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远程协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远程协同课堂”是指利用网络和视频技术,由主讲教师在主教室完成讲授任务,从属课堂获取主课堂教师的授课影像和资料,实时同步聆听教师讲解,在从属课堂的助讲教师协助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面向小学生学习的课堂。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例,阐述“远程协同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路和主要流程,以及实践后的思考,以期实现区域资源的共享,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远程协同课堂;主讲;助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8-0083-03
  从2015年开始,在学校校长室的引领下,教师们开始探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受“远程课堂”的启发,提出了“远程协同课堂”。教师们借助网络平台,在小学开展了新型课堂教学的尝试。
  一、“远程协同课堂”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一)“远程协同课堂”的概念
  “远程协同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和视频技术,由主讲教师在主教室完成讲授任务,从属课堂获取主课堂教师的授课影像和资料,实时同步聆听教师讲解,在从属课堂的助讲教师协助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面向小学生学习的课堂。与传统的“远程课堂”不同的是,“远程协同课堂”不仅设置了主课堂的主讲教师,从属课堂内同时配备有助讲教师,原有的单一授课方式改变为由主讲和助讲教师协同完成,除了主讲教师担任经典讲授外(一般以知识点碎片的形式),尚需要与助讲老师进行充分互动,安排助讲教师与自己所在教室学生的互动,以及多地学生的互动。采用“远程协同课堂”组织教学,在发挥优秀主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助讲教师的讲解和存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从而提高总体课堂的授课质量。
  (二)“远程协同课堂”教学实践的背景
  1.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探索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克服教育教学的地域与时间限制,填补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的鸿沟,缩小教育发展不公平的差距。从学校层面来讲,传统的单一的班级授课制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堂上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深度和广度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等等,引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寻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校实际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交流平台层出不穷,微信、视频等给人们的学习和交流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方式也向更便捷,更方便的方向发展。学校开始迈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方便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使课堂发挥最大的效能。网格教室是集摄像、录播、转播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室。这些硬件设施为“远程协同課堂”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近几年来班额数逐渐增多,每年都有部分新进教师加入,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名师进行示范指导。
  3.四校联盟共赢的需要
  学校与浙江、上海等地的三所学校结成四校网络联盟,每学期都根据既定计划开展网络交流活动,如网上集体备课,网络研讨课,学生网络互动活动等,网络是各个学校分享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远程协同课堂”在对外交流,借鉴经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实现四校共赢的目标上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二、“远程协同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与流程
  (一)基本思路
  “远程协同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主讲教师为核心统筹调度,担任主讲任务,助讲教师课外协作备课,课堂协同授课,课堂实时反馈,依序补充讲解。主助融合呈现,上下增强互动。
  以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一课时课堂教学为例,在“远程协同课堂”教学中,以网格教室为主教室,市名师王老师为主讲教师,五(1)和五(2)班的教室为从属教室,祝老师、张老师为助讲教师。
  (二)主要流程
  1.建立研究团队
  研究团队主要以备课组为单位,五年级语文备课组共有13人,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践团队,由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骨干教师和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富有激情、追求高远的年轻教师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课堂实践;一类是观察团队,他们对“远程协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观察诊断,提出修改意见。另外研究团队还聘请了学校信息技术专职教师为技术顾问,处理课堂中可能出现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突发状况。
  2.课前文本研修
  研究团队对《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深度研修,主讲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构想向团队介绍,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学生认知的难点突破和本课教学重点的凸显提出各自的想法。主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整改,确定好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布置助讲教师的任务,观察团队明确各自的观察任务。《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主讲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整合,重点进行四个“一”的教学任务,即“写好一个字”“掌握一个词”“弄懂一句话”“学写一封信”。助讲教师在从属教室注意维持纪律,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协同完成主讲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观察团队的教师对主教室和从属教室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回答次数、师生互动时间等方面进行深入观察。
  3.主从教室直播调试
  主教室选择在网格教室,从属教室就在学生正常授课的教室,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利用网络实现主教室的直播、录播和从属教室的接收功能,同时,为了实现主从教室的师生、生生互动,主从教室分别安排一台摄像机进行双方教室的摄像和传输,另一方面专职教师调试好音响、视频等,保证课堂语言传播和图像展示的清晰度和速度。
  4.聚焦课堂教学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主讲和助讲教师就位,观察团队分别安排在主从教室进行课堂观察。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作家卡片导入
  主讲教师课件出示课文中“作家卡片——高尔基”的相关资料,提问:你对高尔基还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从而对高尔基这个人物形象有初步的了解。主教室的学生交流结束以后,在从属教室助讲教师的协同下,从属教室的学生也可以交流自己课外搜集到的高尔基的资料。
  (2)写好一个字
  主讲教师指导生字“妻”的写法。课件出示“妻”这个字,师在田字格内范写,提醒要点:“妻”的横划特别多,写的时候,横划间距要相等,中间一竖露头不露尾,女的撇点张开的角度小一点,关键的主笔这一横要上托下盖。
  主讲教师在示范的时候,助讲教师同步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写字过程出现的错误。
  (3)掌握一个词
  重点理解“姹紫嫣红”,结合平时的学习经验,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理解这个词?主从教室的学生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主讲教师和助讲教师分别给予评价。
  (4)弄懂一句话
  在课前,助讲老师已经将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文提出的不懂的问题进行梳理,并且归纳出一个主问题:怎么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
  在主讲教师提出,学生读课文的时候,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助讲教师向主讲教师提出共性问题,由主讲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学写一封信
  学生在读懂高尔基给儿子写的信后,教师指导学生写回信。主讲教师在评价完主教室学生的回信后,助讲教师选择从属教室的学生回信,请主讲教师进行批改评价,让学生学会根据来信写回信的方法。
  (6)质疑
  授课任务完成以后,主讲教师要留有时间给助讲教师和学生互动,对本节课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然后引发师生、生生讨论。
  5.课后主题研究
  研究组成员观看课堂录像回放,主讲教师就本课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助讲教师从学生层面的学习完成情况进行汇报。观察团队的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点有所侧重地进行评课,主要对“远程协同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式的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三、“远程协同课堂”实践的思考
  “远程协同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课堂打开了教师的专业视角,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教育均衡
  “远程协同课堂”相对于普通的班级授课制,具有灵活性,不受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学习先进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比如邀请四校联盟中的上海、浙江的老师远程教学,在“远程协同课堂”中不同地域的老师、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开展真实而有效的面对面教研,这对于教师、学生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转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遠程协同课堂”教学的实践,要求小学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与专家、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共同合作,可以向主讲教师提问,可以和学生互动,课堂的参与度更高,关注度也更高。教师也要像学生一样,不断学习,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才能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关注学生成长,促进个性发展
  “远程协同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讲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的地方进行指导,助讲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更广,研讨的时间也更多。
  (四)推进课堂改革,形成持续提升
  “远程协同课堂”教学活动从开始的准备到后来的研讨,形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活动,它既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施,又关注活动前的准备和活动后的延续。所有的教师在连续活动中不断得到提升。
  “远程协同课堂”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无法及时处理在课堂上出现的技术问题,还有学生互动时间过长,有时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主讲教师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目前,学校已经将“‘远程协同课程’教学实践”作为校本研究课题,吸引除了本校教师以外的各地的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实践中,课题组成员期待在不断地研究中,在不断地总结提升中,形成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全学科覆盖,在区域内推进,形成区域特色,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责编 韦淑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3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