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高考背景下对教育“辨材”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近年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教育工作者,依据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从学生的智能、天生气质以及职业兴趣等维度全方位地辨识学生,跳出固有学生认知评价圈,是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教育的重要起点;从社团活动中窥见学生的智能与兴趣,在家校沟通中把握学生个性特征,在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中号脉学生潜能等方面,是教师有效评价学生的新途径。
  关键词  学生管理   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  教育辨材   个性化教育   新高考
  伴随着江苏、辽宁、云南等8省份陆续进入2019年新高考改革的行列,新高考改革得以进一步推进与深化。新高考,“新”在哪里?“以学生为本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教育”等观念是“新”之一也。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认知评价体系将会受到巨大冲击,如何科学“辨材”这一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与思考的话题。自孔老夫子提出“因材施教”以来,“辩材”虽不是新鲜话题,而且早已成为诸多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但却历久弥新。正如托马斯·阿姆斯特朗所说:“要了解孩子如何才能学得最好,一定要问问孩子自己,因为他们始终按照自己的个人风格汲取知识。”
  一、新高考价值取向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引领当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文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文件中可以看出“公平公正的多元诉求”和“人尽其才的个人关切”已成为新高考改革的两大突出价值取向。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定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现行高考制度之所以备受诟病,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学生个性表达的不充分或者说被压抑,以及学生与高校双向选择的路径不畅。因此,本次高考改革从考试内容、评价标准、录取设计等方面,凸显了学生在考试录取中的主体选择性,着眼于学生的个人关切和未来发展”[1]。这就意味着科学选才、多元评价、个性发展将成为新高考改革的风向标。坚持以人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地了解与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点,并通过合适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与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二、新高考背景下“辨什么材”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以学生为本的价值旨归就显著地体现在高考从“传统标配”到“自主选择”的更迭及强调综合素质评价两方面。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将被客观记录并形成个人档案。综合素质评价被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提及辨材,传统教育中关注度比较高的“材”主要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智商及性格等。显然,辨材若局限于此已无法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须应时而变,敢于打破传统学生认识评价思维圈,做新高考改革的积极响应者与实践者。而上述“两点体现”则很好地给我们指明了新时代背景下辨材的方向。
  1.辨别学生的智能
  传统观念中,智力往往被认为是单纯的“聪明与否”。“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者霍华德·加德纳则认为“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間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2]。以上八种基本智能,每个人都具有但因组合比例不同而呈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这就表现在学生在面对自己感兴趣和天赋比较好的学科时常常会很专注、很兴奋且投入度高,面对挑战锲而不舍。学科成绩的高低无疑与智能有明显关系。数理逻辑智能占优势的学生往往在数理化成绩中表现出色;语言智能好的学生往往对语文学科兴趣浓厚;运动智能强的学生往往体育成绩不同凡响;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不错的同学往往美术、音乐课中易放光彩。通过学科成绩,学生智能的长短板便可窥见。
  小夏同学是一个酷爱文学创作的女生,爱追剧,爱美食,爱一切可爱的事物,所以语文成绩较好。可惜其他几个学科成绩不太理想,历史老师一直对她的历史学科成绩很头疼,在尝试过教育、批评、反复背、背反复仍然无效后,历史老师想到一个办法,文学青年爱文学,在讲到魏晋南北朝时,她提到了网络热播剧《凤求凰》。这是依据以魏晋南北朝为背景的穿越小说改编而成的。没过多久,在历史的周测中,小夏的历史成绩飞跃到班级第五,她激动地跑来说:“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这次历史考这么好么?我太喜欢《凤求凰》了,可是它更新太慢了,为了剧情,我只好把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前前后后好好研究一下,还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小夏同学的事例启发我们,将优势智能和短板智能挂钩,能够充分发挥优势智能的作用,有效弥补短板智能的缺憾。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须将“多元智能”理念植根于心间,努力促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智能得以全面发展与完善。
  2.辨别学生的天生气质
  学生的同或不同,仅仅从性格这个角度进行辨别是不够的,人格的先天基础气质也同样值得关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3]作为个体生命的底色,气质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四种典型气质类型分别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胆汁质类型的同学热情、直爽、精力旺盛但脾气易急躁、心境变化剧烈;多血质类型的同学开朗、活泼、爱交际、灵活性强善于变通但往往注意力易分散、变化无常、一贯性不佳;粘液质类型的同学专注度高、认真踏实、不尚空谈、有耐力但不够灵活,易因循守旧;抑郁质类型的同学想象力丰富,能够关注到别人不能关注的细枝末节但敏感度高。不同气质类型的同学在行为、实践活动的进行及其效率中的表现会有所区别,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善于观察、精于辨别,进而有效引导。   李同学是一位易情绪化、爱冲动、大大咧咧、做事不循规蹈距的同学,可以说是典型的“胆汁质”。在学习生活中他最大的特点是字丑、爱聊天、易冲动,座位周围卫生经常一团糟,喜欢说“哎呀,老师,差不多就行啦”。地理老师曾经对他做出严厉的批评,作业不整齐不干净——重写,桌子上乱一点、书包里找不到东西都要批评,结果学生很逆反,“反正我怎么做也是挨批,索性就不写了”。后来,地理老师承认天生气质很难改变,只能自己改变策略。他的作业,写对就可以,字不整齐,慢慢调整;孩子丢三落四时,一边提醒一边等待。只要他的东西自己能找到,卫生情况在常人能忍受的范围内就不再和他“较劲”儿,以免分散他的精力。慢慢的,他的学习主动性恢复了,也会拿着课外练习找老师订正。李同学的转变让我们认识到充分把握学生脾气秉性进而因势利导的重要性。
