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空间感知”核心素养的培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直接关乎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師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践者,课堂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空间感知”是教师须着力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也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那么,在有限的课堂里,如何培育学生的“空间感知”这一核心素养呢?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核心素养  空间感知  课堂教学
  随着“后课改”时代的到来,中考历史与社会命题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强,考查内容逐渐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移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查考,折射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新课改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培育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本学科教学中。
  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以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空间感知”这一核心素养。
  一、基本概念界定
  1.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接受学校教育逐渐形成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是立足于学生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需要。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性课程。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与社会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主要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四大要素构成。
  2.空间感知
  “空间感知”是指借助地图、图表等工具认识区域、分析区域,进而发展区域的一种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主要由“区域认知”和“人地观念”两大要素构成。从而形成客观、准确的认识。
  区域认知,指对有关区域的位置、特征、差异、联系等进行解释、比较和说明,就有关区域进行归类(归纳)、概括,并展开综合分析;
  人地观念(即生态意识),指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具体反映在看待“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如何协调”等问题所持的见解与态度上。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在课堂。在历史与社会学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学科教学的首要问题,也是备考的关键所在。如何培养学生“空间感知”这一核心素养,为此,我在上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一课时,有意识地进行了实践和探究。
  1.着力解决教学关键问题,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社会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指在历史社会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解决、避免或克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问题。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解决好教学关键问题将直接影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一课教学中,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了着力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在探究“了解区域的变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图说区域变化的策略。
  先用多媒体出示1972年的星宿海和如今的星宿海两张照片,让学生进行比较。然后设问:
  (1)区域认知:图片星宿海位于哪里?综合视野:图片反映了它的哪个方面的变化?——认识区域。
  (2)综合认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分析区域。
  (3)人地观念和综合运用:这种变化对现在的区域发展有何启示?——发展区域。
  通过解读区域内的发展变化以及图中信息,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明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要素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彼此相互关联,由此建构起历史与社会“空间感知”核心素养的基本思维框架。
  2.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前的变化,强化学生“空间感知”核心素养的养成
  所谓历史眼光是指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环境下分析问题。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从来就存在的。它们是特定时代和特定环境的产物。每一个时代都将面临每个时代的问题,而不同的时代将面临不同的问题。有些问题会贯穿于不同的时代,但其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会有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问题本身和产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在探究“如何看待区域的变化”这一教学内容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观察自己所在学校、社区或家乡的变化,评析这种变化的快慢和好坏。我对教材进行了变通,把北京换成了学生所在的城市。首先多媒体出示:绍兴交通的变化(1990年——2016年绍兴高速公路里程和机动车数量的变化),然后让学生看图说变化并用历史的眼光去评析这种变化的快慢和好坏。通过前后的对比,学生就会发现绍兴因机动车数量的增加而带来的一系列的变化。例如:绍兴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带来的影响,在不同的人眼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1)表明绍兴市的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2)人们外出更加方便;
  (3)给交通带来沉重的压力,如堵车、停车位难找等;
  (4)使环境遭到污染……
  通过上述的引导,最后得出结论:生活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无论这些变化是否令人满意,都是历史发展的过程。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前的变化,我们就能对正在发生的变化做出正确的评价,在评价这种变化的过程中,其实学生就是在感受时空的变迁,感悟生活的意义。
  3.学以致用,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学以致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力,是空间感知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所在,也是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即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产与提升。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学习和体验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
  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探究课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板块,把探究落实到实处,学以致用,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一课中,以“说说周边区域的变化”的主题探究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最为熟悉的身边的区域来写一写它的发展变化。选择的区域可以是一条街、一条河流、一所学校或者是一个村落等等。然后指导学生要了解周边区域的发展变化,必须搜集相关的资料。资料的收集可以通过网上搜寻、实地考察、访问调查、去相关部门调取资料等方式,并强调应学会对资料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删选。最后要求学生对选取的区域进行评说。在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探究现实问题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思维层面上构建起系统、完整、丰富的学科思维体系,并通过课程实施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从而有效地促进和提升学生“空间感知”的养成。
  结语
  总之,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树立起立德树人的教育观,扎实推进三维目标的达成,唯有此,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武营、李元平、郑云清 主编. 初中地理教学关键性问题指导[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浦口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7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