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苏教版高中语文文科附加名著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教学一直强调名著阅读,因为名著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与智者对话、继承人类文明成果。从2008年开始,江苏省高考语文增加了对名著的考查内容,这是对名著阅读的倡导与鼓励。但笔者带了三届文科班之后,深深感到经典名著进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尴尬,并常常思考如何才能在高中三年有限的时间里把名著阅读落到实处,真正展现名著的魅力,使名著阅读与高考语文达到双赢。
  江苏卷从2008年起,每年都有9~11部名著(每年有细微变动)作为文科附加题考查点,共占15分,名著阅读的价值毋庸置疑。但在高中三年的实际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处于无序、低效的状态:
  第一是缺乏教材,导致阅读无序化。虽然江苏省高考中附加题名著考查已经存在11年,但始终没有系统化的教材做参考,教师对名著阅读缺乏深入研究,没有具体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教师只根据考试范围随意布置名著阅读内容,而“放羊式”的浅阅读极易遗忘,教师发放的名著材料也容易破损或丢失,导致名著阅读效率很低。语文学习要多做课外阅读,多读一些名著,但是途径很少,有很多城市没有图书馆没有阅览室,学生只能买,但是买也买不了多少,学生想读但是没有资源。
  第二是功利化教学带来功利化阅读。应试教育唯“分数”而论,分数高才是硬道理,而名著又都是鸿篇巨制的作品,篇幅长、内容杂、情感丰、精神深,需要“慢工出细活”地阅读与感受。而高中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使名著慢阅读成了一种奢侈品。语文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常常是搜集并印发名著的内容概况和经典情节让学生阅读,甚至直接背诵相关题目来代替阅读,完全忽视了名著的文学文化价值。学生在功利化教学中也乐意接受立竿见影的背题训练,但高考名著考题越来越精细化又造成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现今高中的名著阅读没教材、没方法、没时间、没兴趣,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尴尬处境,让名著阅读变成“悦”读名著呢?笔者认为还是需要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以下是笔者对高中名著阅读教学方法的初步思考与实践。
  一、编订教材,有计划安排阅读内容
  为了避免名著阅读教学的无序化,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编订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名著阅读教材势在必行。根据苏教版对高中三个年级不同的考试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情与考试要求为三个年级分别编订名著阅读教材,使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有“本”可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语文名著阅读量大,时间紧,就算有教材,没有合理的计划安排也很难把阅读落到实处。据统计,普通人读书每分钟至少读300字,20分钟至少读6000字,每周(以五天计算,每天坚持读书20分钟)至少可读三万字,《边城》《老人与海》等都在十万字以内,两周就能看完,大部头的《红楼梦》八十多万字,《三国演义》六十多万字,也只需半年左右时间。根据这样的阅读速度,结合教研室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安排高一每天阅读15分钟(不分文理),一年读完《红楼梦》《边城》《老人与海》;高二每天阅读25分钟(文科班),一年读完《三国演义》《子夜》《呐喊》《欧也妮·葛朗台》《茶馆》《哈姆雷特》,而且学生还有时间读自选篇目。教师还应该把每部名著阅读量落实到具体日期,使学生在定时定量的阅读中循序渐进地深入名著、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名著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读一遍肯定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重读名著。高三处于总复习阶段,需要根据相应教材,再读名著,定时定量地引导学生把“厚”书读“薄”,重点阅读并鉴赏各部名著的重点情节,做到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主题了如指掌,对作品中的语言、构思、表达如数家珍,使学生既能在忙而不乱中提升文学素养,又能在升学考试中得心应手。
  二、方法指导,提高名著阅读效率
  叶圣陶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因此,我们要提供名著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阅读,以提高阅读效率。
  1.注重“导读”作用
