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科院校研究生就业问题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供给侧改革的调整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就业问题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突出问题。学校在面临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挑战时,工科专业的比重逐渐增大,而文科专业则有削弱的趋势,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文科研究生便成为就业中的难点。
  关键词:供给侧;研究生;就业形势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1-0011-02
  一、文科院校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文科研究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期望值不契合
  很多学生在读完三年硕士研究生后,理论知识有了明显的提升,但社会实践能力则发展欠缺,就业能力受到局限和制约;由于长时间在校生活,脱离社会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就业形势及社会发展状况没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局限于自身的思维认识,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认知,较高地估计了自身的实力,求职匹配度比较低;还存在等待时机的侥幸心理,错过了就业黄金期,增加了就业难度。[1,2]
  (二)文科专业就業机会少,专业相关度低
  学生通过学校的校招、双选会、网投等多种形式寻求就业机会,涉及文科专业的就业招聘远远少于工科专业,而且很多招聘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度较低,学生很难找到与自身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很多学生最终选择了与自身专业无关的工作岗位,这容易使学生产生迷茫和困惑心理,不利于学生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就业规划。
  (三)学校未提供系统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就业准备不足
  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进入准大四毕业生阶段,才提供比较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及讲座;而对于研究生很少涉及具体的知识传授,学生对于通过什么渠道找工作、如何投递简历、如何筛选就业单位、如何掌握面试技巧等知识都较生疏,没有做好充足的就业准备,以致错过了就业黄金期的很多就业机会;尤其对于文科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如果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错失黄金就业期之后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四)就业观念较为传统,考公比重较大
  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较为传统,受家庭观念和地域文化的影响,认为只有事业单位、公务员等才是稳定工作,很少选择企业,即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占据很大比重,错过找工作的黄金期,一旦落榜,就业选择机会明显减少;而陕西科技大学的生源大部分属于陕西本地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不愿意选择去外地工作,局限于本地的就业单位,种种制约因素造成了研究生的就业困境。
  二、文科院校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研究生层面进行分析
  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期间,大多时间花费在上课、写论文、做课题上,很少有时间去参加相关的社会、学校实践活动,也疏于对自身进行就业规划,研究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比较高;学生学习时间较为紧张,就业准备的时间与精力明显不足;再者,学生脱离社会实践,对于就业形势及领域缺乏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自身评估不准确,很难做到人岗匹配,就业渠道过于狭窄。
  (二)从高校层面进行分析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而就业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然而,一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尽合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要不断深化,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高校对文科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帮扶不完善、不系统,未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实效性不强,研究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存在很多盲点和误区,延长了就业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不利于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优势。
  (三)从社会层面进行分析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改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素养、专业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开始就业时,由于缺乏就业技巧和知识、信息渠道不畅通,遭遇挫折,心理也发生变化;此外,社会市场经济的变化,也影响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很多学生趋向于高报酬、福利好、就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工作岗位,但与自身的实际能力有差距,形成了就业矛盾。
  (四)从家庭层面进行分析
  受家庭背景及地域文化的影响,文科专业的研究生就业观念较为传统和保守,学生家长大多偏好稳定度较高、收入有保障、风险性较低的工作岗位,倾向于让学生选择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所以文科院校的研究生就业难点普遍是就业观念过于传统和保守,不愿意转变思想,对于企业及外地工作单位很少考虑,本地适合的工作岗位偏少。
  三、文科院校研究生就业对策分析
  (一)厘清求职规划,提升自身素质
  研究生在校期间应该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多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提升自身科研能力。高校应该引导研究生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进行自我教育和参与提升就业能力活动的意识。例如多参加面试技巧培训、简历制作大赛、职场礼仪培训、化妆培训、职业规划大赛、假期实践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争取校外的实习机会,尽可能地参加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习,积累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或各类社会实践洞悉社会脉络,熟知行业规则,增加社会阅历,进一步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未来定位,进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研究生应合理规划时间,创造性地将科研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自身的求职能力。
  (二)加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逐渐加强,在本科生中开始大力开展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类课程、讲座、报告会等;但对于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依然不够重视,在研究生入学开始就应该灌输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的理念,让学生提早针对自身的专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高校要成立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生就业指导机构,设立研究生就业办公室、研究生就业调研部、研究生就业信息部、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咨询部等部门,以保证研究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应该选取熟悉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人才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知识,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较高综合素质的老师担任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开展各类讲座及报告会的形式,提升研究生就业技巧,做好学生的求职咨询工作,提供更专业的求职方法,提高研究生就业率。
  (三)鼓励研究生面向基层就业
  不断转变研究生的就业观念,调整研究生的心理预期;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供研究生进行选择;就业不只是面对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形式;高校要响应国家鼓励毕业研究生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要求,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并增加其他基层就业的渠道。高校要结合当前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研究生调整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
  (四)与研究生导师建立耦合机制,共同促进研究生就业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就业的态度和贡献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在研究生就业工作中,研究生辅导员要积极动用研究生导师的力量,定期与研究生导师进行沟通,保障信息畅通,随时跟踪和反馈学院研究生的就业进度及所面临的就业困惑;通过实施研究生就业周报制和研究生就业奖励制等制度,与研究生导师建立耦合机制;采用反馈、奖励机制调动研究生导师对开展研究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利用社会资源为研究生推荐工作,配合辅导员做好研究生就业的动员工作,定期对研究生进行就业价值观教育工作,为就业困难的研究生提供科研助理岗位缓冲就业等方式促进研究生就业。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高校应该依据就业方向、校友和市场的反馈信息,分析招生、就业的态势,通过调整学校的课程体系,保持就业和招生、专业设置的动态平衡,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指导队伍。选取与专业培养相关的合作单位,形成一种稳定的产学研制度。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2]施莉.从就业能力的视角看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