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导师制对生物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科研能力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实际,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学生参与科研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出解决方法,为导师制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导师制;创新;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0-0219-02
  2018年2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通知中指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体制机制。因此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水平和增强本科生综合能力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课题,而作为生物类专业本科生,其科研素养和能力培养是本科培养考查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如何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实践证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导师制由来已久,起源于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牛津大学,于1938年引入中国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1952年学分制改学年制的影响下退出中国高校。后来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转变背景下,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于2002年率先重启本科生导师制,引领了各高校新一轮本科生导师制热潮。在此形势下,青岛农业大学于2003年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经过十余年的实践,确立了一些较为全面的规章制度,各方面的经验也日趋完善。
  笔者就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对导师制培养模式、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如何继续增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导师制培养模式
  1.导师制模式。导师制是一种双向选择全程指导的模式,即在大一下学期开始由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一般一位导师只有3—5位学生名额,并在此学期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常识、安全、常用仪器设备和基本实验操作流程培训。在此期间,导师对学生进行充分观察和了解,便于因材施教,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大二时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导师对目前可选实验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课题背景、研究方案、进展现状等,并进一步进行实验细节的讲解。在随后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记录实验数据和整理分析结果的习惯和能力。鼓励低年级学生参与到高年级学生的科研实践中来。通过大二和大三学年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学生可完成文献阅读和课程论文的要求,提交一份详尽论文报告,并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工作。
  为鼓励导师制,学院制订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中有相应的评级指标,如课程论文、文献综述、创业/创新立项、毕业设计等,这些课程设置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科研实践中来并得到有效锻炼和培养。除此之外,还有各级学术竞赛,包括由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省市日益增设的竞赛等。这些竞赛包括开题答辩、中期汇报、结题答辩,整个过程监督完善,督促了学生进行科研活动。
  2.考核要求。为了规范导师制的运行,要求导师完成必要的文献阅读指导工作、课程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题目选题工作,学生可根据不同导师的要求提交实验汇报,完成规定的论文提交工作,并且大学期间通过各级竞赛、学术讲座、论文等方式获得≥4创新学分的要求。
  二、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状及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素养,因此本科生科研参与度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发放到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中,共收回有效问卷401份。调查结果如下:参与调查的401个学生中男生占49.88%,女生占50.12%;涉及的年级大一占19.96%,大二占29.92%,大三占24.94%,大四占25.18%;每周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不足8小时占74.31%,8—16小时占16.96%,16—24小时占4.49%,24小时以上占4.24%;在实验室工作中无知无觉占5.49%,观摩学习占46.38%,独立实验占40.9%,独立实验并参与设计占7.23%;实验之余对文献阅读情况:不阅读占16.96%,有所阅读但背景不清晰占72.57%,大量阅读且背景清晰占5.49%,充分阅读并追踪进展的占4.99%;与导师交流沟通情况:不沟通占3.99%,很少沟通占37.41%,及时报告反馈占50.37%,深入讨论占8.23%;你认为本科生科研对学生整体能力培养作用:无影响占3.74%,有很大提高占57.36%,显著提高占38.9%。
  从调查结果来看,本科生在实验室的科研参与度很高,但是每周进实验室时间不足8小时占到多数,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本科生课程安排比较多,另一方面要参与到多种校园素质活动中,使得在实验室工作时间少。参与实验工作的学生绝大多数都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和态度,半数学生可以独自开展相关实验操作,但是学生对文献的阅读量有所欠缺,需要导师在此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学生和导师之间有近40%交流不到位的情况,多发生在导师指导多名研究生,时间有限,因此导师应该留出与本科生交流的时间,加强直接指导。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也切实感觉到实验室工作带给他们整体能力的提高和增强。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8年,我院本科生在各项技能大赛中就获得多项奖项,如在山东省第七届生化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创新组全国一等奖等。这些荣誉的获得依托于导师的课题立项,更离不开学生的科研担当,是对导师制深入解读和实践的产物。
  三、如何继续增强本科生科研能力
  本科生上课时间多,时间分配不够自觉合理;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尚没有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课题整体把握度不够;另外与导师交流和沟通也没有一定之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因此,为了更好地运行导师制,增强学生科研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规范学生实验记录:严格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按照时间、实验内容、实验结果与分析的格式,定期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
  2.定期提交实验报告:使学生养成定期以PPT等形式进行工作进展汇报的习惯。通过实验汇报让学生的科研思维更加清晰,思路也更加明确,并且在定期的汇报中查漏补缺。
  3.导师严格指导和把关:导师定期推送科技前沿、专业的文献和期刊,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并培养学生进行文献综述的能力。定期以组为单位或以年级为单位召开组会,进行定向指导和答疑解惑,拓展学生知识面。
  4.如有可能,导师个人或学校可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会议讲座,让本科生参与其中。
  四、结语
  創新是当代大学生承载的使命,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本科生导师制是支撑创新人才发展的桥梁,为学生提供人才和资源平台,强调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将理论结合实践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储备具备高素养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聂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97-99.
  [2]兰英,周克勇,李凤翔,潘伟业,王飞.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7):234-235.
  [3]邓劼.浅谈实验室开放长效机制的建设与完善[J].教育研究,2011,18(7):538-539.
  [4]韩国君,姚海波,范传刚.本科生导师制与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结合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273-274.
  [5]任非凡,王冠,黄雨.基于“共性基础、个性培养”的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3):43-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