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近几年针对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为目的,《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体系探索中构建“一个优化,两个依托,三个互通平台”的改革思路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示范,提升学生在校内校外理论与实践学习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畜牧行业人才需求。
  关键词: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0-0147-03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畜牧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前沿学科,已成为动物科学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其基本任务在于揭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素与饲料养分间的关系,以及动物与饲料养分间的供需平衡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动物营养基本原理、营养物质代谢途径、饲料营养价值评定、饲料原料加工调制、饲料配方设计及配合饲料生产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学生对上述知识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后修课程的教学和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能力。但对《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进行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课程教材的知识陈旧、理论知识更换滞留、实践技能缺乏创意性、教学方法缺乏灵活多样性、实践技能考核缺乏科学性、教学课时不足等问题[1]。针对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组结合实际情况对本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探索和改革,一是不断优化课堂体系,使之更加符合畜牧行业发展需求;二是构建了“校企联动、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三是注重实践创新,搭建教学、科研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三个互通平台”。通过针对课堂体系的系列研究改革,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一、《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改革研究思路
  1.优化课程体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紧密与畜牧行业联络处联系,认清职业岗位的人才需要,按照行业准入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参照饲料检验化验员(中、高级)、家畜饲养工职业资格标准选取本课程教学内容。依据专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中心,重新制订《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大纲,在理论知识方面删繁就简,推陈出新,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2.依托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实现“校企联动、协同育人”。坚持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路,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堂实践技能培训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由课堂拓展到山东江泉农牧集团、山东龙盛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阜丰集团等企业,把学校的理论教育环境与获取实际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养殖生产、饲料加工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3.搭建教学、科研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三个互通平台”,注重实践创新技能。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的模拟畜禽养殖、饲料加工设计为依托,实施虚拟动物生产情境教学、饲料配方与加工和企业定岗实践的应用型实践培养模式,即理论和实践、课程和行业、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个互通平台”的机制,培养学生从在校期间开始从事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二、《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近几年,我们对《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注重动物精准营养调控机制及饲料营养调制技术,以动物生产和配合饲料生产全过程(动物生产营养状态的监控、是否患营养缺乏症或营养过量及如何采取措施、原料采购与验收、饲料配方设计、饲料加工调制、产品质量监测)为主线序化教学内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设计教学情景。
  实践教学以生产环节中必备的技术为主,如营养缺乏症的识别、饲料原料的鉴别、饲料配制、饲料常规分析等技术。经同行和生产企业的论定,证实这种综合性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理解,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2]。
  2.加强基础教学,夯实理论基础。《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内容广泛而零散,系统性较差。所以,要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核心和主线,分清重点和难点,把握主线,将重点内容讲透,必要时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和教学互动,不断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对《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材内容进行仔细梳理会发现,第一章至第九章分别阐述了动物营养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包括营养生理、营养素功能,第十章至第十四章为动物营养需要的研究方法,并探讨了维持、生长、妊娠、泌乳、产蛋和产毛等需要量以及动物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因此,营养学基本概念和饲料学基本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基石,而其中的营养学的基本原理贯穿于整个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饲料配方制作及工艺设备中又包含着丰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所以,澄清这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其中的基本方法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关键。
  3.產学结合,实施开放性教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课程。实训内容包括了动物生产与饲料生产中所必须掌握的所有技能,对于设定的每项实训,均有专职的教学辅助人员负责教学实训准备,同时在实训教学中,担任主讲教师全程参与实训课的教学,确保了实训课的教学质量[3]。(1)建立校外综合实践实训基地。共建立了12个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如山东龙盛农牧集团公司、山东江泉农牧集团、山东索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临沂华颐畜禽养殖合作社等),通过在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技能实训,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组建饲料研究所。由山东索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出资,共同组建临沂市饲料研究所,为学生提供认知临沂市饲料行业的平台。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全市调研,增强了学生与养殖户的沟通,使学生在市场一线了解养殖户对饲料的具体需求,增强其为养殖户提供动物生产服务的能力。   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研究。根据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及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1)课堂讲授法。理论课程讲授中主要使用本课程组制作课件,补充影像资料作为教学参考材料,使《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能及时跟踪生产一线的最新技术,上课内容丰富、直观。(2)任务驱动教学法。突破了传统学科体系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动物生产中营养调控和配合饲料生产全过程为主线序化教学内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展开,在不同的章节介绍学科发展前沿内容,如在针对实际种母猪生产中受到营养素的影响因素问题进行讲解时采用科研前瞻进展内容。