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环境育人”视阈下的高校互动景观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校园是师生们生活、传播知识的场所,有别于其他景观环境更需强调其环境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作用。本文试图从互动景观设计的理论内涵中建构出具有教育功能的高校互动景观设计的概念:追寻高校的场所精神、提供多元感官的互动体验、塑造高校环境的文化性格。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从校园景观的动态营造探索、综合感官的互动设计、发挥景观的隐喻作用等几个切入点寻找高校互动景观设计的方法。以期通过将互动概念的引入并结合前沿科技,推进互动景观在高校的建设以达“环境育人”的初衷。
   关键词:高校景观;互动景观;环境育人;交互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135-03
   如果说,教育开启了一个民族的心智,促进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和文化的进步,那么,高等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金字塔尖”肩负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培养的使命,更影响着国民的思想深度、文化素养及精神品质。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智力来源,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柱。自1999年起,全国高等院校开始扩招,大部分老校区环境建设面临着种种困境,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离开旧址重建新校区。这种看似规模宏大的“大学城”实则缺乏了内涵和活力,丧失了大学校园固有的特色。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著名教授Amos Rapport曾经这么说道:“倘若环境对人的作用重要,设计则需加倍小心,如若不然则研究者和设计者们的大量投入和努力而为就可能事倍功半。”[1]当学生们走入一所学校时,学校的花草树木、方寸之间都在与他们进行着无声的交流与对话,无形中学校的环境成了最直接也最重要的育人资源。“创建学校的环境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校各种环境因素发挥教育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彰显本校的文化特色,让学校成员通过本校特色的方式实现自主成长。”
   一、我国高校互动景观设计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外来文化、信息爆炸的多重冲击,当代大学生的困惑也接踵而来。不可否认,部分的大学生显现出信念缺失、思维僵化、贪图物欲的状况;在情绪上也表现出容易悲观、消沉、失望。高校如何营造适应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的这一使命变得越来越迫切。
   正因为校园景观承载着校园的文化和历史,是师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所以应有别于其他公共环境,遵循其自然质朴、庄重宁静的特点。但因校园又承载着学生们学习、休闲、生活的功能,因此不同功能的环境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法来表达校园的多样性,自由度和包容性。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培养学生的思想,提高学习效率,并悄然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自然观的形成。交互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使用语言或行为进行交互和互动的过程。互动景观源于现代景观生态学理论,它是从现代社会中人们与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思考出来的,比如冷漠甚至相互伤害。鼓励人们学会从以平和的心境待人接物,由内而外的体会与世间万物体愉悦交流的过程。具体到高校互动景观的设计是期待通过研究大学生行为、心理对所处环境的需求,合理化形式和功能的配置,协助开展相关的互动景观活动,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景观的教育功能。
   二、我国高校互动景观设计的概念建构
   (一)追寻高校校园的场所精神
   校园是师生生活、学习、娱乐以及情感交流的场所。因此,校园环境不仅要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有不同的功能和形式,还要突出精神,赋予意义,这就是“大学校园的地方精神”。人具有社会和自然特征,而“自然属性则是人”最基本的属性,但它在逐步社会化中慢慢消失了,這不得不说一种退步。倘若我们认为高校校园里的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物代表着师生的社会属性,那么高校校园景观的配置理应弥补师生的自然属性。本文所提到的所追寻的高校校园的场所精神旨在带给师生身、心灵的关照,即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满足。以人为本、注重沟通交流、尊重自然的互动景观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缺。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就以“再生景观”为设计概念,尊重原有的校园生态环境,还原了原生场地中的山地景观和谷地景观。以保留土地,植被,农田,水渠等原始自然纹理的原则,并以重新雇用的形式让原本生活在校区的居民继续开展农业活动。这样的设计思路以自然演变的方式在无形中保护了生态,还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全年环境的变化。
   (二)提供多元感官的互动体验
   通过心理学、行为学研究发现人的五官同时接收外来刺激所产生的信息量是单一器官接收外来刺激产生的信息量的数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这就是联觉的特点。提供多元感官的互动体验不仅能给师生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更能激发师生内心感悟以及情感的升华。通过“观”景,欣赏各色各样的风景给人带来视觉的冲击;通过“摸”景,感受不同材质的触感;通过“听”景,听风、听水、听鸟语蝉鸣;通过“闻”景,闻花草的芬芳,沐浴芬多精。师生们切实地与环境产生互动,缓解疲劳、松弛身体,将人的行为和景观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设计驱动,通过设计去叩问人的思想,将无形的精神转化成有形的作品,对师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北京双井恭和苑养老机构结合老人的生活习惯在园内设计了园艺劳作区,通过简单的种植活动来鼓励老人参与活动,达到锻炼身体放松心灵的作用。
   (三)塑造高校校园的文化性格
