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在楹联教学中体现语文课堂的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楹联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以其凝练简洁的语言,包含无比丰富的内涵及意蕴,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语文课堂引入楹联文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并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字,在不断学习中去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力。
  关键词:楹联文化;语文课堂;核心素养;学生;价值
  近年来舟曲在创办少数民族楹联文化大县,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依托,以悠久灿烂的县域文化为载体,在藏汉文化的基础上,立足實际,借助课程改革的东风,大胆尝试,把楹联文化带入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满意的骄人成绩。其根本性的转变突出的表现在楹联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在语文课程的自我开发中体现出了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现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楹联文化在语文课堂中,是如何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核心素养的。
  一、 体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 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在语文课堂上引入楹联文化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外乎有两种模式,一是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作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出发点来说,如何让学生对楹联文化产生积极的兴趣,就要从楹联文化的历史谈起。比如,在实际授课中我启发学生去查找中国最早的对联,探究性地从对联文化的起源、形成让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发表各自对楹联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真正懂得和掌握对联是汉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正因为汉语言的特殊魅力,才孕育了对联这种奇特的汉文化。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楹联的发展过程,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例如,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应该在五代时期,它最早的作者叫孟昶等相关知识。然后,利用这一探究模式让学生们摘抄自己喜欢的楹联,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
  (二) 引导学生分析对联的特点,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对联
  《文心雕龙》中说:“句句相衔”“句句相丽”都说明对联尤其固有的特点,具体来说,让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把握楹联的基本常识。一是对联分为上下联,上下联字数相等。二是上下联对仗,三是上下联结构相同,四是,上下联节奏要一致。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有用的养分。因为,古典诗词和楹联有着基本的相似点,尤其在律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让学生通过对比、区分、分析、观察律诗中的对仗句,掌握其对仗、平仄的重要性。例如唐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 仄仄平平仄仄平
  谁家新燕啄春泥 平平仄仄平平仄
  有如从对仗入手:地理: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一夜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让学生从诗词的对仗特点入手,把握对仗的基本要求,掌握其对仗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在语文授课中自觉地引入了平仄等基础常识,为日后学生创作楹联做铺垫。
  二、 楹联文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一) 通过学习和编写对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对联是从律诗演化而来的,所以形成了诸多规则,无形中使对对联具有较高的难度。对对联确实是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需要敏捷的才思。因而在对对联的过程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不多动脑筋,是对不出佳句的。这样,动脑对对联时,自然能使智力得以提高。天长日久之后,便可提高思维能力。还有利于他们学习书法,激发他们把字写好的欲望。如我校部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楹联大赛的作品:
  三尺讲台,心系中国梦;
   一支粉笔,秉书中国魂。
   依月望江江映月;
   乘舟破浪浪推舟。
  十年甘苦,步入黄门圣地;
   万丈豪情,企及学海凡尘。
  从这些比较优秀的作品可以看出,楹联创作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达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实践证明,将对联恰当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还可以提高对作品艺术特点的概括能力。
  (二) 对联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
  在楹联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优秀的对联能潜移默化地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之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积极吸收热爱之。
  如讲杜甫的《蜀相》一诗,自然要论及诸葛亮为报先帝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为此,让学生阅读杜甫题书的对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再比较清朝名臣左宗棠的对联:
  文章西汉两司马
   经济南阳一卧龙
  两联一比较,诸葛亮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忠肝义胆,跃然纸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使教学内容有了立体感,使他们从把握文章内容进入到自然审美形式,再由语言形式进入到内容美,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教育他们追求美好健康的人格。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引进对联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力倡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把对联艺术引进语文课堂应该是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多样化,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谷向阳.中国楹联学概论[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35.
  [2]中国楹联学会.全国中小学生知识读本·对联[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杨曙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舟曲县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3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