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DTT与PRT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对比研究了DTT与PRT应用于自闭症儿童干预的异同点,进而得出DTT与PRT应用于自闭症儿童干预,不仅要加强融合发展,还需要结合感觉统合、密集训练等多种方式对儿童进行强化干预,全面提高儿童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DTT干预模式;PRT干预模式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9-0111-02
  一、问题的提出
  自閉症是由于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异常所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特征包括不同程度上的沟通障碍、社交障碍、重复刻板行为,一般在三岁之前有所表现,常伴有智障、癫痫、多动等症状,且障碍最终体现在行为上。就目前而言,医学领域对自闭症儿童的病因无法做出正确的判定,导致无法对儿童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这便使行为改变成为矫治自闭症儿童的切入点。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是美国心理学教授伊瓦尔·洛瓦斯针对自闭症最为突出的行为障碍问题提出的一套训练技术和操作系统,被公认为自闭症儿童干预效果较好的策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在此基础上,Lovass和Koegel提出的回合式操作教学法(DTT),只能使被干预儿童大约50%的能力接近儿童的正常水平,部分问题行为仍无法解决。因此,Lovass和Koegel提出了注重技术手段培训的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针对DTT与PRT应用于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研究,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人际互动、语言沟通、行为认知及情绪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台湾地区部分学者紧跟其后,经过实证研究指出:DTT干预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自闭症儿童培养并学习行为目标。然而,PRT干预模式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正向训练改变自闭症儿童的核心行为,从而增强儿童的沟通技巧、游戏技能、社会交往行为及自我控制能力,并随着关键技能的发展,实现融合的发展性目标。本文将对DTT与PRT应用于自闭症儿童干预的理论进行研读,旨在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完善自闭症儿童干预体系与干预者对自闭症儿童干预模式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DTT与PRT干预模式的不同点
  1.训练重点。DTT干预模式的训练重点具有不明确性,在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过程中操作目标模糊不清,从而导致训练效果达不到预期标准。然而,PRT干预模式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重点除学习动力、对事物及人的共同注意力、自我控制力及自我主动性外,还包括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行为及语言能力等,其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培养儿童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
  2.训练效果。DTT干预模式以教学者的训练思想为主,儿童的学习动机薄弱,缺乏主动性,儿童在训练过程中习得的行为机械化以及对所学技能的保持性差,且泛化能力较差。当儿童遇到类似情景时,不能很好地做出反应;而PRT干预模式以儿童为主导,注重在自然情景中对儿童进行教学,使其教育环境生活化,进而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促进泛化。使儿童遇到类似情景时,能发现相应的行为线索并做出正确反应。
  3.训练的组织形式。DTT干预模式是由训练人员主导的一对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儿童的自决程度低,大多依据训练人员的示范及实施要求进行训练,训练过程过于结构化,且干预者一般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组成,不能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然而,PRT干预模式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训练,训练人员不局限于专业的训练人员,还可以由家长、同伴以及社区活动人员组成。在训练过程中,通过鼓励训练人员和儿童互换主导地位的方式,提高了儿童的主动性,进而促进了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发展。
  4.训练环境。DTT干预模式强调在高度封闭的环境中,由干预者主导,使自闭症儿童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中进行学习,遵循“刺激—反应—强化—停顿”的连接原则,即干预者给出一个指令引发儿童一个特定的反应,如果反应正确就给予一个奖励,强化儿童行为的规范性。如果没有做出正确反应,训练者便继续进行强化,使儿童在训练中形成机械化的行为应变,要求训练时墙壁尽量为白色,除训练器材外,不能摆放其他物品,以此减少对儿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避免儿童分心。而PRT干预模式注重在自然环境中,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干预者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创设不同的自然情景,并引导儿童主动参与训练,使儿童能运用创设情境中所采取的行为应对泛化到类似的真实生活情境中,以此增强自闭症儿童对真实生活情境的适应能力的发展。
  5.家长灵活度。由于DTT训练过于结构化,对儿童及干预者都具有极高的教学要求,儿童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训练,但家长不具备专业知识及操作技,无法以干预者的角色参与到儿童的训练中,导致家长几乎处于被分离的状态。而PRT干预模式则认为家长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获得专业技能,在熟悉并掌握训练方法的有利条件下,可以在自闭症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实施干预措施,使儿童在父母的训练下,既能获得有效的干预,也能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与此同时,家长还可以对儿童当日所学内容进行强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并帮助儿童改善语言、沟通及交往行为。
  三、DTT与PRT干预模式的共同点
  (一)DTT与PRT干预模式共同的理论基础
  DTT与PRT干预模式运用共同理论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预期行为标准,提高自身的技能,促进其社会交往、沟通及其他方面目标行为的发展,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适应社会环境及生存技能等能力。PRT干预模式是建立在DTT干预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训练模式,两者相辅相成,都建立在ABA理论上,以操作方式的制约性帮助自闭症儿童正向改变问题行为,参照儿童自身的特点及能力发展的水平制订个性的行为目标的训练计划,并为其选择特定的教学情境和儿童喜爱的强化物进行干预,发展儿童的适应性行为能力,促进问题行为的改善与消退。
  (二)DTT与PRT干预模式共同的操作技巧
  1.DTT与PRT共同的操作手段。DTT与PRT都是一种高度化结构的干预系统,是以分段回合式教学法为主要操作手段的训练方式,即指令、反应、强化、停顿4个基本的元素。比如,在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方面,干预者呈现出表示红色、黄色、绿色、蓝色四张卡片,对儿童发出“红色”的指令,个案会对干预者的指令进行思考并做出反应,若个案选择了与指令要求一样的卡片,干预者便及时给予奖励进行强化,然后停顿,同时结束一个回合训练。反之,则进入下一个回合的训练。
  2.DTT与PRT共同的操作原则。在训练原则上,两者都是以刺激—反应—强化的原则对儿童进行训练,以达到建立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功能性关系。比如,在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及言语训练方面,干预者了解并选择儿童自身所喜爱的东西作为刺激物,将刺激物摆放在儿童面前,引导儿童做出相应的反应,表达自己的意愿,再将刺激物作为强化物强化儿童在环境中的表达能力,促使儿童干沟通行为能力的提高。
  四、总结
  PRT在DTT的基础上将训练的机械化形式不断淡化,把儿童的兴趣爱好与自我意识功能放在首要地位,根据发展与研究重心的转移,表明PRT将不再是对自闭症儿童外显行为问题的改变进行关注,而是转向对儿童自身需求的重视。DTT作为自闭症儿童行为分析的起源,在儿童的语言及沟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PRT在DTT干预模式上进行融合发展,在儿童的情绪、行为及沟通上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增强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生活技能,由此表明,PRT对自闭症儿童的评估和干预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随着自闭症儿童身心的发展,我们不仅需要将DTT与PRT进行融合发展,还需要结合感觉统合训练,通过密集训练的方式加强对自闭症儿童在生活、游戏及社交等行为活动方面的系统性干预,为全面性地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能力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贺荟中.自然教学策略:自闭症干预的PRT技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1(04):46-54.
  [2]王振洲.自闭症儿童PRT干预模式的运用与反思[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23(05):80-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