  3.辨别学生的职业兴趣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在学校谈及“职业兴趣”已成家常。人们在职业方面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性,即喜欢或不喜欢某一职业的表现即为职业兴趣。约翰·霍兰德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意义的“职业兴趣理论”。霍兰德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4]了解与发现学生的职业兴趣及需求,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有利于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现在的学生往往多才多艺,绘画、唱歌、跳舞、钢琴、摄影、架子鼓多多少少会一些。有些学生只把才艺当做兴趣,目的是提高自身修养,其主要成长目标仍然放在文化课学习上,而有些学生则已经将兴趣视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何同学是典型的“艺术型”,她爱好音乐,钢琴十级,中英文歌也唱得非常好。在高二开学时她萌生了考音乐的念头,可是父母并不支持。她一度很迷茫,产生厌学的念头,各科成绩下降很明显,在班级排名从中游很快降到末尾。班主任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和她的母亲做了多次深入的谈话,分析她在学科和艺术造诣上的天赋,帮助父母及时做出方向决策。最后她成功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这说明作为教育工作者,协助学生在适当的职业兴趣舞台上充分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不仅能安身,更能立命。
  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如何辨材”
  传统教育中,我们会习惯性地通过“个人眼力”“谈话交流”等方式辨别学生的外在才智,对其能量巨大的隐形资质则知之甚少。要想全面而又不失偏颇地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就不能拘泥于原有的老套路,须以更加开放而又宽广的“视野”来观察与辨识学生。
  1.社團活动中窥见学生的智能与兴趣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领导组织、设计策划、参与实施、动手实践等不同方面的能力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通常会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优势去选择社团。因此,通过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其承担了什么工作、做得如何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判断学生,发现学生的潜在人格特征及优势智能等。岳同学刚入高二时,因成绩落后,比较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们多作交流,班主任老师发现她在社团中的组织领导工作做得很好,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因此在班级中为她设立了学习班长一职,让她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她和老师同学们的沟通逐渐增多,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科学辨材让岳同学的优势得以发挥,信心得以增强,个人能力得以提升。社团活动是学生放飞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作为台下观众,我们应学会拿掉“老式眼镜”,以探索发现的眼光去欣赏我们的“表演者”,发现他们不一样的美。
  2.家校沟通中把握学生个性特征
  学生的“材”质,往往具有遗传性。因此,家校沟通中了解学生的天生气质、家庭相处模式、行事风格等,会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学生的行为表现,亦有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学生小研,是一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女生,迟到、不打扫卫生、和同学易起小摩擦等,几乎每日必犯,且听不进老师的话,爱发脾气、说狠话,行为习惯着实让人头痛。通过和家长沟通,发现小研的妈妈和外婆都是情绪化很重的人,一旦情绪上来就只顾发泄,无法控制。小研也像个小爆竹,一点就炸。当班主任老师了解该生的天生气质及家庭亲子互动模式后,便及时进行了“策略转变”。在处理小研问题中,班主任老师采取了先舒缓、稳定情绪,再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小研换个角度去认识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经过半个学期调整,小研的变化很大,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也能够虚心接受。一个学生是一个家庭的“缩影”,要想更加全面地认识学生,把握“家庭因子”是一条不可或缺的途径。
  3.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发掘学生潜能
  实现系统而又科学的辩材,最好的方式是实施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在教育指导中认识学生、挖掘学生潜能,指引其成长。生涯规划指的是“个体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下,确定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5]。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主要体现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禀赋、潜能来选择分级分类的课程,并使其学科选择、优势智慧和高考志愿实现最大程度的契合。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探索、职业体验社会实践活动、举办职场专家讲座和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课程,辨别学生“自主”“兴趣”及“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引学生通过确立“价值”,探索对其有意义又长远的生涯道路;挖掘“兴趣”,找寻做了感到喜欢、开心的事,增进未来积极性;盘点“能力”,从现实层面梳理自身优势与劣势,为学生未来发展添油加能。
  古诗云: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身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跟时代变化,科学识材、有效辨材,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让每个学生绽放出独特的自我风采。
  参考文献
  [1] 张铭凯,靳玉乐.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18(01).
  [2]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4] 沈洁.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应用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10(07).
  [5] 石建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崔自勤(1972-),男,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德育所在读博士研究生,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寿春中学副校长;孙燕(1987-),女,安徽合肥人,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寿春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1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