  江苏省高考名著来自不同国家、时代、风格的作家,内容庞杂,思想深刻,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所以在布置学生正式阅读某部名著之前,需开设导读课,把学生愉快地带进门。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课本教材,感受名著魅力。苏教版必修课本中有几篇是名著节选,是教师带领学生打开名著阅读大门的钥匙。也可提供作家的作品风格、名著创作背景和相关奇闻异事等,吸引学生阅读兴趣。比如读《呐喊》前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鲁迅惯用的象征主义与鲁迅火热的内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药》《故乡》等。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高考名著都是重点,不是随便看看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至少阅读三遍。笔者认为第一遍精读,需要培养学生动眼动手动心的习惯,即在阅读过程中用直线、波浪线、圆圈等符号勾画出作品中的重点、疑点、精彩点,有时可以在自己欣赏或疑虑的地方加上批注点评,有些喜欢的诗词或描写可以整理摘抄到自己的本子上,读完可以写读书心得。这种阅读习惯不仅能拓展名著阅读的深度与广度,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二遍是跳读,需要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习惯,即在大体把握作品内容的前提下分专题精读和归纳整理。如《三国演义》可以分魏蜀吴的建国过程来跳读,并把曹操、刘备、孙权建国前后的事件整理出来;也可以整理战争专题,把三次重大战役的前因后果归纳出来,通过对作品的分割建立起知识体系。第三遍速读,名著内容多,阅读周期长,有些知识点容易遗忘,这就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快速浏览,对名著信息做出快速吸收与消化,使知识体系更加清晰与稳固。阅读不能只数着读了几本书,几篇文章,而是把所读的东西真正了解了,不是盲目的读,要挑自己喜歡的书读,把阅读当成兴趣,当成爱好,只有自己喜欢的才能记得住,才能受益。所以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作品,只有喜欢才能爱读爱学,才能更愿意深入研究。
  3.注意名著阅读的分类指导   江苏省高考要求的名著题材、体裁、篇幅不同,阅读方法也就不同,分类指导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小说阅读本身就是高考大阅读中的重点,学生应根据小说文体特征,抓住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要素,如《红楼梦》可以画出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分析人物在不同环境不同身份中的不同性格等,進而挖掘小说深刻的主题。当然小说阅读指导适用于所有小说,名著阅读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巩固并提高小说阅读的能力,给应试锦上添花。
  三、激发兴趣,开展多层次阅读活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其苦口婆心地督促学生阅读,师生关系紧张,苦大仇深,不如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悦”读,双方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1.巧妙运用影视作品,组织阅读交流
  影视作品的精彩视频和音频效果,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江苏省高考所需名著几乎都被搬上了银幕,为我们利用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提供了条件。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只知道王熙凤爱讨贾母喜欢而八面玲珑,却不能理解为什么叫她“辣子”,笔者把电视剧中王熙凤的主要事件“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苦赚尤二姐”等片段剪辑后给学生看,分组讨论每个片段表现出的王熙凤的形象特点,最后得出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五辣俱全”的“凤辣子”,课后写写观后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喜好厌恶,学生的阅读兴趣定会空前高涨。当然,影视作品是不能代替文学作品的,教师需要适当引导,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名著阅读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可以根据名著特点和学生特点开展小组名著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中走进名著,感受不同的风景。根据名著特点与阅读计划,笔者每周末组织一次名著阅读活动。可以是戏剧表演,如《茶馆》、《哈姆雷特》;可以是演讲比赛,如“三国人物我来评”“红楼故事我来说”等;可以是“朗读者”,如《红楼梦》中的诗词、《老人与海》中的励志片段;可以是“一站到底”式的知识竞赛活动……当然,名著的特点不单一,开展的活动形式也不唯一,只要教师根据学情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努力学习被认可和合作学习的喜悦,就能维持他们阅读名著的长久兴趣。
  名著阅读任重而道远,学生独立的持续阅读需要指导和鼓励,磨刀不误砍柴工,希望有效的名著阅读指导与学习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达到人文素养与高考成绩的双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7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