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育好、激活”为目标的班级文化建设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与校园文化的重建是相生相息的。我国课程改革有两个基本指向:一个是人,一个是文化。新课改不仅要改变人,还要改变文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整合单元,其灵魂就是班级文化建设。所以,探究新的班级文化建设能够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符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趋势。
  新课改要求促进学生全面、个性、自主、创新的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及班级文化建设已经满足不了这样的要求。探究新的班级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结合开鲁县蒙古族中学整体学生现状,以我所在的2015级4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条例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过程中总结经验,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为班级文化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同时,班级文化建设也为教师的内在的提高、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及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依据。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
  班级文化的含义,目前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的统一。李学农在《中学班级文化建设》(1999)中将班级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指班级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要素,狭义的理解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结合文献及个人的理解,本人认为,班级文化是指教师与学生在长期共同的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彰显班级个性特色的价值观及外在表现的总和。它具体包括:显性层面的班级物质文化,隐形层面的班级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其中,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班级文化对教师素质要求、学生素质发展、改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具体功能概括:教育功能、規范功能、激励功能等。
  1.教育功能
  班级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良好的教室环境,民主的班级制度,丰富的班级活动,具有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教育功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思想道德观念及智育的发展。
  2.规范功能
  班级文化具有规范功能。班级文化能够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认同感,在学生思想、行为及价值观取向方面进行融合,减少个体行为与整体行为差异,形成共同的文化基础,进而起到规范的功能。比如班级成员通过参与、制定及执行的一系列班级制度文化,如统一的班规、班风等,让每一位成员既成为参与者又成为执行者。当学生个体与整体的行为或观念出现分歧时,共同的文化基础会给成员产生无形的压力,会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从而引导其道德行为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当然,班级文化的制约绝不是简单的禁止,而是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让学生自律。
  3.激励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要培养学生全面、个性、自主、创新的发展。班级文化所包含的文化气氛、制度规范、主题活动等,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观念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班级文化一旦得到师生的接受和认可,就会成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班风和学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能够有效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共同的价值观念使师生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通过相互对照、学习,不断的完善自我,加强了集体凝聚力,也使得学生向着更高、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主体性教育理论。新课改背景下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所以,班级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通俗的说就是以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共同参与组织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道德意识的增强。
  多元智力理论。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智力的结构》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分别从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我认知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几个方面,阐明了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特点,每种智力的组合构成了个体的智力差异。那么,问题出现了:在多元智力理论的背景下,一味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缺失性,人们往往只关注了语言智力、逻辑智力等方面,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尤其是传统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多元化智力的发展。在实际班级管理当中,以我班50名成员为例,不同智力特点差异存在。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表现为逻辑能力、语言能力突出;个别学生逻辑能力、语言能力欠缺,但是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特别突出,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鉴于此理论背景,进行文化建设时应明确班级成员的个性特点,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最大功效。
  四、目前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班级文化的浅显化
  班主任在主导班级文化建设时,只将班级文化简单地理解为教室环境的美化,尤其是墙面的美化。部分班主任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墙的设计,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校比较普遍。这种狭隘的班级文化理念就导致了班级文化精神内涵的缺失,这种文化建设的结果是——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2.班级文化的空乏化
  班主任教师错误地将班级文化理解为开展大量活动,主题性、目的性缺乏,单纯的数量上的精神文化建设。这种形式的班级文化在我国很多学校普遍存在。当然,部分学校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也能够产生一定的班级文化氛围,但缺乏特色性、目的性和延续性,变成了一种“没有灵魂的文化”。
  3.班级文化的形式化
  这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根据学生当前状态或者学校任务临时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没有整体性、持续性及科学性,没有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一种长期有效的工程去开展,这种文化缺乏整合性。还有些班主任教师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很好,从概念引入、制度构建、班级管理、主题活动等方面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班主任缺乏对班级文化长期性的理解,完成任务或出现成效以后,便搁置一边去寻求新的文化建设,如此往复,使得班级文化缺乏科学性、持续性,很难形成文化积淀,降低班级文化的实效性。   4.班级文化的庸俗化
