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在学习中经常会感到枯燥、乏味,生活情境教学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亲切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将生活情境教学方式运用其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以及数学教学整体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逻辑性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的方式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较直观、生动的形象,而在这种状态下更便于学生理解与吸收。同时,生活情境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思维的形成远比掌握具体知识内容重要得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运用生活情境的方式,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通过运用这种方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会提升,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在买东西时,有没有注意过包装上的重量?在你印象中看过最重的东西是什么?500克水和1000克水哪个比较重呢?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时,学生会根据自身认知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回忆一下之前的经历。通过这种生活情境的方式,学生的数学思维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同时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也能够运用此种方式进行思考,逐渐形成数学思维。
   二、利用生活情境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进行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良好的课堂导入会促进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由于生活情境和学生距离较近,学生吸收和理解起来都较为方便,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情境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六年级下册“负数”时,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陌生,接受起来也存在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选择适当的导入方式,生活情境的运用则更容易导入课堂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借东西的经历?都借过什么东西呢?有借过钱吗?然后教师指出,当你借钱时就证明你自己本身是没有钱的,而你借的钱就是你手中的负数。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学生能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产生更明晰的认知,使课堂导入效果更明显。
   三、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理论性较强,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学生经常会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创造力。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情境的方式为学生讲授学习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去感受、探究、学习,逐渐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创建超市购物的情境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让小组创建超市购物情境,然后每个学生之间进行分工,扮演超市中的角色,可以是结账人员、购物人员,也可以是导购员,在实际情境中,学生需要对人民币有所了解,包括不同商品的价格以及在最后结账时需要怎样兑换人民币,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会变得更牢固,同时也会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也可以充满趣味性。
   四、在講授问题时运用生活情境
   由于数学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都会存在困难,同时教师讲解起来也不是很方便。在讲解问题时,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的方式运用其中,降低问题难度,提升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时,这部分主要是讲授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中操作,如将长方形、正方形纸张进行对折,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向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属于轴对称图形,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的思想认知中,有哪些图形属于轴对称图形的范畴,而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充分利用自身联想能力与想象力。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同时实现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提升了实际解题能力。
   生活情境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思考、解决问题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主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生活情境内容的利用,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此影响下实现综合学习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吴平.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11):8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9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