了愉快学习的发生;四是调适性体语,即与教学内容并无直接联系,而是教师为了满足自身的某些需要,身体的一部分或对其他物体做出的动作。这种无意识的动作符号,是教师在长时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习惯性动作,不存在任何意义,但却极有可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干扰信息,要注意控制;最后是服饰语,即教师的穿着打扮,包括发型、化妆、服装、饰品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来展现教师的性格特点和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视频学习者的认知平衡
  1.学习者的认知一致性及平衡状态。一致性是人类行为合理化的心理追求,托尔曼的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由于经验的作用通过符号赋予意义体以意义的过程,费斯廷格进一步提出,此过程中如果学习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彼此间不协调的信念或观点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导致内心压力,进而引起认知结构的重新组合,所以,认知一致性首先强调个体自我心理认同感。而在群体关系中,个体的认知系统是趋向于某种一致性的,于是纽科姆假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具有的吸引功能很可能强化他们之间的一致性,加强信息的传播,此时,认知一致性由自我认同扩展到外界认同,即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风度修养、言谈举止吸引学生,使其对他产生认同。
  海德认为个人在自身认知结构内会形成对彼此相关的人和物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当与喜欢的人意见一致或者与不喜欢的人意见不一致时就处于平衡状态,反之则不平衡,由不平衡状态产生的“心理紧张感”只有在达到平衡时才能缓解,于是就产生张力恢复平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效果,理想状态当是前者,即让学生喜欢教师,再达到认知一致,这将有利于后续教学。
  2.教学视频中学习者的认知平衡的作用。教学视频的播放是一个单向学习过程,不论是表演型还是重现型,与传统教学相比,尽管在教学成本的投入、教学规模的扩大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方面有很大优势,但在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实现层面来说,结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首先缺少真实的课堂环境,即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信宿方的学生在对教学信息进行译码时,可能会受到很多来自外界干扰信号的影响,而心理上的孤独感将降低其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其次,由于精品课程是开放性的共享教学资源,学习者对录像上的主讲教师不了解,这导致了信任度和认同感的缺失,直接影响到教学信息的接受率。
  三、教学视频中体语符号的认知平衡参照与应用
  (一)教师体语的认知平衡参照
  1.第一印象效应。学生打开视频版块中的教学视频开始学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镜头画面中主讲教师的容貌服饰和面部表情,这将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第一印象”,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最先输入的信息会对之后的认知产生强烈影响,甚至成为其评价客体优劣的依据,所以,“第一印象效应”对于教师来说是应该重视并加以利用的。
  2.光环效应。随着教学视频播放时间的延长,学生对主讲教师容貌和服饰的关注度开始减弱直至消失,注意力转向了教师授课过程中的细微表情、手势、身势等体语符号,而某些辅助性或习惯性的表情、動作能让学生出现心理上的好恶,且依据这种好恶在主观上不自觉的对教师其他方面的品质进行判断和评价,这就是“光坏效应”。教学视频模式是一种无即时反馈信息的教育传播模式,这种从局部扩散到整体的认知效应更是影响显著,但主讲教师通过对体语的控制,负面影响就能得到正向强化。   (二)教学视频中教师体语符号的应用
  由于教学视频中教师体语符号要从获得学生心理认同感以及喜爱等两方面来协助学生建立认知平衡状态,笔者提出一些应用体语符号的建议:
  教师在教学视频中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让学生产生心理认同感,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由于教学视频与真实课堂教学相比有形式美和画面美的要求,所以教师在妆容及服饰搭配上稍有不同。主讲教师要着淡妆,并搭配简洁、有文化品位的发型,服饰要求精致、得体,颜色可以鲜艳,力求最佳画面色彩效果,这从色彩心理效应上也可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其二,教师出镜时的面部表情要求自然微笑,给学生以亲切、信赖的形象,在体态上,若是站立,则尽量保持上身的笔直,下身平稳,头平颈正,挺胸收腹;若是坐姿,则上身与站姿同,而下身腿位要适当。
  第一印象建立后的后续教学过程中,教师体语传递的信息是决定学生是否喜爱这个教师的关键,正确的体语应可大体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在教学视频拍录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控制细微面部表情,尽量放松,眨眼频率要适中,显示出自信和自然;眼神要柔和,最好使用平视或正视,以示公平。第二,教学视频会采用大量的固定镜头重现教学过程,这难免使画面中的教师形象显得单调,如果从技术层面来说,通过频繁切换镜头或蒙太奇手段是能够改善这一状况的,但也可能因此干扰甚至打断了教学进程,所以教师若是能合理使用手势语,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强化语言信息、独立表意等作用。其中,手掌語通常建议使用手掌向上式,传达出积极、谦和的信息;在指代事物、说明解释时,可用食指,一定要避免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单独使用;一般很少使用臂腕语,觉得太多夸张,不够严谨,其实一些教学内容配合适宜的臂腕动作能表达出教师内心的激情,是一种激昂的教学风格;当然,要避免一些让学生反感的手势语,如双手长时间抱在胸前、双臂交叉、扼腕等。第三,对于教学视频中教师的站姿、行姿、坐姿,要求都比较统一,这里就不再重复,可详见关于树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建议的第二条,总之就是要保持端庄和精神,否则就会使学生联想到教师的散漫和不负责任,从而导致对教学内容的否定。
  参考文献:
  [1]王亿本.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功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宋昭勋.非言语传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7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