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基本是沿用西方教学模式,构成设计作为其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其单一的形式和长期不变的内容桎梏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高校在培养设计人才的同时,不仅要教授学生理性的构成主义方法,更要注重在中国传统艺术方面的培养。让东方传统设计元素和西方构成艺术之间相互融合,走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关键词:西方教育模式;构成设计;传统艺术;融合;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1;J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161-03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成的文化瑰宝,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数计的文化财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审美趋同性这一现象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关注,如何发扬传统文化艺术,建立多元的文化艺术格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作为培养未来设计师的现代设计教育更不例外。我国的设计教育多年来一直以构成设计为基础的西方设计理念,从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一直囿于其设计理论框架中,为了让构成设计更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我们必须要打破長期不变的教学内容,探索适合国情的教育模式是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艺术设计专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发现问题并仔细分析问题的症结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受全球化影响,传统文明被淡化
   在以往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由于政治交通等因素,民族性和地域性等传统文化元素能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但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信息正在不断地进行共享,民族的独特性正在变得模糊,不论是生活方式、思维理念都变得越来越相近。对于构成设计来说,它是现代设计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与造型技术的基础课程,强调对形态的分割与组合以及用点、线、面、体等构成元素去重组成具有美感的形态。在课程中,会出现大量的科技英文词汇,如放射、色谱、纯度等等,学习英文词汇目的是让学生接受最新、最先进的理论,这些科学理性化的设计方法固然是件好事,但是民族的文化根基不能因此就被遗忘。
   (二)受近代崇洋媚外风气的影响,传统文化被忽视
   中国近代之所以会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是由于清朝末年生产力低下,国弱民贫导致的。当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西方列强带着洋枪洋炮大举侵入中国,中国从“天朝上国”变成了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人的心态一下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从“泱泱大国”的优越感一下子变得自卑了起来,强烈的落差致使国人变得很迷茫。人们开始找寻出路:“崇洋”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所谓“崇洋”就是崇拜国外先进的生产力和强盛的国力,然后去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等,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全盘西化否定自我就是走向了极端。在消极的心态中一旦失去了自我就会产生了“媚外”,认为西方人比国人高贵,洋气,西餐比中餐高雅,甚至连“洋垃圾”都不例外。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必须加以批判。在遭遇了百年的文化危机后,我们要尽早确立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要的教育源泉,维护我们民族自身的文化权利。
   二、传统文化艺术融入构成设计的方式
   设计教育要起到传承设计传统和文化的作用。构成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推动整个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的融入应贯穿于构成设计教育的始终。
   (一)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当前,我国的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理论课程正在逐渐减少,这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承是十分不利的。应该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协助学生构建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做到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开设的相关传统文化艺术课程,课程可涉及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常识、民族艺术符号等。在学习构成设计时,由于是来自西方的教育体系,它强调绝对的科学化和理性化,所以经常会出现作品雷同化的情况。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没有融入自我的文化,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只有理性的认知,没有情感的输入,在作业中经常会出现不带任何感情不代表任何意义的点线面的机械重构,因为他们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复制和技术上的承接而已。这种舶来的设计理论与形式,不能够解决我国艺术设计深层次的问题和长远发展目标,最终导致中国设计师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这种现象已引起了众多艺术家、教育家的关注,通过他们大量的潜心探索,提出了“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作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的设计理念。许多享誉国际的成功作品都割不断与传统文化联系,例如第一个摘得建筑学最高奖的中国人王澍,他获奖的作品就是因为用了中国古代营造建筑的方式融入当代设计,其作品无不彰显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将传统文化艺术知识融入设计教学实践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构成设计是理性主义设计,教师在讲台上也只是准确讲述大量英文单词和对应的构成法则,为了调整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设计新型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如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历史背景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然后根据构成的法则进行二次创作,这样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方法,实现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传承、融合和发展。引导学生用构成的方式设计出传统艺术的效果,进一步加强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的艺术表现力。此外,通过讨论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主动研究其内在的知识点,这对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知识的丰富性、实践性都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考核时,可以采取相关传统文化的命题创作形式,让学生对其主题进行拓展和发散,寻找相关的设计符号,并结合所学现代设计手法加以综合运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专项性和精度。学习传统文化绝对不是简单的复古,把古典的形式直接还原,而是要古为今用,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们要对其相关的文化和艺术形式所处的历史时期、背景、产生的动机和源泉都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同时期东西方文化艺术进行横向对比,这样还能有效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水准。    (三)在继承基础上勇于创新
   “继承”需要对传统文化深入的研究,要透过其形式之实,把握其精神之真。“创新”就是在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基础之上构建现代设计文化和应用价值。这要求用新的教育模式与方法进行深入探索和创造性实践。继承是本原,创新是走向。
   1.从图像元素方面的继承与创新。在设计中构成主义是理性主义的代名词,机械、理性的学习,表面形式的盲目模仿,让最终的设计作品显得没有深度和灵魂。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体味传统文化的内蕴,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独特艺术魅力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创作设计作品。例如中国的很多传统元素的图案就运用了联想、借喻、通感等手法,把中国人的美好祝福和愿景通过相关的事物完美呈现出来。例如,在传统的艺术表现中,蝙蝠谐音“福”字,北京恭王府的近万只蝙蝠壁画就寓意“万福”之意;利用松树和仙鹤表现“延年”之意;或者利用石榴来表达“多子多福”的美好祝福。这类具备象征性的素材在民间美术中拥有丰富的可鉴资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构成设计在通过打散、切割、错位、变形、变异等设计手法,可以重现传统美术的现代艺术生命,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中国印”“祥云”火炬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尤其是“祥云”火炬中的纸卷造型、云纹装饰、中国红等传统元素,运用了现代构成和传统元素相结合的手法,将纸与火“圆圆共生、和谐共融”的创意灵感演繹得非常到位。传统艺术元素为构成设计提供创作的素材,构成设计也扩充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应用范围。开设构成设计双语课的本意是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那么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构成设计才是真正有话语权的设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从思维方面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及相互的联系,思维过程讲究辩证性,注重整体性和归纳性。如《周易》的“天人合一”之道,孔武的超越时空之理性“智”慧,老子的“致静守虑”之彻悟,庄周的“通天之一气”逍遥浪漫,诸子百家思想,乃至佛境之坦荡,禅宗之奥妙,无不强烈渗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当代科学中最重要的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知识论证和思维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和谐、统一、转化、对立等思维论点非常一致。中国艺术的美学原理与这种理念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如太极图的阴阳相合,装饰图案中的一图多义,画面构图中的留白和虚实相生等等。当独特的思维模式转化到构成设计上,就是一种新颖的创意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是超越国界的,能达到更高层次的交流。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从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进行再创作,让学生在设计中体会出传统文化艺术所带来的巨大的民族感染力。
   传统文化是经过不断丰富、发展、提升、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审美方式。我们应该自豪能拥有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可传承的、积极正面的精神方面内容,与现代化发展有着相协调、相促进的一面。所以把传统文化融入构成计教学内容中,在指导学生的设计课题中尽可能帮助他们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使其更好地融合在他们的作品中。在以后的设计教育中,我们要更加认真研究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其更好地和现代构成设计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必恒.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关键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0-28.
  〔2〕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22.
  〔3〕夏宇旭,王国君.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33-37.
  〔4〕李晓鲁.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12,(04).129.
  〔5〕杨建明.现代设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02):72-75.
   (责任编辑 徐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5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