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跨学科教育视角下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决策息息相关。在当今知识爆炸和信息泛滥的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多方面信息的冲击,高校的心理学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跨学科教育作为新的视角,为大学心理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跨学科教育;课程改革;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221-02
  一、跨学科教育的内涵
  知识爆炸和信息泛滥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这一情形下,着重考查学生对已有分科知识的记忆和储备能力的传统应试教育日益暴露其不适应性,而对具体情境下潜在知识有用性的良好判断能力则显得尤为珍贵而重要。基于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为“优胜”标准的背景下,学生倾向于忽视各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沉溺于“某些”知识模块的细节。而跨学科教育的主旨是将“教科书导向的应试教育”改造为“问题导向的跨学科教育”,强调的是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关于任何知识模块内部细节的认知,把求解问题中涉及的各个学科的知识模块串联起来,让学生通过批判性思考寻找合用的知识,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新知识与创造的过程。
  二、心理学与心理学课程改革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互碰撞,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心理问题频发。心理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心理学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指导性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开展心理学课程、普及心理学相关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丰富人生体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也逐渐加强了对心理学这一学科的重视,大学心理学课程改革在不断地进行中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然而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心理学课程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出心理学课程应有的价值。
  三、跨学科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学课程改革
  1.教师素质。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心理课程教学中,教师素质对于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提升教师素质对于心理学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问题导向的跨学科教育,应以心理学这一学科的核心问题为教学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跨学科教育,学生头脑里逐渐形成一幅远比以往应试教育更完整的知识地图。跨学科视角下的心理学教学是以一个核心问题贯穿心理学中的诸多知识模块来展开课程的。而每一个知识模块又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导向展开。跨学科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学课程改革对从事心理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热爱心理学教学工作,精心设计和准备课堂内容,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总之,跨学科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学课堂教学更注重整合课堂内容,注重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而且,在跨学科教育中,学生也不能只是被动的受众而是平等的实质参与者,师生互动,让跨学科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学课堂成为一个真实显现核心问题的多种个性化求解路径的场所。
  2.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为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有关的“场景记忆”,也称为“温暖的记忆”,跨学科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学课程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改造传统的教室,形成“跨学科起居室”。在跨学科起居室里,学生分组随意坐在几张圆桌旁,讨论和提出他们希望求解的心理学相关问题。在课程的开端,教师仅仅陪伴学生们探讨他们希望探讨的问题,仅当各组学生的议题通过对话形成新的初始问题之后,教学才可继续延展。与蒙台梭利教学方法一样,教师只是教室的教具。教师陪伴学生思考,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可能的通常相互冲突的思路。起居室的格局,围绕圆桌的讨论,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使学生接受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以及经典实验案例,让心理学的学习不再古板枯燥,而是充满趣味性、人性化,形成更好的情境体验。(3)案例教学与回归常識。清晰准确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将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如现象、概念和原理等)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因此,跨学科教育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授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时刻返回生活常识,将心理学理论知识点与社会中常见的现象相结合,绝不放弃知识对生活的敏感性。(4)批判性思考。此外,还应尽可能多地安排课堂讨论,为每一重要观念界定合理范围或讨论使这一观念悖理的反例,即进行批判性思考。
  3.小组合作。跨学科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为5—7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围坐在一起。上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问,或主动抛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广泛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随时观察各小组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解答他们的疑惑,或是激发他们提出新思路。学生可以通过组内及组间讨论,逐渐厘清思路,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修相关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教师通常也会布置小组作业。小组作业并非传统教育中有标准答案的课后习题,而是小组学生自行讨论并提出一个他们认为重要的某一现实问题。然后,由学生搜集数据、相关资料,查阅文献,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论证之。小组的同学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或给出建议,参与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课堂所学的主要内容,也能够使学生时刻保持对教科书中知识点的批判性思考,同时小组合作也提高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4.课堂内外。由于跨学科教育强调问题导向及独立思考,因此要鼓励学生围绕感兴趣的心理学问题进行自修。学生除了阅读心理学课程相关的书籍外,还应大量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其他书籍,以发展其独立发现并求解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外培养也是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培养可以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可以借助于邮件、微信群、博客、读书公众号、科研项目小组等多种形式的课外学习方式作为心理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这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心理学的热情和创造性,而且在兴趣基础上的实践过程中也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同时,心理学的课外培养也注重小组合作,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结成小组,一起来研究和探讨问题,理论结合实践,也可以促进同学间的交往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发展,提升相与之情。
  5.评价维度。跨学科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学课程评价,应采取自由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推动我国心理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到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互相评价的活动中,从而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跨学科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学评价维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相与之情、向上之心、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就个人而言,向上的努力未必需要与他人保持相与之情;而就一个群体而言,向上之心是以相与之情为前提的。而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又与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密不可分,突出跨学科教育中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同时,结合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互相评价以及教师的评价,可以促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思想、意识和知识技能等,促进其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当今社会也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爆炸”的知识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个知识爆炸、盛产焦虑的时代对高校心理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高校心理学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今后在社会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发展,社会的未来提供支持和支撑。
  参考文献:
  [1]汪丁丁.青年对话录:我的教育生涯[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10.
  [2]汪丁丁.跨学科教育文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5.
  [3]荆婵.从社会性视角分析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趋向[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70-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03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