一方面可丰富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体现了课程的应用性,针对生产实践,突出重、难点内容的开展讲授。(3)启发讨论法。在每章节结束时,设置课堂研讨内容。在了解学生对与难点相关知识的把握程度的基础上,教师围绕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譬如:讲授碳水化合物代谢内容中,提出《不同纤维源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研讨题目,教师将难以理解、易混淆的概念和理论,经过课堂研讨思考加工,组成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明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组织专题讨论。根据学科发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拟定一定数量课程论文题目,要求围绕中心问题积极准备材料,以小组的形式在教学环节中安排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大胆发言,陈述见解。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4)现场教学法。加强与生产厂(场)的联系,产、学紧密结合。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学生在现场中提出教学环节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譬如:不同生理阶段母猪饲养管理中饲料营养调整技术、育雏阶段营养需要量评价等问题,请教师现场回答,同时联系技术人员为学生介绍情况,与学生交流,甚至安排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5)网上辅导法。通过学校精品课程网站和课程组建立的“蓝墨云班课”平台,学生利用手机可以使用网上资源,各取所需,各展所长,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特别是“蓝墨云班课”平台网上资源,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模式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
  5.积极开展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实践教学是《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内外实践课程,进一步验证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动物营养对畜禽生产全过程的影响作用机理。课程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校企联动、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和搭建了“三个互通平台”,其设计思想是:以实验技能技巧和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强化独立分析能力的培养的实验教学为主体的实验室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企联合、共同育人”模式,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加畜牧业实际生产,有效地克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模式;通过学校畜牧行业联络处搭建了适合专业不同层次的畜牧生产实践教学互通平台、畜牧生产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互通平台、畜牧生产应用技术教学科研与为地方服务互通平台。(2)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部分,实验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实验课引起重视,并督促学生掌握好实验内容,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就告诉学生本课程的考试方式分为实践考试和理论考试两部分,鼓励学生动手验证,使那些平常不愿意动手的同学也积极参加实验,完成每一项实验内容。通过每一项实验使学生基本上掌握基本功,初步建立起良好的畜牧行业人才素养。(3)开设综合性实验。根据动物生产及科学研究的需要,将若干个内容相关、知识点联系紧密的实验内容整合在一起,编制综合性指导书。譬如:围绕着消化率的测定,把实验内容中水分、粗灰分、粗脂肪、粗蛋白等内容整合在一起,从实验设计到实验过程、分析、讨论结果等环节分为每2—3个人一组,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并按照方案操作完成实验。(4)设计性试验。根据学生课堂讨论及综合性实验中涉及的内容,或大家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及某些创新性的想法,在技能训练中,安排科研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将设想变成实验方案,譬如:在讲授蛋白质营养环节中,安排让学生试验设计性方案,即围绕新型蛋白质饲料原料,设计以育雏阶段为试验对象,评定其营养价值。经过研讨,确定方案,指导学生实施方案、统计数据、撰写报告[5-6]。
  6.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信息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组织课堂,以突出教学内容前瞻性和增加其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精心制作《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多媒体课件、“蓝墨云班课”平台以及利用计算机系统让学生参加饲料配方制作的全部过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建立校级精品课程《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网页,形成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每年有210名学生直接从课程教学中获益,并且为后续课程及相关方向的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7.完善教学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在课程考核中,我们建立包括课堂提问、“蓝墨云班课”平台互动讨论、作业、笔记以及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考勤和期末考试等环节构成的考核体系。具体做法是,课堂提问、“蓝墨云班课”平台互动討论,占学业总成绩的20%;作业、笔记及课堂考勤,占总成绩的10%;实验考勤、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书写,占学业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学业总成绩的40%。该考核体系的最大特点是:(1)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业全过程,克服以往期末考试定学业成绩的弊端。(2)注重过程考核,通过理论、实践技能考核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克服以往轻视实践、只重视理论知识、为了学分而考试的倾向,使学生养成重视过程学习和动手能力的良好习惯。(3)通过课堂提问、“蓝墨云班课”平台互动讨论及批改作业,加深教师和学生互动环节,使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状况,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4)将“蓝墨云班课”平台互动讨论、小组专题分析纳入考核体系,促使学生跟紧教学内容组织课前课后复习讲授内容,带难点和疑点进入课堂,为后修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结语
  随着畜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对区域高校的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通过“一个优化,两个依托,三个互通平台”的改革思路,对《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体系进行初步探索,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更新、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一定示范作用,学生经过理论、实践学习,提升实践技能水平,为今后畜牧业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君明,张曦,毕保良,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08):235-237.
  [2]张苏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家畜生态学报,2016,37(02):93-96.
  [3]施晓丽,李辉,蔡慧芬,等.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6):126-127.
  [4]刘瑞玲.《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改革构想与初步实践[J].畜牧兽医杂志,2011,20(18):172-173.
  [5]杨霞,姜光丽,王利琴.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3,26(10):192-193.
  [6]李文立,林英庭,姜建阳,等.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课程群建设[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03):203-2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9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