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课程,学好语文,能够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需要时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此来设计教学活动,方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最早由郭思乐教授提出,他倡导: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控制生命,而是为了激扬生命。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学生视角来看待问题、设计教学模式,方可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要掌握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学习状态、家庭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上的需求,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营造出轻松愉悦、和谐、民主的人本化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在授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学生需求对教材进行进一步开发,让他们的思维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将语文教学课堂塑造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平台,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学生为主體”理念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意义
   (一)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多是以教师为主体,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对课文进行解读,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对教师依赖性较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如同搬运工一样,学习缺乏自主性。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致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课堂,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深入钻研、做足功课、预设情景、转变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对于教师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益。
   (二)提高学生各项能力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课堂,能够为学生各项能力的锻炼提供有益的契机,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同时,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实践、积极创新。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课堂基本都是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方法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要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首要步骤就是要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学生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是两者认知、情感、行为的表现,师生关系意味着平等的互动和参与,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热情,将“要我学”的理念朝着“我要学”来转变。
   作为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学生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求包括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必须要予以他们尊重和爱。尊重学生,能够让他们在愉悦、友善的环境中学习,更加信任教师,用饱满的态度来参与学习活动,不管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商量后,再确定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勇于向学生解剖自己、展现自我,这种饱含人情味的师生关系,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为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要在特定的时候予以学生鼓励,教师的鼓励、信任和赞美有一种特殊的能量,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爱后,他们的学习热情自然能够得以大幅提升,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也会积极改变自身不良的学习习惯。在笔者所在班级中,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经常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在上课的时候也很少主动举手,课下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为了调动起他的学习主动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五分钟的讲故事环节,按照座位次序来排序,在轮到他讲故事时,我悄悄地跟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给大家讲一个精彩的故事”,果然,相较其他学生,他的故事讲得更加绘声绘色,情节非常精彩,听完故事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自此之后,他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课堂上会经常举手回答问题,课下也愿意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
   (二)创新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个体积极认识事物、从事学习的心理倾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直接影响,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感兴趣,他们会愿意主动钻研学习、参与,若学生失去兴趣,也会丧失继续探究的动力,因此,在教学环节,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方法、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学、好学。
   以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为例,对于单纯的笔画讲解,学生并不感兴趣,为了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即可通过汉字文化为他们创设学习情景,发挥出学生在汉字学习中的想象力,提高学习热情。其实,汉字与我们的中华文化有密切关系,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与古人的情感、思想、行为也不可分割,利用汉字,学生可以了解古人们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为学生讲解汉字背后的故事,能够帮助他们对汉字含义有深入了解,避免了传统的机械化学习和记忆。
   以“法”字的教学为例,我为学生讲解了这样的故事:
   相传,在齐庄公时期,有两个人,由于纠纷打了三年官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案情模糊,很难作出判断,因此,齐庄公就派出了名字叫“廌”的独角兽来判决,一人读完诉状之后,“廌”没有表示,另一人的诉状读了还没有一半,“廌”就用角顶翻了它,最后齐庄公判第一人,于是古人就用“会意”的造字方法,造出了“灋”,“水”代表执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独角兽的名字,在演变下,“灋”就变成了现在的“法”。
   通过故事讲解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汉字的由来,还为他们传授了先人的智慧,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的记忆更为深刻。
   (三)尊重需求,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学生对很多知识已经非常熟悉,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讲解,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为此,还需要根据发展需求,增加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延伸教材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教材学习来接触到更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
   以“写景类文章”的课文教学为例,很多学生去过课本中描述的旅游胜地,对文章单一的插图,他们并不感兴趣,为此,可以通过网络来下载与旅游地相关的视频、图片,为他们制作“专题宣传片”,配上音乐让学生来朗诵,这样一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其诵读能力,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精妙,也使语文教材内容焕发出了不一样的生机。
   (四)关注差异,制定多元化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他们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兴趣爱好不同,语文基础能力也自然是大相径庭,为此,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开展差异化教学。如,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将其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结合他们的学习动力、学习现状、兴趣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对于C层学生,以基础内容、字词理解、朗读为主;B层学生,主要为常规性教学,适当拓展课外学习内容;C层学生则以课堂外拓展学习为主。这个层次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予以调整,引导他们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地位,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四、结语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要求,对于学生、教师的发展都十分有益。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从教学目标、方法等方面来改革,在和谐生动的课堂中,深入浅出的为学生讲解,引入趣味性、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开展差异化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内容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袁琳立,李萍.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8年06期.
   [2]卓恩民.张扬个性 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年01期.
   [3]彩红.让阅读成为孕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沃土”——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综合版),2018年12期.
  李志平,福建省平和縣金华小学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0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