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均衡视域下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现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教育改革大趋势下,社会层出不穷的教育不公现象,不断扩大的城乡教育差距以及日渐短缺的乡村师资力量等问题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大阻碍,特别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流动及流失问题使得乡村教育发展步入困境,该群体严峻的流失现状及促使其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激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因而需从教育均衡视角出发分析乡村教师的流动及流失现状及其背后因素和措施,以此实现乡村基础教育合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教育均衡
  近几年,由于城乡间政治经济发展的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城乡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队伍的工资待遇、发展空间及工作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乡村教师流动失衡,乡村教育师资匮乏问题凸显,教育公平目标渐行渐远。
  一、探析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问题的目的
  (一)以新时代教育发展计划为指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目前城乡教育差距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最突出的矛盾,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阻碍,而城乡教育差距从主体上说是教师的差距,其中乡村教师的大量流失已严重影响到我国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国家各项政策支持下,乡村教育的焦点迅速转向教师队伍,而新时代条件下,更要贯彻落实新时期教育发展新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新型教师队伍。
  (二)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依托,实现教师正常流动与教育均衡
  随着乡村振新战略的实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但乡村教师流失问题并未得到太大改善,教学条件、工资待遇等物质因素已不能完全概括乡村教师流动的原因,其个人意愿、价值观取向等也逐渐发挥重要作用,为满足乡村振新发展日益多元化和优质化的教育需求,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保护基层教师切身利益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教师流动机制,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二、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的现状分析
  (一)流动趋向
  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问题是基层教育发展的重大障碍,一方面主要表现为乡村教师从边远、贫困的乡村向附近的乡镇、县城转移,再逐步向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心流动,另一方面表现为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且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主要为单向流动,追求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二)流动人员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体,其严峻的流动及是流失现象导致乡村教师队伍散漫,基层教育水平低下。从性别结构看,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主体以男性教师为主,且随着男女性家庭地位的平等化,越来越多的女性教师也为追求自身的发展而加入流动大军之中;从年龄和职位看,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的教师多为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且多为学历较高或级别较高的骨干教师,乡村学校的基础资源和发展前景无法满足他们的职业追求和生活向往。
  (三)流动数量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有280多万乡村教师,而仅是2010年至2013年短短三年时间内,乡村教师流失率达30%,乡村教师大量流失且使得乡村教育师资匮乏问题更为凸显,从乡村培养起来的教学骨干流入城镇,但少有城镇优质教师深入乡村,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缓慢,乡村教师队伍局面愈发严峻。
  (四)政策落实
  为推进乡村教育的发展,国务院颁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各省市也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强了乡村教师队伍的专职化培训,提高了该群体的各项待遇,尽可能地满足了他们对生活质量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政策落实的实际状况存在很多不足,如农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快速提高,易让乡村教师产生落差感,国家诸多教育扶贫政策如免费师范生教育、国培计划等让许多外乡教师尤其是外乡青年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即便深入基层,也极易出现“乡土情感”缺失问题。
  三、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教师待遇方面
  社会越发展,各行业对经济收入的预期就越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补贴已成为影响乡村教师群体能否坚守岗位的重要因素。《支持计划》的出台虽然保障了乡村教师基本的生活需求,但也不足以支持乡村教师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且与城镇教师相比,省会城市小学和初中教师的月平均工资比乡村教师的平均工资要高,这便使得乡村教师想要进入城镇学校或投入其他行业,提高经济收入。
  2.教学资源配置方面
  新时代的中国要建设教育强国,需持续投资教育发展,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城乡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因而带来教育不公的严重后果。由于乡村学校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教学环境,学校生源流失,乡村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缺乏成就感,迫切找寻新的就业单位。
  3.城乡基础建设差距方面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差异仍然存在。乡村经济依旧以农业为主,政治参与积极度较低,文化发展较慢,相对于城镇新城发展已经远远落后,而对于部分乡村教师而言,更好的经济环境意味着更优质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
  (二)内部因素
  1.价值选择
  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乡村教师的择业选择发生变化。以往,在乡村作为教师是一个人人尊敬的好的选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教师在物质层面并不如意。因此,从事其他职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获取更多的物質财富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2.个人身份认同
  根据数据显示,城市小学和初中教师评上小学和中学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而乡村小学和初中教师却要等到接近50岁才能评高级职称。对于部分乡村教师而言,这种晋升上的不平等使其希望获得更多的机遇,而这种机遇在城市更容易获取。
  四、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的对策分析
  (一)推动乡村教师角色回归。   解决乡村教师信念动摇问题,根本上应满足其精神上的多层次需求,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尊师重教”的思想,积极引导社会切实尊重扎根乡村教师群体。同时,以乡镇教育中心为引领,在各村镇开展系列公益活动,关注乡村教育的发展路程,宣扬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高尚职业精神,培育濃厚的教育风尚。
  (二)建立和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根据《支持计划》,应由国家对在乡村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鼓励,对30年以上教师颁发荣誉证书。通过表彰乡村教师,不仅可以激发乡村教师投身乡村教育的动力和信心,也体现出对乡村教师的尊重和认可,有利于增强乡村教师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感。
  (三)依法满足乡村教师各方面社会需求。
  首先提高工资待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地方教育部门应落实国家政策,保证教师合理的工资需求,同时在医疗、保险等方面切实保障乡村教师合法权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均衡教育资源,改善教育环境。为响应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教育也应协调有序前进,如在师资力量分配、办学条件、教学经费及教育资源等方面合理分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再次要注重教师个人发展。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的加速,乡村教师愈发注重自身工作前景和发展空间,各级政府应公平公正的开展教师职称评定,公平晋升。
  (四)构建合理的教师双向流动机制。
  采取双向流动的渠道,让乡村教师走进城镇学校,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并进行集中培训,以促进乡村教师教学理念的改进,提升乡村教学质量;同时以国家政策支持支教工作,深入乡村教育教学实践,激发教师责任感,这样既能弥补乡村教师资源欠缺,教学水平低的问题,又能加强城乡教学人才交流,从而达到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J].人民教育,2015(12):24-25.
  [2]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的通知》.2015-12-28.
  [3]王艳玲,李慧勤.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3):134-141+173.
  [4]刘佳.“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研究——基于31个省(区、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的内容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03):100-107.
  [5]王炳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基于湖南省泸溪县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案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02):35-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7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