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高段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形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本文阐述了小学高段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的有效策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段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有效策略
  一、找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内容的整合点
  1.根据单元人文主题选择拓展内容。以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学完老舍先生所写的《北京的春节》后,拓展老舍先生儿子舒乙所写的《北京的春节》,虽然是同一个主题却有着不同的写法,以此引导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为主线以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第二篇课文《藏戏》是对我国戏曲文化的介绍,拓展《黄梅戏》,让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不同戏种的特点来写的,再了解作者又是如何通过一个故事,来介绍这些戏曲形成的原因的,以此实现课内外知识的有效结合。
  2.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拓展内容。如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拓展阅读文章《月球》是一篇平实性说明文,让学生对照两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发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在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这一共同点之外,体会其文艺性,说明文语言更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特点。
  3.根据作家拓展内容。以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单元主题阅读为例,分别安排了小说《少年闰土》,记叙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散文《一面》和诗歌《有的人》。这四篇课文让学生对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并激发学生阅读与鲁迅相关作品的兴趣。比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之后拓展阅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使学生对鲁迅有更深人、全面的了解,进而使学生有兴趣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朝花夕拾》,对其中《美女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经典篇目用“猜读法”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在全班掀起研究鲁迅、争读鲁迅作品的热潮。
  二、小学高段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整合形式
  (一)先学后教24312式
  第一个“2”为用2课时完成“学前检测课”。主要针对预习单的内容,交流学生自学情况,其中第一课时完成对单元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包括对单元课文的整体通读、内容概括和难点字词的交流学习。第二课时完成回顾拓展“日积月累”内容的学习,并对整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当堂检测,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
  “4”为“以文带文课”。用4课时的时间,完成4篇单元课文的“以文带文”学习。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精读课文《匆匆》,主要体会朱自清笔下的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的主题,并学习作者从生活细节入手,生动地写出时间不可逆转这一深刻的主题,学习抽象事物具体化的写法;抓住文体特征,分析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表达特点。拓展相同主题、相同文体的散文,陆蠡的《光阴》,只提两个要求:第一,找出抽象事物具体化的描写点;第二,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这样,同样的一节课,学生获得的信息量、语文学习能力,都要比之前单篇的课堂高效。
  “3”为3个课时的“读写结合课”。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二组习作主题是“民俗特点”,虽然学生对“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有所认识,但要让他们自己写出了解的民风民俗还需要练笔积累写法。《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到正月十五,将整个春节的各类风俗交代的全面系统,却又详略得当。教学时,用一个课时进行两个典型的片段练习,一个课时进行整篇习作的构思写作,一个课时完成集体评议,小组修改,即可将“读写结合”做实。
  “1”为1个课时的“学后检测课”。将综合知识进行集中检测,可检测基础知识积累,写法感悟、阅读方法等。
  “2”为2个课时的“自主阅读课”。一个单元的教学,留出2个课时让学生自主选择书目阅读。这样的静心阅读,会将学生的校内阅读延伸到校外,让学生渐渐地爱上阅读。
  (二)先学后教“93”结合式
  这种形式依据单元教学特点,更适合整合内容为以选文带整本书的单元教学。“9”,即用9课时完成单元整合学习,其中2课时完成“学前检测课”,3课时完成4篇课文的“对比学习课”,2课时完成“读写结合课”,1课时完成“学后检测课”。“3”即留出3课时时间用来阅读由选文带出的名著。
  如六年级下册第四组教学,主要是外国名篇名著,两课时完成《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对比学习。两位大作家,兩篇好文章,两个同样悲惨的结局,两种不同的笔法,这种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方法,会让教学效果非常好。首先,对比发现以下特点:一是两篇文章题材相似,都讲述了孩子悲惨的命运;二是人物形象相似;三是同样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幻想的美好衬托现实的残酷,《凡卡》以插叙回忆部分的快乐反衬学徒凡卡生活的悲惨;四是同样的悲惨结局,尽管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面带微笑地死去的,凡卡是在美梦中结束的,但读者都知道,这种“美”多么具有讽刺意味,这就是悲剧的力量,震撼人心。这样的对比学习,让学生对安徒生和契诃夫两位大作家不会再陌生。再用1个课时完成对两个长篇《汤姆索亚历险》和《鲁滨孙漂流记》梗概的阅读,让学生主要了解梗概的写法,以激发其阅读原著的欲望。再用2个课时的读写结合课以阅读感受和学写梗概为主,同时习作“读《鲁滨孙漂流记》的感想”可以和最后的3课时“读名著”结合起来进行。
  综上所述,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这些形式还需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调整运用。
  参考文献
  [1]陆艳玲.浅析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的路径[J].科学中国人,2012(09)
  【作者简介】
  李晶晶,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教16年;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重要荣誉】
  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2786.htm