   近年来许多高校面临着场地紧张的窘境不得不向大学城开辟新的校区,经验主义的驱使导致高校景观设计千篇一律,每个学校的自然脉络、文化脉络都不尽相同,绝不可能用统一的规划进行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如何梳理高校的文化脉络才能塑造高校校园的文化性格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大学文化主要包含校园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设计的过程则是将这些校园文化进行元素提取并物化的过程。此外,还需将学校的文脉和对学校所处的自然场地的解读结合,尊重和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性,两者合一去诠释校园的文化性格,将高校校园景观所具备的美学功能、自然功能、教育功能等最大化体现。同时,也是通过这样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弘扬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彰显大学精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它会默默地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身心。    三、我国高校互动景观设计的方法探索
   (一)校园景观的动态营造
   倘若说设计的缘起都是对自然的参照,当使用者徜徉在这样的空间里将能体会到找回自然属性的美妙感受。在Jacques Simon的设计理念中就常在考量人与场地的关系中融入运动的意识,希望激活人的身体意识,倡导人们用身体去感知世界,探索环境。
   高校校园环境受环境特征的限制动态性相对较小,但在区域中营造变化可为整体带来意想不到的动势。“威尔士国家植物园内设计有一块绿地呈波浪形铺设,在平坦的空间内天然形成了一块另类却又梦幻的场所。”人们把自己幻想成与环境共存的植物,在阳光的沐浴下放松身心灵。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就是将农业景观“复制”到校园中城市中营造了场所的动态效果,形成新的审美愉悦的动态效应。
   (二)综合感官的互动设计
   “环境心理学认为,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无法忍受的,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会生发痛苦、厌烦的情绪,甚至有损健康”[2]环境行为学理论认为人脑仅在海量的刺激信息中筛选出有意义的进行保留。不难观察到学生们常常因为身处熟悉的环境进而对周围的刺激视若无睹,当我们对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感到麻木是非常可怕的情景。2001年,通感的作用被加利福尼亚大学的V·拉马钱德兰博士和查理德·哈伯德的研究所证明。通感是指由一种感觉诱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比如视听通感、视触通感等。自然环境中各形各色的动、植物构成了环境中人类的视觉要素,其中物体颜色所产生的远近感、动静感、温度感对人的身心理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比如,师生沐浴在暖色系的环境中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在相对冷色的环境中则可试着放松心情,让身心感受平静。而漫步校园中,风吹拂树叶发出的沙沙响声,树梢上的蝉鸣鸟叫都奏响了大自然美好的乐章。身处其中,忍不住伸手去触摸身边的花草树木:带刺的、光滑的、丰厚的、毛茸茸的……
   这些简单的动作有助于触发人类的触觉神经并激活感知系统。作为设计者的首要任务,有必要在互动景观设计中调动综合感官,使人与环境产生共情进而主动参与进来。
   (三)发挥景观的隐喻作用
   景观是物质和文化碰撞出的产物,是人类意志的主要体现。回溯中国景观设计史,不难发现它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具体投射,也是中国各时代各方面发展的真实写照。在设计景观这个过程中,人们承担着改造环境的任务,同时也从环境中汲取知识。通过与环境的交流实现了人和环境、人和人、人与社会等的交流协作。
   大量的视觉元素构成的校园景观刺激着师生们的感官,设计的责任除了“制造美”更需兼顾审美者的内心感受,通过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们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体会到设计师的意图。
   四、结语
   高校校园景观承载着大学历史文化精,可以说是大学室内课堂的延伸,是学校教育的隐性课堂。”然而,高校景观设计缺少隐喻、特点弱化;空间尺度巨大,场所缺乏生气;以经验主义进行建设的情况屡有发生,使得景观设计徒有形式,失去了环境育人的功能。目前,互动景观设计研究仍然是一个相对冷门的研究课题,针对高校互动景观世界的研究更是少之甚少,大多数研究只是将互动景观中的某一部分理论进行阐释,大多数是基于国外相关案例展开的简单讨论,但通过对“校园交互景观”“互动景观”的等相关课题的阅读和分析时,也不难发现校园互动景观今后的发展趋势。
   未來,环境教育的设计理念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校园景观设计也将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其的研究需要综合教育学、心理学、设计学等等多方面的知识,也急需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士交流协作、综合思考才能深入研究这一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尚智,王英,原霁虹.高校药用植物园的环境育人功能与实施途径[J].药学教育,2014,30(02):54-57.
  〔2〕林墨飞,李禹.互动型高校景观营造探究[J].美苑,2010,(04):50-51.
  〔3〕白华,黎开谊.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65-68.
  〔4〕何人可.高等学校校园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85,(02):94-96.
  〔5〕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06):36-43.
  〔6〕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8〕杨秀芹,尚海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解读与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0,(06):3-5.9.
  〔9〕汪赛群.基于传承与共生理念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10〕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1〕(日)相马一郎,佐右顺彦.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12〕赵晶晶.基于主题文化的高校景观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13〕王福刚,石铁矛.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以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86-489.
  〔14〕钱品辉.互动价值的实现与情感价值的回归—环境育人理念下的体验性高校校园景观形象设计[J].艺术百家,2014,30(01):202-204.
   (责任编辑 徐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50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