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好奇心,开启科学大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巧用好奇心,为学生开启科学大门。
   关键词:小学科学;好奇心;探究活动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作为科学启蒙课程的学科,要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和求知欲,细心呵护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引领他们学习探究相关的科学知识,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保持好奇心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如何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启科学大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好奇心
   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的情境性,认为知识的存在与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的活动和经验有关[1],只有通过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进行建构之后,知识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出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积极建构知识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探索、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具体表现为萌生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强烈追求真理的欲望,渴望收获知识的内驱力。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真实的情境,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心对科学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沉浸于科学探究活动氛围。尤其是入门阶段,更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之毛细现象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师: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生:是。
   师:老师展示一个神奇的现象,你看这里有一些水,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往水里加了点颜色。这是一张纸巾,如果我把纸巾的下端放到水里,睁大眼睛,发生了什么神奇的现象?
   生惊叹道:纸巾变红了。
   师:纸巾上面部分放入水中了吗?
   生:没有。
   师:那怎么也变红了?
   生:水会沿着纸巾往上爬。
   师:咦,真奇怪!刚刚不是还说水往低处流?可今天这水怎么会往上爬呢?
   在学生的前概念里,他们都认为水是往下流的,当亲眼看到水往上爬的时候,印象中的前概念和真实情景产生了强烈的撞击,这时候他们的好奇心就被激发起来了,就会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迫不及待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水往上爬的,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教师要乘胜追击,继续挖掘学生深层次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追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使水往上爬呢?学生的好奇心再次被充分调动起来后,会推动他们去探索去发现这神奇的水的背后的科学秘密。
   二、耐心倾听,善待好奇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就是探秘,探秘就是乐趣。”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只需善待孩子每颗灵动的好奇心,并加以诱导,就能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學,而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或奢华的器材[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指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流中是民主的,在相处中是和谐的[3]。也就是说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观众,不再是知识的存钱罐,而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灵感、想法、好奇心与教师进行互动,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质疑,要及时给予解答,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提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好奇心是能够及时得到回应的,老师是真心善待他们可贵的好奇心的。如此,学生才能够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大胆提出问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探究活动。然而,在近几年的听课教研活动中,笔者发现很多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把相关问题预设好了,希望学生能围绕自己预想的方向进行,一旦学生偏离了航道,或者突发地提出质疑,教师就变得很慌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要么直接忽略,要么尴尬的反问来掩饰自己的窘境。长此以往,学生的好奇心得不到应有的回应,长此以往积极性将受到打压,失去探究欲望。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主动提出质疑,甚至一味顺从和听话,使整个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三、亲身经历,满足好奇心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科学的课堂要以学生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不断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鼓励,促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给答案。只有通过这样的亲历活动,掌握探究方法,获取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比如笔者在执教《电磁铁》一课时,发现很多教师在学生制作好电磁铁后,组织学生通过数一数每个人制作的电磁铁能吸回形针的数量,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一个表格,然后抛出:通过这些数据,你们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简单粗暴地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只会机械根据自己制作的电磁铁不假思索地说:可能与电池节数、线圈匝数、铁芯粗细有关。他们的大脑没有进行思考,内心没有探究欲望,只是机械地停留在附和着教师的问题。这样的活动,没办法开启学生的内在驱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活动不会有任何的兴趣,只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机械性的活动。笔者认为在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表格的时候,还要引导学生比较谁的电磁铁吸的回形针比较多,引发学生对这一类电磁铁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为什么他们可以吸这么多回形针?再组织学生带着任务去参观,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对比比较与自己小组的电磁铁有什么不同,推动学生去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把可能的因素写下来,作为接下来实验研究的基础。通过让学生亲身去参观比较,学生在具体实物的冲击下,他的思维是被打开的。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是激动兴奋的,迫切想要知道为什么别人的电磁铁能吸那么多回形针,而我们小组的为什么只能吸这几个?通过参观比较后,学生会发现:哦,原来有的小组的电磁铁的电池比我们多,有的小组的电磁铁的线圈匝数比较多,还有的电磁铁铁的铁芯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的脑力里就会呈现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电磁铁的磁力会不会和这些因素有关呢?通过这样的一个参观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还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四、联系生活,延续好奇心
   科学是一门来自生活且最终要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综合性学科。科学课堂不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唯一场所,教室外才是学生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好奇心延续到课外,使课堂内外相结合。有助于學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通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中到处有科学,明白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带着好奇心和探究欲观察周围世界,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将课堂内的知识延伸到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如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或各种瓶罐、纸箱、直筒、保鲜袋、牛奶盒、泡沫片、一次性筷子等等,引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乐于对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利用身边的材料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善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比如,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中,实验室提供的材料是玻璃管与烧瓶,而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替代,如各种瓶装的口服液。部分细心的学生在实验时发现口服液在受热时先液面下降后上升,受冷后液面先上升后下降这种奇妙的现象。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激发了,会将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带到课堂外,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换成其他的器材,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就会将课堂内产生的好奇心延伸到课堂外,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究。采用这样生活化的实验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观察到的现象的认识,延续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进行课后科学探究活动,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总之,好奇心是引领学生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只有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巧妙利用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山香教师招聘考试命题研究中心.《山香2018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教师招考真题考点1001历年真题与考点精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77
   [2]陈文英.珍视孩子的好奇心:谈对幼儿进行自然科学启蒙教育[J].中华家教,2006(8):39
   [3]山香教师招聘考试命题研究中心.《山香2018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教师招考真题考点1001历年真题与考点精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46
  编辑 高 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6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