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将有效性和趣味性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在有限的40分钟教学时间内需要提高小学数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那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是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有效性;方法研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总之,只有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学习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一、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教学问题
  首先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能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数学本身的多变性和趣味性未能够充分发掘。教学的模式过于单调和乏味,同时课堂的板书也比较严肃和古板,所以教学气氛是压抑的,学生对于数学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了厌烦数学的心理,对数学热情不起来,也没有好的学习效果。
  再来就是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课业繁重,学生的心思复杂,对于数学学习的定位就不够准确。目前我国的教育形式给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课业的烦恼也让他們对于学习的目标不够单纯。学习数学的时候积极性不高,完全是教师要求下被动地进行学习,同时也会在家长的期望下进行学习。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和教师沟通的比较少,只会埋头进行学习,几乎也不主动地去尝试新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数学学习就更加没有趣味性可言。
  还有就是现在中国的人口数量众多,教学任务繁重,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资源也有限,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性格把握不够到位,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保证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和趣味性的办法
  首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以学生为主,将学生放在主体的教学位置,教师要将自己的定位抓住,将自己放在辅助地位,尊重学生鲜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教师和学生达到配合默契,师生之间如果沟通默契,上课时候也会发现上课的效率非常高。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比如说在讲到“平移、对称和旋转”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去理解什么叫平移,什么叫旋转,什么是对称。学生自己先去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概念,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就可以更好地记住所学习的知识。也就是基础的平移,旋转的概念。教师可能大多都是通过板书的方式或者是带着学生来看课本进行讲解,那么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不够好。如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那学生通过看视频和图片就能够很容易理解知识概念,同时因为视频是课堂上不容易见到的东西,所以学生会有新鲜感,也就会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会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讲。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想象一些去过的游乐园做的项目,比如海盗船、过山车等等。通过对这些娱乐项目的列举,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分类,就可以直截了当地将平移、旋转的概念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了课堂的趣味性。
  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教师需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数学的学习不单单是数字罗列和图形的叠加,这同时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学科。教师想要学生的数学基础变好,就需要教会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方法,比如说在教学铅笔有多长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桌子进行测量,包括自己的身高,书本的长度等等,让学生对于一切熟悉的东西都有了最基本的长度的认知之后再来估测铅笔的长度,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猜测、丈量出铅笔的长度。由此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不仅能够学习到课本中的知识,还能够增长额外的数学知识,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提高了数学的有效性。
  还有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总之,对于刚刚踏入学习生涯的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可以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参考文献:
  [1]林丽云.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138.
  [2]王珏.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策略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4):59.
  [3]张秀玲.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6):72.
  [4]唐龙建,王丽华.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策略探讨[J].才智,2016(18):119.
  [5]刘冬雪.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质量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7):147-148.
  编辑 温雪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5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