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教育回归本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育即成长,即人的生命的成长,教育离开了生命将无从谈起,也无从实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育的本源是对其人性的培养。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具有德性,他们的学业水平高才有价值,聪明才智才更有益处。
  一、教育的现状
  在许多家长甚至很多老师的眼里,好的学校或好的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能考高分,以便将来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以这些家长对子女经常说的话就是:“孩子,我现在不能给你一个快乐的童年,将来会给你一个幸福的成年”“孩子,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的指引下,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被培养成一台台做题的机器,疲于应付“题海”“补课”“兴趣班”“奥赛”。教育越来越远离其初衷,不以人的生长发展为目的,而是为了完成某项功利性的任务而进行。
  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其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功利性的现象: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尖子班”“重点班”“火箭班”等,把孩子从小就以分数的高低划分为三六九等。当我们在享受高升学率的时候,有多少人会体会到孩子们内心的情愫呢?孩子们为了家长和老师们的期盼,为了抢占分数的制高点,不得不从小小年龄开始承载如此的重负。机器处于长久的高速运转都很容易出问题,更何况我们血肉之躯的小小生命呢?于是,在我们高压的知识灌输之下也出现了一个个难以捉摸、难以管束的心灵,甚至出现了用血和生命为代价的惨痛教训。因此,教育必须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与教育的相关性,让学生的学习成为生命自主成长的需要,变“被动学”为“我要学”,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育的本源
  (一)教育与生命
  教育离开了生命将无从谈起。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阐明了儿童各个成长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教育要遵循自身的规律才能抓住儿童认知的关键,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时下的很多家长,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提前学习并参加各种补习班、培训班。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是孩子童年快乐的缺失,还可能导致孩子将来人生道路上更大的成长隐患。基于此,我们的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生命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教育成为生命发展之需。
  (二)教育与人性
  教育中的人性,简言之,就是教育要关注人的德性,满足儿童的心灵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引领他们成长,让他们通过教育走向人性的光辉,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真,这样培养出来的个体才可能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教育的本源才得以体现。
  生命的成长、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究竟有何需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生命的个体都希望得到关心、照顾和尊重,精神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更细致。当个体尊重和需要得到满足后,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爱和关心。教育就应从这里出发。
  教育,要“不忘初心”。教育的“初心”,就是带给孩子们快乐,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能够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通过教育,使学生的善良、尊重、正直、真诚、宽容、坚强、感恩、探索、敏锐、创造等美好的品质得以展现。毫无疑问,一个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社会。诚然,这样的教育才真正回归了人性。
  三、实施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着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多角度评价学生,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态度,沟通、协调及创新能力。
  那么,在新高考背景下的今天,究竟该如何多元化去评价我们的学生呢?新高考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一)评价目标多元化
  首先,评价目标应是全面的。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不能仅关注升学率,对学校的评价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特别要关注学校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涉及到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习惯、意志品质、兴趣、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沟通、协调及团队合作能力。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往的评价主体通常是指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而学生只是被评价者。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往往是片面的,也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因而会导致很多问题。学生在评价中因为是被动的,往往会因为老师的评价而造成很多的心理压力,甚至会出现逃避被评价的现象。在新高考背景下的今天,我们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科任教师评价、班主任老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以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机构进行评价等。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仅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可以涵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等诸多方面。当学生自身参与评价中,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他的自我教育能力才可能不断地提高。
  (三)评价内容多元化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是以单一的考分为标准,这样的培养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学生只能变成一个个考试机器。新课程标准评价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具体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是合格的社會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评价方法多元化
  以往我们常常以学生考试分数高低的方法去评价学生,仅凭分数的高低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非常局限。众所周知,人的诸多方面是不能用分数来定量的,如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就不易量化。再者我们知道,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怎能仅凭一种方法去衡量所有的受教育者呢?因此,我们强调评价学生的方法应是多元化的,用多元方法从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去评价学生,这必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作为教育人,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让我们从教育评价的改革入手,破除“一考定终生”的做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差异,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评价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教育关注生命、关注人性,让教育回归本源。
  责任编辑 黄佳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6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