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做到德育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数学教学”提升至“数学教育”的高度,这不仅是对“数学”学科工具性或人文性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自我反思,也給当前课程改革实践者带来新的困惑——如何在充分张扬数学学科特点的同时,让德育教育渗透得自然而有效。小学数学特有的“育人”元素,该如何把握,又该如何激活,以满足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打造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双赢的大数学教育基础环境。
  笔者认为,作为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不断地自省,不断地激活个人的教育理念深处的德育意识,并唤醒其作用。数学教育中德育时机应如何捕捉?马克斯·范梅南在论“教学机智”时指出,事实和价值对于理解如何进行教育性的行动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教育的时机中,事实和价值都无法告诉我们怎样去做;而方法和哲学对了解如何进行教育行动很重要,但是在教育的时机中,方法和哲学都无法告诉我们怎样去做。笔者认为在数学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方法要强调“有为”和“无为”的和谐统一。
  一、“有为”德育的数学味
  广义而言,数学教育本身就体现有德育元素,从其酝酿、发生、经过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无不在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文本在与师生的交流中常以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外延式呈现;数学又高于生活,数学的问题和解决过程等常以严谨的理性精神做内涵式呈现。那么,数学教师要“有为”于德育,激活相关数学元素,就要做好以下三点。
  1.“有为”德育始终以充分发挥数学的理性精神为中心任务。
  数学教育中的德育目标是清楚的,带有鲜明的理性精神,它没有语言类学科的“甜言蜜语”让人舒服,也没有行为类学科的“健与美”让人陶醉。数学的德育强调“静以修身”,理性的思考能提高和完善德性。数学教育中的德育目标是明确的,又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因此,“有为”的数学德育是动态的,充满点面结合的数学味,它蕴含在“做数学”的行动中。“做数学”强调有“法”可依,有“理”可据,不断地检查和反思,培养着充满智慧的数感,同时铸就了“自律”“自省”。
  数学知识强烈的现实性和内在联系,其蕴含的实践性、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等观点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有着特殊的有利条件。
  2.“有为”的数学德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有为”德育以数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为契机,进行适时、自然的渗透。
  首先,立足于数学学科的固有特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用数、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教师就应该让学生通过数、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来认识世界。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还较浅显,教师应帮助学生从抽象枯燥的数字、运算、图形中获得辩证思想的启迪。
  其次,针对数学的精确、严密的特点,在数学教学和训练中对学生进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数学计算中,要求小学生不仅要清楚算理,懂得算法优化,还要能自觉检验答案,力争准而快。这样,教育学生养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要认真负责,自觉查找出现错误的原因,积极改正错误的优良品质。
  再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对学生进行丰富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情境。多媒体设备为创造“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德育提供了可能性,它利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图像、音频等来完成数学教学,将课堂“做数学”与生活“用数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经历和反思数学活动过程,以数字说明或评价实际生活,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3.“有为”的数学德育以“打动”他人为主要手段。
  在所有教育元素中,教育者的鼓励性语言是最具活跃德育元素的。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米切尔·拉伯夫经过20年的调查和研究,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因此,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别,掌握好激励学生的时间和力度,因人制宜,引发学生的聆听、观察和反思。“充满机智就是‘打动’他人”,用包装的数学语言来吸引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有为”的数学德育,强调用数学的方式去关注个人成长、学会生存、享受生活等,它充满了数学味,充满了理性精神。
  二、“无为”德育的人情味
  对于教育者而言,信任的同情心更容易促成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解,这比为达到“目标”而教书显得更为重要。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实实在在地教学,自然会培养出“踏踏实实”的学生。因此,“无为”是一种境界。
  1.“无为”的数学德育要自然、真诚。
  数学教学中知识教育是主线,是显性的,思想教育是暗线,是隐蔽的,是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搞成“两张皮”,要“结合”得自然,“渗透”得适度。教师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做到水乳交融,不要硬性进行灌输,否则便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的综合效果。数学教学中,可少一些非数学论述,无须明确地露出德育指向。当教育者对职业虔诚时,对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对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等都待以真诚,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暗示。
  2.“无为”的数学德育需要“机智”。
  数学教师的教学机智,应该是相信“学生都可能成为‘我’的老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快、信息来源广,而教育者已拥有许多习惯、信念、价值观。“无为”的教师懂得选择时机“放纵”学生,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任其在数学的美妙王国里遨游。“无为”的教师常常通过课堂的组织、作业的规范、机智的点评等教学常规来积淀人师的“数学形象”,彰显其人格魅力;通过数学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情感积淀,激活学生养成数学学习习惯的内心强烈需要。
  3.“无为”德育是多向的。
  “无为”德育存在于教师、学生、文本和生活等多向交流过程中,而“爱”或喜欢是“无为”教育的主旋律。“人情”是它独有的味道。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一群渴望成长的学生,一个好的数学文本,一段好的理性精神演绎……都是可以被无痕激活的德育元素,充满了教育魅力。“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认认真真地“有为”,只要有足够的努力,才能达到“刺激”的层面,才能使充满德育味的数学元素“活跃”起来。
  《礼记》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真正的矛盾是受教育者需要什么,据之而动的教育者应如何在把控教学和激活德育上寻找一个教育平衡点,使学生在学识、智能、意志、情感、品质等方面同步发展。能用来进行德育渗透的数学元素,不只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专利”,它应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共有的“财产”,且使用者的用心实践将是学生理性精神成长的不竭源泉。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流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99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