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析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亦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信息传递是需要有信息载体的,信息载体的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每次新载体的出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一次新挑战,又是一次发展的新机遇。高校如何利用微博信息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又一次新考验,也成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认识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博的关系,掌握两者的互动规律,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媒体冲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4-0110-03
  一、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博简述
  微博是科技网络发展的一次革命性浪潮的产物。微博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欢,尤其是在高校中相当有市场,同学之间、朋友之间都在“互粉”。微博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与传统博客相比,有了新的元素和新的功能。首先,微博对于传统博客而言,它所表达的内容比较简洁,它以最简短的记录和共享最真实的感受,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其次,微博较博客而言,更为大众化、平民化,只要你的微博新鲜、有意思,短篇幅的内容给人们带来乐趣,感兴趣的人可能会关注你,还可以分享、转发有趣的微博,从而催生草根文化,草根人物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网红。第三,微博虽然内容和篇幅较为简短,但其形式更为多样,微博可以集文字、图片、视频等于一体,给人们带来新体验,突破传统的单一乏味的模式。
  (二)微博与大学生群体
  高校大学生是当代社会成员中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是十分突出的,因此,高校大学生是使用微博十分广泛的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刷微博”仿佛成为其中一些人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躺在床上刷微博,吃饭时间刷微博,排队购物时刷微博,对于一些沉溺于手机的“微博控”来说,微博似乎和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手机一旦没电就会失去安全感。然而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微博的合理使用却能给他们带来最新的资讯和媒体动态,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可见,微博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它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贯通。微博的实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起着信息传递与思想交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微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载体,在传递效应上,微博弥补了传统信息载体的短板和不足,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路径。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析
  做好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析,是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博信息载体的重要前提。微博作为信息载体具有双重的功效,即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一)微博的正向功能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正向功能,主要表现在精神的补位、形式的愉悦、时空的对应以及眼界的拓宽等方面。
  1.微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人的需要包括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只有优先满足了人的生理需要,人才能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进而满足精神需要。但人是具有双重属性的主体,动物只有物质需求,而人却不同,人失去精神上的满足感,就会失去灵魂。因而,满足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需要,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微博作为自媒体的主流阵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2.微博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微博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主要是由微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微博的特点是大众化和平民化,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其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化程度的逐步提高,通过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获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认可,微博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也是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张占领网络阵地的重要原因。现如今,许多高校辅导员或思政课老师都通过微博向学生传递含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信息,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微博来了解老师的看法,还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发思考,间接地接受了老师的思想教育。学生不仅可以及时了解老师的动态和想法,而且可以及时进行互动和交流,因此,通过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3.微博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
  较为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师生谈话等形式,不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且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等方面也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高校开设的许多课程大学生也是被动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也相对较低,形式过于简单和乏味。而微博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无论是官方微博还是个人微博,都可以用“把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有意思”的形式来传递社会主义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用漫画的形式来解读十九大报告,用图画的形式来科普一些政治常识,这样不仅能让高校大学生主动接受,而且乐于接受。
  4.微博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主要是在校园,以班级为单位,经常与社会脱节;只通过课堂、广播、社会实践等方式来灌输主流意识形态,这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很大的制约,而以微博为主的新媒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破除这一局限性。微博可以采取用户和用户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只要一方对另一方所表达的内容感兴趣,无论另一方用户在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这就突破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和约束性,打开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外界沟通互动的藩篱,校园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了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更趋多样化,校园与社会实现了对接,因此,基于微博所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获得了很大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有所扩大。   (二)微博的负向功能
  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其所具有的特点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推动作用,也会带来负向的消极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的主体、客体、手段及环境等方面。
  1.微博增大了教育主体施教的难度
  微博的出现,在客观上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首先,信息交汇扁平式速度加快,不仅打破了传统信息传递的格局,而且使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接收和掌握信息的过程中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而使教育者失去了获取信息和掌握资源的优势地位,教育者掌握话语权的难度增加了。其次,在微博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交流于互动是对称的,不存在级别之分。教育者要从以往的教育主客体思维模式的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走出一条主客体间的教育模式新路子。教育模式的转变增大了工作的压力。第三,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也要转变,过去传统的我说你听的教育方式,不仅教育效果不佳,更缺少新时代气息,教育方式的改变对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2.微博助长了教育客体的自锁性
  如今“低头族”不断壮大,面对面交流减少了,藏在被窝里玩手机大行其道。人们开始变得不想外出,不愿交谈,大家都沉溺在网络中,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学师之间的关系变得较为冷漠,微博助长了高校大学生的自锁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自锁性不仅淡化了人际交往的欲望,也造成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隔阂。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教育人、人影响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
  3.微博改变了教育手段的运作态势
  微博的运作态势是双向的,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机会几乎均等,但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有利于受教育者一方。首先,受教育者具有自由的选择权。例如,微博的信息,他们愿意接受就接受,不愿意接受可以不接受,选择权还在他们手中,他可以选择潜水,只看不说,甚至拉黑,教育者是没有办法的。其次,微博的私密性有利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大学生喜欢利用微博进行交流的原因之一。但这种私密性在客观上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件事情在受众的微博群里已是沸沸扬扬,而教育者却蒙在鼓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思想动态的难度。第三,微博手段的实录性增加了教育者的工作难度。俗话说,说话如覆水,脱口难收。对于口口相传的教育模式来说,其影响是有限的,最多是一个人对一群人。但微博的影响范围要大得多,它的传播几乎是爆炸式的,影响面会从校园迅速扩大到社会,甚至会酿成一个公众事件。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更高素质,工作方式方法更科学。
  4.微博加大了净化教育环境的难度
  微博是自媒体时代出现和形成的一种新事物。一方面,这一事物正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新问题不断涌现,完善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另一方面,因对网络的掌控还不够完善,使得微博的内容良莠不齐,加大了通过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净化微博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难题,必须有所突破。一是要警惕西方国家正在加强的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有效抵制“西化”“分化”的侵害;二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意识,提高对网络中的“黄赌毒”的免疫力;三是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教育他们遵守国家的互联网法律法规,不做违纪违规的事情,不传谣信谣,为净化网络空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翠红.网络时代的政治发展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5.
  〔2〕张嘉航.微博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4.
  〔3〕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黎军.网络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王文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9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