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用新方式演绎作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文被称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凭借传输的高速灵活、图文成像的丰富多彩以及影音素材的声情并茂等优势,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微课将中学作文教学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层次条理、素材选择、修改润色、佳作欣赏等各个环节中的重点、难点与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结合起来,使习作教学更加灵活高效。
  一、有效激发欲望,点燃写作激情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写作能力的第一步,是唤起学生写作欲望的有效措施,也是写作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如学习写景作文时,我把身边的校园、家乡的景点录制成小视频,配上轻柔的音乐。学生观看时沉浸其中,我顺势让他们交流自己观看后印象最深刻的风景,个个踊跃发言。有学生说:“平时没发现校园有多美,在老师的视频中看到了校园里刚发芽的嫩叶生机勃勃,像绿色的小精灵……”有学生说:“我看到草地上缤纷的花朵在阳光照耀下像一颗颗宝石……”发言精彩纷呈,让我惊喜不已。我继续鼓励他们说:“大自然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睁大眼睛,静心观察,用我们的慧眼把自然的美挖掘出来。”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了他们描绘心中美景的兴趣,有了表达的欲望,作文就不再是苦差事。
  二、重现写作情境,引发自主创作
  微课能够打破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运用生活中的点滴来创设情境。采用视野广阔的媒体带着学生走进生活时空,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重现客观真实的写作情境,很好地将学生的写作与社会生活联系到一起,弥补了学生的“生活空白”,唤起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诱发学生敞开心扉,从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上学时父母送别,这个情景学生是经常经历的,但学生对此缺少感受。我在教学中借助微课展现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孟郊古诗《游子吟》中老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的场景,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攀爬月台的背影,现实生活中开学时父母肩扛手提送孩子的镜头。平时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以特写镜头展现,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聚焦了他们的情感,调动了他们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回忆联想,发现生活中的一语一事皆关情,甚至起到化解学生和家长间存在的隔阂的作用。这寻常可见的场景以微课形式引入课堂,成了学生感悟亲情、感受真情的一个触发点。学生文章中的内容记叙描写的虽然是生活琐事,流露出来的却是汩汩真情,而且不再千人一面,每人都能写出个人的幸福情感,每人都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没有发现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心灵的生活是荒芜的。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不仅能够触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让学生拥有关注现实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受体悟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能力。在生活中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真情的话语……能让学生敏感的心灵激荡起涟漪。当生活中的美好遇见敏感的心灵,便开出了永恒的花朵。
  三、整合教学资源,打开写作大门
  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生的、学校的、社会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与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再制作成微课,恰当运用到作文教学中,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讲授《黄河颂》一课,由于学生中从未见过黄河的有很多,教师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讓大家一起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声响起,学生时而被黄河的磅礴气势所感染,时而因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而自豪。互联网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学生带到了黄河边,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景色,他们怎能不乐于学习呢?教师趁势让学生写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自己的感受或者进行仿写,体裁不限,写出微作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视听并用,说写结合,让学生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大大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并提升了联想思维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写人要抓住特点”系列作文课时,引入了微课“人物的神态描写”,该微课整合了多种教学资源。首先呈现的是“表情帝”杨迪在《快乐大本营》用神态演绎神曲《忐忑》的视频,学生对《快乐大本营》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当这段表演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欢呼雀跃。在此基础上,我把镜头分别定格在杨迪的乐、怒、惊、哀四个方面,然后将这四种表情慢镜头播放,有的放失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适当表达。接着将教材里《观舞记》《老王》两篇文章的人物神态描写文段整合在一起,再配上应景的音乐,让学生体会神态描写的妙处,并归纳出三种神态描写的妙招。最后用一段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并辅以习题巩固练习,为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写好人物神态打下基础。
  总之,微课的注入为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时代的需求。相信只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从多角度、全方位出发,巧用微课优化中学作文教学,一定能使习作教学更高效,使作文课堂更灵动。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教育局(734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7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