  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错误地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传统的班级管理手段,是以严管、惩戒为手段建立起来的班风。采用这种做法的班主任,通常从事教育行业很久,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在运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手段时,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班级管理效果。但是这些班主任对班级文化的本质认识不清,将传统的管理方式及严格要求下的效果误认为班级文化和班风。比如传统的严格管教、训斥惩戒、以武立威等,这种传统的班级管理措施或手段,虽然能取得短暂的较好的效果,但从本质上讲,它不是班级文化。这种做法很难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挥作用,更加束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的导向,不利于发挥班级文化在实现班级目标问题上的优点。
  5.班级文化的主体性弱化
  班主任教师通常将自己作为班级文化的主体,从内容的选择,形式的设计、组织及实施,都由班主任的教育意愿与教育理念决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比如把板报设计、墙面设计、班规制定、主题班会等文化建设活动直接布置给少数学生去做,而且完全按照班主任的意愿去执行,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班级管理的举措及效果
  2015年至2018年的三年中,从实际出发,在教育模式由制度条例管理到班级文化,最后到精神引导这种由浅入深、由细到精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效果显著。对于2015级4班的管理工作在摸索和总结中不断地完善,也给予我一定的班级管理经验。
  1.班墙建设要具有针对性
  在黑板左右两侧分别展示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和学生学习规范要求,教法与学法实用性、针对性强,不仅能以科学、严谨的方法指导师生完成工作学习任务,而且应用效果显著。
  在教室墙壁两侧分别设置全国重点高校排名展板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重点大学校园展板,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在进入高一下半学期至高二下半学期开始,在每节课之前播放一个大学宣传片,让学生了解、憧憬大学生活,添加学习动力。
  教室后的黑板是学生们的理想树,上面沾满了同学们的理想大学,时刻提醒着同学们追梦的脚步。总之,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显性文化,让学生树立正确性目标,解决了当前学生无压力、无动力的问题。
  2.班级管理制度设计
  开学以来,4班采取班长值周制度。各班委不仅要按分工完成自身工作,还要进行值周班长轮流制度。班级右侧悬挂两个小黑板,上面记录本周值周班长姓名和本周班级主要注意事项,各值周班长严格按照本周要求进行工作,对本周问题及时总结,并于周日与下周值周班长及班主任进行交接汇报工作。利用值周轮流制度,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又不会因为持久性产生工作疲劳,每周均能实现自主、高效的管理班级。同时,班级实行言必行,行必止的管理理念。对待违纪行为实行谁违纪谁劳动的方略,违纪学生要负责本班一周的卫生以及校园垃圾桶卫生的工作,让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良好行为,规范行为习惯。
  3.班级值日制度
  绝大部分班级值日制度存在分工不明确、小组人员多,部分学生态度不积极,不能负责到位,值日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本班级采取明确合理的值日制度,以4人单位为小组,分为11组,常规轮值负责室内扫地,室内拖地,担当区,玻璃及黑板。每组4人精确分工,另外,由4名同学专门负责水、电、门、窗,1名学生专门负责班级绿植护理,另外4名同学轮值负责垃圾桶。力争做到人人有分工,人人有责任,能够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班级值日效率,基本无卫生方面不合格现象。
  4.班级文化拓展活动
  为加强班级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素质拓展活动,比如开展主题班会、趣味运动及师生交流會。针对性教育活动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趣味活动由学生筹划、执行。比如在2015年学生入学时,开展“适应生活,掌握学习方法,规范行为习惯”主题班会课,目的是巩固军训成果,让学生适应高中生活。感恩教育专题活动多以青春、积极、感恩为主题,能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习惯、行为规范的形成,明确“明德、乐学”的教育理念。每月开展的“师生交流会”,加强了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进入高中以来,4班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无效率、无动力,进而衍生出行为习惯不规范等现象。通过师生交流会,能使同学们在学习上竖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及努力的方向,对学习目标的选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部分学生对各别学科或教师没有兴趣,存在排斥行为。比如本班级的孙同学、焦同学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不大。通过定期的“师生交流会”活动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在本学期的英语学习有了明显效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对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5.班规、班训设计
  以班徽、班歌、班旗以及班规为文化介质的设计要注入教育目的,要有针对性,要根植于学生内心,激发学生的认同感,进而将班级凝聚,激发奋斗精神。我的班级高中三年一直悬挂一个标语“材未成怎能消极懈怠,恩未报怎敢轻言放弃”。这个标语不是凭空想象的,是有针对性的。我所在的班级50名学生,其中43名为户籍农村学生,家庭环境一般,多数父亲均为务农及在外打工人员。以此为契机能够鼓励学生规范行为,激励学习。班级班训“尊师重德、团结友善、勤奋自强”有三层意思,开学第一天我就已经和学生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这并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目标。尊师重德在于引导学生对教师、对教学的潜在重视,培养学生尊敬教师、重视学习的思维定式;团结友善针对于班级团队建设,要培养一个凝聚力集中的团队,能够形成有效管理的介质,形成良好的班风;勤奋自强旨在激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强自立,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总之,班级文化的建设是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行之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只有确定问题、不断摸索,才能制定有效、科学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才有助于班级文化建设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毕淑之等译.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周勇.班级文化建设的六种误区及矫正[J].青年教师,2008-11-15
  [6]甘建梅.谈班级的“文化自立”[J].教学与管理,2001(1)
  [7]张艳芬.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4(10)
  [8]宋宏雄,张庆录.教室育人环境与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4):17
  [9]吴建武.培智班级环境创设中的学生参与性问题与策略[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6(01):30-33
  [10]张晓文.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和有效途径探析——以兰州市M民族中学的五个班级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5
  [11]刘堂江,梁友君.构筑跨世纪教育工程的人——记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J].科技文萃,1994(4):3-4
  [12]闫素珍.从亮剑精神看班级文化[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1):127-130
  [13]林莹.奋战一百天,精彩一辈子[N].萧山日报教育周刊,2009-03-13(1)
  [14]李学农著.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5]俞国良著.学校文化新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6]白芸.“多元智能”视野中的班级文化建设[J].中小学管理,2002(11)
  [17]周保英.新课改视域下班级管理案例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9
  [18]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2-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52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